收拾魚開膛時,剪開體壁,你可以看到裡面有白色的泡狀結構,把它取出來,用手捏一捏,感到裡面是氣體。你一定會產生疑問,魚肚子裡面特有的這種結構是幹什麼用的呢? 翻開書查一查,看到書上介紹說,這白色的結構是鰾。魚鰾的作用是透過貯存氣體的多少,能使魚停在不同的水層裡。 我們平時都見過,不會游泳的動物到了水中會沉底,可是魚一動不動時,也能穩穩當當地停留在某一水層,不會沉下去,這就是魚鰾的作用。魚鰾內氣體的量是可以調節的,若要氣體量減少,鰾內的氣體就會透過鰾管、食管從口腔放出,或被流經鰾的血液吸收帶走;若要氣體量增加,流經鰾的血液就放出氧,補充到鰾內。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間接地驗證一下鰾的這種作用。準備一個比較大的廣口瓶,裝滿水,放進一條小魚。瓶口用軟木塞或橡皮塞塞緊,塞上穿一個小孔,插入一根細玻璃管,管上最好有刻度,如果沒有,用筆劃上幾個等距離的小格。在瓶口與瓶塞之間、瓶塞與玻璃管之間塗抹上凡士林,以保證瓶內呈密封狀態(圖57)。 好了,這時我們就來用心觀察小魚的活動和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情況。小魚從低層上升到高層時,玻璃管內的水位隨著上升;小魚從高層下降到低層時,管內水位也隨著下降。為了看到水位升降的情況比較明顯,玻璃管的內徑應該細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當小魚從深水遊向淺水時,水對魚的壓力減少,鰾內氣體膨脹,魚的體積也隨之增大,因而水對魚的浮力增加,魚就一直上升。由於魚的體積增大,對水就向外排擠,細管內的水面也就上升了。 如果這時,魚要想停留在一定的位置上,必須要從鰾內放出一部分氣體才行。 當小魚從淺水遊向深水時,水對魚的壓力增加,鰾內氣體收縮,魚的體積也隨之縮小,對水排擠的少,細管內水面便下降。這時,魚受到的浮力減少,很快就會沉到水底。如果魚想停留在某一位置,必須增加鰾內的氣體,才不會一直沉下去。 透過這個實驗得知,魚鰾調節內部氣體含量才使魚能停留在任意的一個水層。而魚在主動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需要各種鰭和尾部的協調作用。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鰾,例如某些一直生活在海底的魚像比目魚就沒有鰾,原因就是它們沒有在水中沉浮的活動,受到水的壓力變化不大。另外有些生活在深水的魚,它們的鰾調節氣體含量的能力也比較差,把它們捕到水面時,由於外界壓力突然減少,鰾內氣體便一下子膨脹起來,腹部總是鼓得很大,甚至還能脹死。
收拾魚開膛時,剪開體壁,你可以看到裡面有白色的泡狀結構,把它取出來,用手捏一捏,感到裡面是氣體。你一定會產生疑問,魚肚子裡面特有的這種結構是幹什麼用的呢? 翻開書查一查,看到書上介紹說,這白色的結構是鰾。魚鰾的作用是透過貯存氣體的多少,能使魚停在不同的水層裡。 我們平時都見過,不會游泳的動物到了水中會沉底,可是魚一動不動時,也能穩穩當當地停留在某一水層,不會沉下去,這就是魚鰾的作用。魚鰾內氣體的量是可以調節的,若要氣體量減少,鰾內的氣體就會透過鰾管、食管從口腔放出,或被流經鰾的血液吸收帶走;若要氣體量增加,流經鰾的血液就放出氧,補充到鰾內。 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間接地驗證一下鰾的這種作用。準備一個比較大的廣口瓶,裝滿水,放進一條小魚。瓶口用軟木塞或橡皮塞塞緊,塞上穿一個小孔,插入一根細玻璃管,管上最好有刻度,如果沒有,用筆劃上幾個等距離的小格。在瓶口與瓶塞之間、瓶塞與玻璃管之間塗抹上凡士林,以保證瓶內呈密封狀態(圖57)。 好了,這時我們就來用心觀察小魚的活動和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情況。小魚從低層上升到高層時,玻璃管內的水位隨著上升;小魚從高層下降到低層時,管內水位也隨著下降。為了看到水位升降的情況比較明顯,玻璃管的內徑應該細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當小魚從深水遊向淺水時,水對魚的壓力減少,鰾內氣體膨脹,魚的體積也隨之增大,因而水對魚的浮力增加,魚就一直上升。由於魚的體積增大,對水就向外排擠,細管內的水面也就上升了。 如果這時,魚要想停留在一定的位置上,必須要從鰾內放出一部分氣體才行。 當小魚從淺水遊向深水時,水對魚的壓力增加,鰾內氣體收縮,魚的體積也隨之縮小,對水排擠的少,細管內水面便下降。這時,魚受到的浮力減少,很快就會沉到水底。如果魚想停留在某一位置,必須增加鰾內的氣體,才不會一直沉下去。 透過這個實驗得知,魚鰾調節內部氣體含量才使魚能停留在任意的一個水層。而魚在主動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需要各種鰭和尾部的協調作用。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鰾,例如某些一直生活在海底的魚像比目魚就沒有鰾,原因就是它們沒有在水中沉浮的活動,受到水的壓力變化不大。另外有些生活在深水的魚,它們的鰾調節氣體含量的能力也比較差,把它們捕到水面時,由於外界壓力突然減少,鰾內氣體便一下子膨脹起來,腹部總是鼓得很大,甚至還能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