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築物,供人們遊玩設宴、觀賞水景,如蘇州拙政園的“香洲”、北京頤和園的“清晏舫”等。為水邊或水中的船形建築,前後分作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後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前端有平礄與岸相連,模仿登船之跳板。由於舫不能動又稱不繫舟。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於水,身臨其中,使人有盪漾於水中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遊賞、飲宴的場所。擴充套件資料:1、清晏舫:(fǎng)原稱石肪,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古建築。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築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燬。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取河清海晏之義,取名清晏舫。1893年重建時,仿翔鳳火輪式樣,改為西洋式樓閣並配以彩色玻璃窗船側加了兩個機輪,兩層船舫各有大鏡,細雨濛濛之時,慈禧坐在鏡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賞鏡中雨景。船體突出四個水龍頭,每當大雨,樓頂雨水從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龍口吐出,景色壯觀。此處原是明代園靜寺的放生臺,乾隆時改為船形後,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仍陪其生母孝聖皇太后在此放生。 船體長36米,用巨大的石塊雕砌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2、未名湖石舫: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把與圓明園最近的淑春園賞給寵臣和珅。和珅便在此興建園林風景,石舫便是著名風景之一,它是仿頤和園之“清晏舫”而建。石舫立有四條石屏,刻有詩文。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也將此園焚燒,現僅存石舫的基座。該石舫的建造,完全是和珅自己的決定。這在封建王朝時代裡就是“逾制”,有殺頭之罪,因為石舫一類的東西在封建時代絕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因此嘉慶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這一條。3、天津 天石舫:建在海河上最後一個渡口遺址——北開渡口。北開渡口上游連線北運河,是朱棣“津渡”的必經之地。石舫長約46.8米、高15米、寬12米,比北京頤和園石舫規模還要大,全部由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石舫名曰“天石舫”,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天子之渡”。4、煦園石舫:在南京煦園,原是“中華民國”總統府舊址裡的花園。明代,是明成祖之子朱高煦漢王府的花園,故以“煦”字定名。由石制跳板登上石舫,匾額上“不繫舟”三字映入眼簾,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留下的墨跡。他6次南巡,竟有4次登臨此舫,十分得意。舫為長14.5米的仿木石舫,分為前後兩艙,捲棚屋頂,覆以黃色琉璃瓦,舫身兩側鑲嵌有雕刻著許多彩色圖案的青磚雕花欄板,十分精細。5、常州興福寺團飄舫:團瓢:明末僧了幻所建,外型如水瓢,以茅草搭建,禪僧棲身其中,閉關修行。原構在東園空心潭上,清初已廢。一九八四年,西園新闢放生池,於池中建石舫,上設小樓敞軒,飛簷雕欄,別緻玲瓏。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襲舊名為 “團瓢”。6、.蘇州獅子林石舫:位於獅子林水池西北,建於民國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橋與池岸相通,猶如跳板。船身、樑柱、屋頂為石構,門窗、掛落、裝修為木製。前艙聳起,屋頂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頂為平臺,屋艙上下二屋,有樓梯相通。其製作精巧,造型逼真,細部花飾已帶有一些西洋風味。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築物,供人們遊玩設宴、觀賞水景,如蘇州拙政園的“香洲”、北京頤和園的“清晏舫”等。為水邊或水中的船形建築,前後分作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後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前端有平礄與岸相連,模仿登船之跳板。由於舫不能動又稱不繫舟。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於水,身臨其中,使人有盪漾於水中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遊賞、飲宴的場所。擴充套件資料:1、清晏舫:(fǎng)原稱石肪,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古建築。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築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燬。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取河清海晏之義,取名清晏舫。1893年重建時,仿翔鳳火輪式樣,改為西洋式樓閣並配以彩色玻璃窗船側加了兩個機輪,兩層船舫各有大鏡,細雨濛濛之時,慈禧坐在鏡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賞鏡中雨景。船體突出四個水龍頭,每當大雨,樓頂雨水從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龍口吐出,景色壯觀。此處原是明代園靜寺的放生臺,乾隆時改為船形後,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仍陪其生母孝聖皇太后在此放生。 船體長36米,用巨大的石塊雕砌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2、未名湖石舫: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把與圓明園最近的淑春園賞給寵臣和珅。和珅便在此興建園林風景,石舫便是著名風景之一,它是仿頤和園之“清晏舫”而建。石舫立有四條石屏,刻有詩文。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也將此園焚燒,現僅存石舫的基座。該石舫的建造,完全是和珅自己的決定。這在封建王朝時代裡就是“逾制”,有殺頭之罪,因為石舫一類的東西在封建時代絕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因此嘉慶皇帝在宣判和珅罪行中便有這一條。3、天津 天石舫:建在海河上最後一個渡口遺址——北開渡口。北開渡口上游連線北運河,是朱棣“津渡”的必經之地。石舫長約46.8米、高15米、寬12米,比北京頤和園石舫規模還要大,全部由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石舫名曰“天石舫”,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天子之渡”。4、煦園石舫:在南京煦園,原是“中華民國”總統府舊址裡的花園。明代,是明成祖之子朱高煦漢王府的花園,故以“煦”字定名。由石制跳板登上石舫,匾額上“不繫舟”三字映入眼簾,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留下的墨跡。他6次南巡,竟有4次登臨此舫,十分得意。舫為長14.5米的仿木石舫,分為前後兩艙,捲棚屋頂,覆以黃色琉璃瓦,舫身兩側鑲嵌有雕刻著許多彩色圖案的青磚雕花欄板,十分精細。5、常州興福寺團飄舫:團瓢:明末僧了幻所建,外型如水瓢,以茅草搭建,禪僧棲身其中,閉關修行。原構在東園空心潭上,清初已廢。一九八四年,西園新闢放生池,於池中建石舫,上設小樓敞軒,飛簷雕欄,別緻玲瓏。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襲舊名為 “團瓢”。6、.蘇州獅子林石舫:位於獅子林水池西北,建於民國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橋與池岸相通,猶如跳板。船身、樑柱、屋頂為石構,門窗、掛落、裝修為木製。前艙聳起,屋頂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頂為平臺,屋艙上下二屋,有樓梯相通。其製作精巧,造型逼真,細部花飾已帶有一些西洋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