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於975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繡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廷后妃命婦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後。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后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后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后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清代后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年紀輕的,戴豔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著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與她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慈禧以秀女選入清宮,由貴人、嬪、妃晉封為皇貴妃。在咸豐帝病逝承德後,慈禧唯一的兒子戴淳繼承皇位。尊慈禧為聖母皇太后,並開始垂簾聽政,操縱清代政治大權達半個世紀。慈禧名為皇太后,實為一代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準。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上”。扁方一般長32—35釐米之間,寬4釐米。厚0.2—0.3釐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都起到橫向連線的作用。漢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裝飾,裝冠、弁、冕連線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長的大簪,從左穿到右。 皇后頭飾中鳳凰及鳳鳥育雛的題材就很多。 此外,后妃頭飾中還有勒子、鈿花、疙瘩針、老鴉瓢、耳挖勺等滿族特色的首飾,都是清宮后妃梳“兩把頭”用以固定、裝飾髮髻的。隨著滿漢風俗習慣、服飾文化的融合,清宮后妃頭飾逐漸被民間所吸收,由此演變出許多深為婦女喜愛的頭飾,流傳至今影響很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如何區分上下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