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39741545625

    討論子貢有無過錯沒有任何意義,而其價值在於"子貢贖人"對道德建設的影響。 在不同時期,對"子貢贖人"這件事的評價都可能褒貶不一。若強調無私奉獻的時候,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歌頌的;若強調法律至高無上的時候,這種向法律挑戰的事情是決不容許的。 道德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行為規範,道德標準是與時俱進的。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和"禮儀之邦",有一整套道德體系和標準,強調"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和"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和為貴、忍為高"、"存天理、滅人慾"等等。這些道德標準和理念,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對於其中的精華,我們正在大力弘揚,如"信"、"禮"、"廉"等;對於一些明顯屬於糟粕的,有不少已被人們拋棄,如"三綱五常"和片面強調"滅人慾"等;但還有一些很難對其一概而論。如,"忠"的物件應該是誰?怎樣才算"孝"?用什麼方式維繫"和"?等等。 建國後,中國長期處於計劃經濟。傳統道德、計劃經濟體制和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特別是對西方道德標準的排斥,對"一大二公"、"為富不仁"、"同甘同苦"等的過分強調,使人們形成了"平均主義"、"越窮越光榮"等落後觀念。這些道德標準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確實起到了凝聚人心、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作用。但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它違揹人性,違背社會和經濟規律,逐漸成為人們口頭上的道德文章,而不能深入人心,真正成為人們道德規範,使人們言行不一、對人對己不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化,取精去糟、吸收揚棄,道德觀念和標準不斷進步。但一些與市場經濟和法制社會的相悖道德標準仍然存在,仍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下級反映了上級的違法行為,即使他完全是出於正義,人們也會譴責他"不忠";如果兩個好鄰居因為不大的事情打了官司,人們就會譴責他們不懂得"忍"與"和";如果在朋友向自己借錢時,讓其打借條就會得罪他;如果朋友之間在生意上競爭,即使都是正當的,也被認為有傷和氣;如果得了大額獎金不辦些贊助失學兒童之類的善事就會感到問心有愧;等等。這些都是由於舊的道德標準在人們頭腦中的作用。 須知,道德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它必須與時俱進,隨社會的進步而進步,不斷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才能對社會進步起到推動作用。否則,就會成為空洞的"道德文章"失去約束作用,或是成為教訓別人的"高調兒",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的發展。舉個實際例子來說,一座城市的郊區有一座水庫,每年夏天都吸引一大批游泳愛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庫是城市自來水工廠的重要取水源,為了保持水源的清潔衛生,自來水廠在庫區豎了許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並不理想,人們照遊不誤。後來自來水廠換了所有的禁止游泳的標語,公告牌上寫著:"你家用的水來自這裡,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請保持清潔衛生。"結果,庫區中的游泳者就鮮見了。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的階段的今天,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氛圍,做到誠實守信、奉獻社會,只強調"無私奉獻"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的小泰迪不愛吃飯,基本什麼都不愛吃,怎麼辦,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