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粵新農人
-
2 # 晨曦QZJm
辣椒菌核病、苗期染病,莖基部初呈水浸狀淺褐色斑,後變為棕褐色,迅速環腐,幼苗猝倒。溼度大時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或軟腐,乾燥後呈灰白色,病苗呈立枯狀死亡。成株染病,主要發生在距5~22cm處莖部或莖分權處,病部出現水浸狀淡褐色病斑,病部往往有褐色斑紋,病斑繞莖一週後引起上面的枝幹枯死,溼度大時,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後期,在病莖表面和髓部產生黑色菌核,菌核鼠糞狀,球形或不規則形。乾燥時,植株表皮破裂,纖維束外露似麻狀,個別出現長4~13cm灰揭色輪紋斑。花、葉、果染病亦呈水浸狀軟腐,致使葉片脫落。果實染病,果面先變為褐色,呈水浸狀腐爛,逐漸向全果擴充套件,有的先從臍部開始向果蒂蔓延,最後擴充套件到整個果實並導致果實腐爛,表面長有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後期,其上結成黑色不規則形菌核。
在辣椒結果盛期,發病開始並逐漸加重,可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
50%乙烯菌核利懸浮劑600倍液+
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50%異菌脲懸浮劑800倍液+
25%戊菌隆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400倍液;
30%異菌脲·環已鋅乳油900倍液;
66%甲硫·黴威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
50%腐黴利·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400倍液;
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800倍液+
36%三氯異氰尿酸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45%噻菌靈懸浮劑800倍液+
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20%甲基立枯磷乳油600倍液+
5%水楊菌胺可溼性粉劑300倍液;
50%多·菌核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50%敵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
對水噴霧,噴根莖和周圍地面,
每畝噴藥液60L,視病情間隔7天噴1次。
辣椒菌核病可為害辣椒整個生長期。辣椒苗期時感染菌核病後,植株莖基部初期呈水漬狀淺褐色斑,後變棕褐色。潮溼時皮層腐爛,上生白色菌絲體,幹後呈灰白色,莖部變細,最後全株死亡。
成株期主要發生在距地面5~20釐米處莖部和枝杈處,病部初呈水漬狀淡褐色斑,後變為灰白色,向莖部上下擴充套件,溼度大時,病部內、外著生白色菌絲體,莖部皮層黴爛,並形成許多黑色鼠糞狀菌核,最後引起落葉、枯萎死亡。當辣椒果實感染菌核病後,辣椒果實表面首先發生褐變,呈水狀腐爛,並逐漸擴充套件到整個果實,其中有些會從臍部擴充套件到整個果實腐爛,然後形成黑色不規則的菌核,導致果實脫落。
辣椒菌核病發病原因及規律菌核病菌主要是潛伏在土壤裡越冬,也會寄附在種子裡越冬。條件適宜,菌核開始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經氣流、水流傳播侵染植株根莖部或基部葉片及其他組織,發病後產生菌絲,受害病葉與鄰近健株接觸、農事攜帶可傳播病害。
菌核還可以產生菌絲侵入植株的莖基部或接近地面的葉子。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範圍較廣,20℃最適宜,喜潮溼,不耐乾燥。相對溼度85%以上有利於發病,低於75%明顯受抑制,乾溼交替則有利於菌核形成。
辣椒菌核病發病中期,植株發病部生長出白色絮狀菌絲,這些菌絲會形成新的菌核病原體再次感染辣椒。
辣椒菌核病發病後期產生的菌核病原體會落入土壤時潛伏越冬。菌核在0~35℃均可萌發,適宜溫度5~15℃,高於50℃5分鐘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菌核可存活3年以上,潮溼土壤中也能存活1年。子囊孢子萌發溫度為5~35℃,發育適宜溫度為5~10℃、相對溼度為85%以上。
土壤中所含的有效菌核病數量對於病害發生程度有非常大的影響。在新的保護地或輪作溫室中,土壤中所殘留的菌核病原體較少,發病率會比較輕,如果土壤裡所殘留的菌核病原體較多,辣椒菌核病發病率會非常高。85%以上的空氣相對溼度會引起嚴重病害,65%以下的空氣相對溼度有可能會不發生病害,就算髮生也是輕微病害。
辣椒菌核病防治方法辣椒菌核病農業防治方法:控制棚內的溼度;一旦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出棚並燒燬。病株位置的土壤撒上生石灰防止病菌擴散。
辣椒菌核病藥劑防治方法:發病初期,選擇晴天上午9~10時噴灑45%噻菌靈懸浮劑800~12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50%多菌靈磺酸鹽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或40%嘧黴胺懸浮劑8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或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10%多氧黴素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灑後應結合棚內通風,降低棚內的溼度,這對於提高防治有幫助。
遇陰雨天氣時,棚內畝用45%腐黴利煙霧劑200~300克,分6~10處,於下午4~5時點燃後閉棚16~20小時。每隔5~7天防治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