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儒林外史》 的敘事方式與此前的長篇小說有著根本的區別,而且與此後的、乃至外國的古今長篇長篇小說均有明顯的不同。長篇小說的敘事方式一般多由一個或幾個命運關合的主要人物經歷一件或一串互有因果關係的基本事件,構成連貫完整的故事格局。而《儒林外史》不是如此,既找不出這一個或幾個命運關合的主要人物,更找不出一件或一串互有因果關係的基本事件。長篇小說的結構線索是有特定的含義的,即是主要人物經歷基本事件的過程脈絡。從這個意義上說,《儒林外史》是沒有結構線索的。在《儒林外史》裡,通常是由前一個人物“遇”著了後一個人物,前一件事情“連”到了後一件事情;而後一個人物與後一件事情一旦進入敘事過程,則前一個人物與前一件事情不再理會了。因此,《儒林外史》的敘事模式是將敘及的人物與事件按照邏輯意義作連綴展覽。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儒林外史》的敘事特點有一段精闢的概括:“唯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

    這樣的敘事模式與《儒林外史》創作的意圖是相關的。《儒林外史》欲展示的是儒林人物長卷,有真、假,窮、達,顯、隱,雅、俗,巧、拙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這樣的人物長卷,透過一個或幾個命運關合的人物,透過一個大家族的成員(如杜少卿家)去完成是不可能的;透過一個仄逼的環境場面(如南京)去完成是不可能的;透過較為短暫的時代(如一個重要人物的一生)也是不可能的。只有用這麼一種敘事模式,人取百家,地涉四海,時逾百年,方得騰挪裕如。而且,我們從書名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創作意圖的。書名中的“外史”,即傳統的人物史傳;“儒林”是士人的“集合”(這裡借用數學術語中的“集合”)。這樣說來,這樣的書名與這樣的寫法,實在是名副其實的。總之,這樣的寫法是一個創造,是一種特色,無所謂優點與缺點;但對於作者故事的表述、題旨的展示,是有利的,方便的。

    與以往的長篇小說相比,《儒林外史》的敘事藝術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顯示出新的特點。

    1. 《儒林外史》繼承並發展了《金瓶梅》的寫實觀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說從傳奇性向現實性的轉變,是小說發展史上具有美學內涵的一大躍進;與此相適應,《儒林外史》已從故事型小說跨入到性格型小說,它有意淡化故事情節,弱化戲劇性的矛盾衝突,用尋常細事,透過精細的白描來再現生活,塑造人物。

    2. 《儒林外史》所寫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實面貌,已經突破型別化的模式,顯示出充分的個性化。與前此的通俗說部相比,它在藝術形象的審美特點上發生了一系列的顯著變化:人物形象從超常性變為平凡性;人物特徵從單色素轉為多色素;人物性格從穩定性走向流動性;肖像描寫從臉譜化轉向具象化。

    3. 《儒林外史》改變了傳統小說中說書人的評述模式,採取了第三人稱隱身人的客觀觀察的敘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現在讀者面前,大大縮短了小說形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作品的敘事角度也隨之發生變化,作者已經能夠把敘事角度從敘述者轉換為小說中的人物,透過不同人物的不同視角和心理感受,寫出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豐富了小說的敘事角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中打招呼的正式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