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唐]駱賓王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名。《樂府題解》雲:“《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這首《從軍行》非“苦辛之辭”,寄慷慨之意,抒發了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表達了捐軀報國的戰鬥激情。 詩的開頭兩句,就表現了一種報效國家的非凡氣慨。 《戰國策·燕策二》說:蘇代遊說齊王前先見淳于髡,說到曾有馬經伯樂一顧而增價十倍。後人借““顧”代指君恩謝眺有詩云: “生平一顧重,宿昔千金輕。”(《和王主簿怨情》)說平生把受君一顧看得很重,素來把千金看得很輕。此詩首句即取此意。“一顧”之恩,激起了昂揚豪情,“意氣溢三軍”。意氣即氣概。“三軍”,這裡泛指軍隊。一個“溢”字,表現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 中間四句,描繪了戰地生活的畫面,塑造了英武的戰士形象。“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戈”是一種古代兵器,因是橫刃,下裝有長柄,故日光照射其映在地上的影子當是分開的。 “劍文”,指刻在劍上的星狀花紋。這兩句字面上是寫物,實際是寫人。白天,原野上太陽照耀著橫戈的戰士, 日光分開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輝映著持劍的勇士,星光與劍文聚合。這兩句詩描繪的多麼象兩幅靜態的剪影,使英武的守邊戰士的形象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則描繪了動態的戰士的形象。 “弓弦抱漢月”,即弓弦拉開有如漢月。明月是美好的,本為胡漢所共有,這裡稱“漢月”,表現了一種民族感情。“胡塵”,即胡地之塵。邊塞在胡地,馬足“踐”起的當然是“胡塵”。一個“抱”字,一個“踐”字,生動地勾畫出守邊戰士的動態的形象:練武時,弓弦正在拉開象美麗的滿月;巡邊時,馬蹄聲碎踐起了輕輕的煙塵。上述四句詩勾畫出了四幅戰地生活畫面,表現了守邊戰士的四種不同形象,但都一樣的威武,一樣的豪壯。這裡描繪的邊塞生活看似從容,卻沒離弓、劍、戈、馬,實際是嚴陣以待,字裡行間充滿了自信、豪邁之情。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這裡引用飛將軍李廣的故事,表現守邊將士不惜流血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將軍兵出雁門擊匈奴,兵敗被俘。時廣有病,單于命胡兵在二馬之間系一繩網載廣而行,中途李廣飛身躍上胡兒馬, “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詩中意思是李將軍能“生入塞”為國建功立業,守邊戰士“不求生入塞”,只願意以一死來報效朝廷,報效國家,表現了要殺敵立功、捐軀報國的豪邁悲壯氣慨和榮譽感。 全詩體現了一種雄渾之氣,陽剛之美。初唐“四傑”提倡壯美詩風。王勃首先要求詩要具有“雄筆壯詞” (《秋晚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這壯美詩風的具體要求是楊炯提出的“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 (《王勃集序》),即一種富有感興的深度和抒情的力度的壯麗之美。駱賓王兩度從軍塞上,特別具有丈夫氣,他的邊塞詩意境雄奇,風骨凜然,抒發了慷慨激昂,樂觀豪邁之情,是壯美詩風的生動體現。
從軍行
[唐]駱賓王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名。《樂府題解》雲:“《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這首《從軍行》非“苦辛之辭”,寄慷慨之意,抒發了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表達了捐軀報國的戰鬥激情。 詩的開頭兩句,就表現了一種報效國家的非凡氣慨。 《戰國策·燕策二》說:蘇代遊說齊王前先見淳于髡,說到曾有馬經伯樂一顧而增價十倍。後人借““顧”代指君恩謝眺有詩云: “生平一顧重,宿昔千金輕。”(《和王主簿怨情》)說平生把受君一顧看得很重,素來把千金看得很輕。此詩首句即取此意。“一顧”之恩,激起了昂揚豪情,“意氣溢三軍”。意氣即氣概。“三軍”,這裡泛指軍隊。一個“溢”字,表現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 中間四句,描繪了戰地生活的畫面,塑造了英武的戰士形象。“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戈”是一種古代兵器,因是橫刃,下裝有長柄,故日光照射其映在地上的影子當是分開的。 “劍文”,指刻在劍上的星狀花紋。這兩句字面上是寫物,實際是寫人。白天,原野上太陽照耀著橫戈的戰士, 日光分開了戈影;夜晚,天上的星星輝映著持劍的勇士,星光與劍文聚合。這兩句詩描繪的多麼象兩幅靜態的剪影,使英武的守邊戰士的形象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則描繪了動態的戰士的形象。 “弓弦抱漢月”,即弓弦拉開有如漢月。明月是美好的,本為胡漢所共有,這裡稱“漢月”,表現了一種民族感情。“胡塵”,即胡地之塵。邊塞在胡地,馬足“踐”起的當然是“胡塵”。一個“抱”字,一個“踐”字,生動地勾畫出守邊戰士的動態的形象:練武時,弓弦正在拉開象美麗的滿月;巡邊時,馬蹄聲碎踐起了輕輕的煙塵。上述四句詩勾畫出了四幅戰地生活畫面,表現了守邊戰士的四種不同形象,但都一樣的威武,一樣的豪壯。這裡描繪的邊塞生活看似從容,卻沒離弓、劍、戈、馬,實際是嚴陣以待,字裡行間充滿了自信、豪邁之情。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這裡引用飛將軍李廣的故事,表現守邊將士不惜流血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將軍兵出雁門擊匈奴,兵敗被俘。時廣有病,單于命胡兵在二馬之間系一繩網載廣而行,中途李廣飛身躍上胡兒馬, “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詩中意思是李將軍能“生入塞”為國建功立業,守邊戰士“不求生入塞”,只願意以一死來報效朝廷,報效國家,表現了要殺敵立功、捐軀報國的豪邁悲壯氣慨和榮譽感。 全詩體現了一種雄渾之氣,陽剛之美。初唐“四傑”提倡壯美詩風。王勃首先要求詩要具有“雄筆壯詞” (《秋晚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這壯美詩風的具體要求是楊炯提出的“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 (《王勃集序》),即一種富有感興的深度和抒情的力度的壯麗之美。駱賓王兩度從軍塞上,特別具有丈夫氣,他的邊塞詩意境雄奇,風骨凜然,抒發了慷慨激昂,樂觀豪邁之情,是壯美詩風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