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托馬斯熊

    因為宋朝的制度決定了兵無常將,開國皇帝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奪取天下,也害怕底下的武將長期在軍隊做大,於是他對武將格外擔心,導致一個武將在軍中做不了很久就被調走了,所以宋軍對外擴充套件能力較弱。還有一個是地緣政治決定,燕雲十六州天險是宋遼的分割線,本身就偏弱的宋朝根本不可能打過既有天險軍事又強的遼國,西面的西夏和南邊的大理基本上也是差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天險,另一個是打下後沒有實際用處,當進攻的代價大於佔領的價值時,一般就選擇不進攻了。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首先,我不認為北宋是大一統王朝,那麼就很好解釋了,我也沒見過哪個漢人王朝在同時失去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後還能去幹所謂的開疆拓土。

    而北宋王朝很明顯,其統一過程中所征服的土地都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領土,其也是數個漢人政權中最終獲勝的那一個——太祖代周,諸國並峙,次第用兵,先滅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太宗繼之,又滅北漢。吳越先來歸,除燕雲十六州外,復歸一統。

    沒了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馬從哪裡來呢?沒了馬,怎麼開疆拓土,怎麼保障後勤速度呢?開疆拓土,走著去嗎?君不見開疆拓土的漢唐,皆乃騎兵帝國嘛。如果沒有那麼多優良的戰馬,唐王朝哪來的能力把疆域擴張到中亞。至於貿易的話,拜託,西夏和遼朝也是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的。

    其次就是北宋的重武輕文,冗兵冗官。而這種制度下,怎麼可能會激勵開疆拓土的動力以及人們對軍人這一職業的嚮往呢。很容易就能發現,古今中外歷史上,能夠開疆拓土的政權其內部最起碼都是重視軍人的地位和軍事發展的,有的甚至扭曲過度發展成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而這些國家,儘管他們不招人喜歡,但的確否認不了他們的強大。

    而“將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更是使得部隊的協調力相當差勁。而宋軍軍事指揮制度上也缺乏一個能夠總覽全域性,協調指揮的總帥,軍事權力的分割和彼此間的制衡固然減少了軍變的可能,穩固了趙宋王朝的統治,但這種惡果也固然會在對外作戰中由其自己承擔。例如在宋朝著名的五路伐夏中,宋神宗以李憲為統帥,但整個戰爭過程中也沒看見李憲對整個戰局做統一規劃。五路大軍中又只有東北的種鍔部,西北的李憲部,北部的劉昌祚部全力進攻,北路的高遵裕和東北的王中正部則進軍遲緩,而反過來走在前頭的劉昌祚和種鍔卻又受高遵裕和王中正節制。

    最終劉昌祚兵敗靈州,因高遵裕的貪功而錯失最佳攻城良機(畢竟像這種意義非凡的建功立業的機會很少啊)。至於王中正部則在戰場亂竄,失去聯絡,以至於補給糧草的後勤部隊都找不到他,最終慘敗而歸。

    在這場戰爭後宋朝調整策略。在宋夏邊境地區修築軍事城堡要塞,並將要塞逐步推進至西夏境內,而這我覺得才是符合宋朝軍隊狀況的。

    最後再看看宋朝的敵人吧。

    西夏和遼朝就不用說了,一個從西北,一個從北方,死死鉗制住了北宋。北宋想發展必須要打破這均衡的態勢。可悲哀的就是,西夏和契丹遼朝的政治淵源可比北宋都早,讓他們放棄傳承下來的固有權力實在太困難了。即使是大理,也要考慮到其多山地形作戰的不便,同時在兵力牽制在南方時西夏大肆侵襲的威脅,況且,遼朝和西夏也不會願意看著宋朝這樣吞併一個戰略重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今年32歲,22歲畢業後一直在家鄉國企工作,如今辭職一年了,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