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一石300~600錢。一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銀錠從唐代 開始用於稅收以來,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髮展和壯大,到了清末,銀錠的數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官府專營,而是私鑄公監,所以清末才會有私人銀號的銀錠在世面流通。
各種銀錠因鑄造工藝的不同,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製假銀錠,往往工藝與過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銀製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兩的雙翅銀錠,成型後雙翅層次分明,寶氣光亮;錠面中 心常常有一個小凹,但將型模傾斜固定於一邊的中 心無凹狀,這類器型底部和側部一般有蜂窩狀,又如錠面凸出無絲紋的銀錠器形。主要有兩廣、雲南槽銀、牌坊銀,河南腰錠、山西晉泰錠等,這類銀錠的特點是錠面平滑、呈溢滿狀凸出,四邊是圓弧狀角,側面有重紋,槽銀底部蜂窩狀有的不明顯,甚至沒有,但牌坊錠底部有蜂窩狀。三是錠面凹陷無絲紋,中 心有奶頭狀的銀錠器形,主要是以四川為代表十兩圓錠型,底部蜂窩狀明顯。四是錠面微凹並有絲紋的器形,這類一般是碎銀,銀的成色達9成色以上就會有絲紋形,9成色以下者銀的層色越低,說越無絲紋銀。銀錠的底部和側的蜂窩狀大小、多少、深淺是鑑別真假銀錠的又一重要依據。凡蜂窩較深、較密、洞內圓潤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澤者必是真銀錠,銀合金銀錠一般沒有上述特徵,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鉛等假錠。蜂窩狀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人為製造的蜂窩狀正好相反。
明代崇禎十年湖南衡山縣祿米折色銀伍拾兩螺紋銀錠一枚,銘文:“衡山縣拾年分祿米折色銀伍拾兩 銀匠金陳”,重量:1814.2克,明代財稅史重要實物史料,中國歷史銀錠收藏珍品,甚為珍貴。2007年成 交價148960元。
每一枚銀錠上都有鑄造工匠或爐記,或者會寫明用途。這是能夠查詢銀錠來去今生的方法,就像錢局一樣,打上自己的標籤,可以追根溯源,以防出現問題錢幣。
史料記載,中國銀兩的貨幣功能始於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元時期稱為“銀錠”。此前,銀錠並沒有以貨幣形式流通,多用於財政領域或對外支付。一直到明中後期,白銀才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體現出基本的貨幣職能。明代後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銀,而且連小生意也都用碎銀交易,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大額交易用銀、小額用銅錢的銀、錢並行的貨幣制度。因此,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當今,透過對銀錠的種類、作用、印記、銘文中,可映射出歷代不同的經濟特色,它見證了貨幣制度,稅課制度,商業活動與民間交往的變化。
銘文對銀元寶的價值影響比較大。通常情況下,有銘文的銀元寶要比沒有銘文的銀元寶貴幾倍,名副其實的一字千金。銀元寶上的銘文一般有三部分內容:時間、地點、銀匠或銀號的名稱。從中可以提取一些資訊,用來判斷元寶的價格。清代有一類銀元寶,上面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資訊,這類銀元寶屬官錠類,價格較為昂貴。
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一石300~600錢。一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銀錠從唐代 開始用於稅收以來,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髮展和壯大,到了清末,銀錠的數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官府專營,而是私鑄公監,所以清末才會有私人銀號的銀錠在世面流通。
各種銀錠因鑄造工藝的不同,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製假銀錠,往往工藝與過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銀製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兩的雙翅銀錠,成型後雙翅層次分明,寶氣光亮;錠面中 心常常有一個小凹,但將型模傾斜固定於一邊的中 心無凹狀,這類器型底部和側部一般有蜂窩狀,又如錠面凸出無絲紋的銀錠器形。主要有兩廣、雲南槽銀、牌坊銀,河南腰錠、山西晉泰錠等,這類銀錠的特點是錠面平滑、呈溢滿狀凸出,四邊是圓弧狀角,側面有重紋,槽銀底部蜂窩狀有的不明顯,甚至沒有,但牌坊錠底部有蜂窩狀。三是錠面凹陷無絲紋,中 心有奶頭狀的銀錠器形,主要是以四川為代表十兩圓錠型,底部蜂窩狀明顯。四是錠面微凹並有絲紋的器形,這類一般是碎銀,銀的成色達9成色以上就會有絲紋形,9成色以下者銀的層色越低,說越無絲紋銀。銀錠的底部和側的蜂窩狀大小、多少、深淺是鑑別真假銀錠的又一重要依據。凡蜂窩較深、較密、洞內圓潤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澤者必是真銀錠,銀合金銀錠一般沒有上述特徵,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鉛等假錠。蜂窩狀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人為製造的蜂窩狀正好相反。
明代崇禎十年湖南衡山縣祿米折色銀伍拾兩螺紋銀錠一枚,銘文:“衡山縣拾年分祿米折色銀伍拾兩 銀匠金陳”,重量:1814.2克,明代財稅史重要實物史料,中國歷史銀錠收藏珍品,甚為珍貴。2007年成 交價148960元。
每一枚銀錠上都有鑄造工匠或爐記,或者會寫明用途。這是能夠查詢銀錠來去今生的方法,就像錢局一樣,打上自己的標籤,可以追根溯源,以防出現問題錢幣。
史料記載,中國銀兩的貨幣功能始於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元時期稱為“銀錠”。此前,銀錠並沒有以貨幣形式流通,多用於財政領域或對外支付。一直到明中後期,白銀才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體現出基本的貨幣職能。明代後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銀,而且連小生意也都用碎銀交易,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大額交易用銀、小額用銅錢的銀、錢並行的貨幣制度。因此,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當今,透過對銀錠的種類、作用、印記、銘文中,可映射出歷代不同的經濟特色,它見證了貨幣制度,稅課制度,商業活動與民間交往的變化。
銘文對銀元寶的價值影響比較大。通常情況下,有銘文的銀元寶要比沒有銘文的銀元寶貴幾倍,名副其實的一字千金。銀元寶上的銘文一般有三部分內容:時間、地點、銀匠或銀號的名稱。從中可以提取一些資訊,用來判斷元寶的價格。清代有一類銀元寶,上面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資訊,這類銀元寶屬官錠類,價格較為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