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72379282667

    背景:從建立國有企業的直接動因看,新中國建立國有企業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效集中稀缺資源,儘快實現工業化的惟一選擇。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經濟上百廢待興,多年戰亂對社會經濟破壞極大,選擇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實行高度的計劃化和國有化,有利於迅速實現全國資本和資源的集中利用,有利於建立國民經濟體系,夯實工業經濟基礎,加速工業化程序;另一方面,新中國建立國有企業同鞏固國家政權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我們採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遏制政策,企圖將新生政權扼殺在搖籃裡。在當時極其嚴峻複雜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下,國家只有儘快掌握並壯大國有經濟實力,才能保證政治、經濟局勢的穩定,擴大應對鬥爭的迴旋餘地。為此,就需要實施高度集權、高度計劃化的經濟體制,而實施計劃化的物質基礎,就是國家選擇直接控制和掌管企業,實行高度的國有化政策。

    從建立國有企業的根本動因看,新中國建立國有企業是以符合人民利益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求為前提的。新中國建立國有企業,意在透過作為根本所有者的人民群眾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進一步消滅原有舊的社會關係下的剝削和不平等的制度條件,從經濟上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和利益。同時,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而國有企業(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的重要體現形式,因而以國有企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是中國革命為之奮鬥的經濟社會目標,也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權透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透過掌握控制國家經濟命脈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工具,來構築上層建築堅實的經濟基礎,執行國家的經濟職能,以此確保財政收入的實現和政權的穩固,並透過國有企業的帶動作用,來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意義(我參考三大改造的):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中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中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係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係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演員演了一個角色後,不管演什麼你都會跳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