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弌94922977

    一人一劍一壺酒,十賦百詩千里遊。盛唐之下無虛士,詩仙李白第一人。 說到李白,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句話就是: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為詩仙。 何為仙?超脫凡塵,不似人間為仙。李白為何被稱為詩仙,捋一捋青蓮居士的一生或許就可以明白了。 景龍四年,這一年李白九歲,於戴天山習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或是讀孔孟之論有感而發,亦或習前人古史有感,作《古風》一首。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君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時年九歲,可感時下在歷史風雨敲打下的文學不復諸子百家時的輝煌,便以此詩立志。其中“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四句詩也就揭開了李白的一生。 開元六年,十八歲的李白在戴天山讀書之餘在川蜀境內遊歷,期間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或許是十五歲時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此際的李白在讀書之餘亦修習劍術,好俠客之道。此詩也是反映了其對道士的好奇與追尋,卻又句句無道士的無奈,也為後來李白詩中的仙氣埋下了一顆種子。(所謂林深時見鹿,此間不過是李白年輕時山中尋人時的所見罷了,其也不知後人以此為情話,怕是啼笑皆非。) 開元八年,李白二十歲,遊於渝州,時逢李邕任渝州刺史,李白前去拜謁,期間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劍膽文心起,不留半分情。李邕頗為自負,瞧不上李白,處處出言排擠。李白也並非那等趨炎附勢的俗人,離開之際作一首《上李邕》相送。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前半部分以鯤鵬為引,借莊子《逍遙遊》中的內容自比,後半部分則毫不避諱直言李邕對他的看不上,以及自己表明的態度,“未可輕年少”。 李太白未曾踏出川蜀之地,便以此詩再言其志,“恆殊調”則表明了其對於文學的態度,也反映出其為人之道。 開元九年至開元十二年間,李白依舊在戴天山隱居讀書,期間作《落日憶山中》。 “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此時的李白不過二十歲,卻已是感慨時間飛逝,心生向道之心。也似多數的二十年華的人,感慨良多,心思細膩。 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若是此際李白走上了這條路,想必也會是史上道家的一位名人吧。唐朝尚佛,也應了其“恆殊調”的說法。也是開啟了李白一生詩作與道家言不清道不明的情緣。 開元十二年,李白不甘川渝之地的束縛,毅然辭親遠遊。 這一生便是一路的詩作,逢山作詩,遇水作詩,見人作詩,飲酒作詩,遊景作詩,詩歌寫遍一路山水,送遍百態千人。 觀其一生,可見為詩而生,從讀書寫起,寫盡一生,以詩為仙無有不妥。 縱情百水千山,遊戲俗世人間。世人提及李白,首當便為詩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昆蟲記每章節內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