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三闕一”又同“圍師必闕”。是孫武在《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列舉的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其中的“闕”,通“缺口”的“缺”,“缺口”之意。意思是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四面合圍敵人,就可能促使敵軍指揮官下定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 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的必經之地預設埋伏,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埋伏圈中。特別是圍困堅守城堡的敵人,一旦敵人棄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戰戰場上徹底消滅敵軍。相比之下,與逃竄之敵作戰的難度顯然要比與死戰之敵作戰要小得多,代價也會少得多。稍微有頭腦的將領都能算過這個賬來,所以“圍師必闕”是歷代戰將常用的一個戰法。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率領他的騎兵在東方戰場上所向披靡,無論是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攻而必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多次採用了“圍師必闕”之計,經常將守城部隊誘出城堡,消滅在廣闊而便於機動的野外戰場。 實際上,“圍師必闕”既是一種戰法,更是一種思維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們處理事情時要掌握分寸,留有餘地,話不要說得太滿,事不要做得太絕,給對方或矛盾產生變化的空間和時間,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同樣的,在談判桌上,有時候會因為形勢所迫,對方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你繼續正面施加壓力的話,對手非常有可能會“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最終導致商業談判告吹,使此前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要想避免這種結局,最妙的方法莫過於站在對手的立場上,曉以利害,給對方指一個能夠被其所接受的出路,並引導談判結果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運作。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被人尊稱為武聖人。熟知《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手下這位以忠義燭照後世的大將軍,也有過一段向曹操倒旗投降的不光彩的歷史。 而關羽降曹的過程也正是勸降者張遼使用“圍三闕一”法說服關羽的過程。 當時的關羽被困曹營,準備以死相拼。為了減少曹軍傷亡,同為武將的張遼,此時在戰場上同關羽說了下面這些話,最後使關羽自動放下了手中的大刀。 張遼一邊和關羽交戰,一邊幽默地告訴關羽:“你不但衝不出去,而且死了要讓天下人笑話。硬拼死去,有三條罪狀: 當初劉備與你結義,誓同生死;現在劉備剛遇挫折,你就戰死,假如劉備東山再起,希望求得你的扶助都不能得到,你不是有負當年結義的盟言?這是罪狀一; 劉備把家眷託付給你,你現在戰死,劉備兩個妻子無依無靠,你有負劉備之託付,這是罪狀二; 關羽透過張遼向曹操提出如滿足三個條件,可以投降。曹操答應了他的三條要求。關羽也就降了曹操。 張遼之所以能說降關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兵臨城下”,關羽固守一個小土包,曹兵如鐵桶般圍在外面,兵力懸殊,關羽硬拼,欲生不能;二是抓住了關羽的好名思想,採取以迂為直的外交手法,步步為營,句句攻心,曉之以理,指出欲死有罪;三是網開一面,答應三個條件,給了關羽一線希望,加快了關羽的心理武裝的解除。曹操求才之慾得到了暫時滿足,曹軍陣營增添了一員虎將。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談判結果可能不外以下幾種情形: (1)我贏你輸 (2)大家都贏 (3)對方輸,但心理上平衡
“圍三闕一”又同“圍師必闕”。是孫武在《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列舉的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其中的“闕”,通“缺口”的“缺”,“缺口”之意。意思是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四面合圍敵人,就可能促使敵軍指揮官下定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 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的必經之地預設埋伏,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埋伏圈中。特別是圍困堅守城堡的敵人,一旦敵人棄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戰戰場上徹底消滅敵軍。相比之下,與逃竄之敵作戰的難度顯然要比與死戰之敵作戰要小得多,代價也會少得多。稍微有頭腦的將領都能算過這個賬來,所以“圍師必闕”是歷代戰將常用的一個戰法。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率領他的騎兵在東方戰場上所向披靡,無論是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攻而必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多次採用了“圍師必闕”之計,經常將守城部隊誘出城堡,消滅在廣闊而便於機動的野外戰場。 實際上,“圍師必闕”既是一種戰法,更是一種思維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們處理事情時要掌握分寸,留有餘地,話不要說得太滿,事不要做得太絕,給對方或矛盾產生變化的空間和時間,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同樣的,在談判桌上,有時候會因為形勢所迫,對方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你繼續正面施加壓力的話,對手非常有可能會“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最終導致商業談判告吹,使此前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要想避免這種結局,最妙的方法莫過於站在對手的立場上,曉以利害,給對方指一個能夠被其所接受的出路,並引導談判結果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運作。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被人尊稱為武聖人。熟知《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手下這位以忠義燭照後世的大將軍,也有過一段向曹操倒旗投降的不光彩的歷史。 而關羽降曹的過程也正是勸降者張遼使用“圍三闕一”法說服關羽的過程。 當時的關羽被困曹營,準備以死相拼。為了減少曹軍傷亡,同為武將的張遼,此時在戰場上同關羽說了下面這些話,最後使關羽自動放下了手中的大刀。 張遼一邊和關羽交戰,一邊幽默地告訴關羽:“你不但衝不出去,而且死了要讓天下人笑話。硬拼死去,有三條罪狀: 當初劉備與你結義,誓同生死;現在劉備剛遇挫折,你就戰死,假如劉備東山再起,希望求得你的扶助都不能得到,你不是有負當年結義的盟言?這是罪狀一; 劉備把家眷託付給你,你現在戰死,劉備兩個妻子無依無靠,你有負劉備之託付,這是罪狀二; 關羽透過張遼向曹操提出如滿足三個條件,可以投降。曹操答應了他的三條要求。關羽也就降了曹操。 張遼之所以能說降關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兵臨城下”,關羽固守一個小土包,曹兵如鐵桶般圍在外面,兵力懸殊,關羽硬拼,欲生不能;二是抓住了關羽的好名思想,採取以迂為直的外交手法,步步為營,句句攻心,曉之以理,指出欲死有罪;三是網開一面,答應三個條件,給了關羽一線希望,加快了關羽的心理武裝的解除。曹操求才之慾得到了暫時滿足,曹軍陣營增添了一員虎將。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談判結果可能不外以下幾種情形: (1)我贏你輸 (2)大家都贏 (3)對方輸,但心理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