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擼的一手老僵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此句出自《論語》述而篇第十九: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原文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為: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也許是葉公問非所以,也許是子路難以描述老師,但卻因此留下了鮮活的孔子自述。無法知道什麼事情讓孔子發憤忘食,也不清楚他樂什麼而忘掉憂愁,不知老之將至。不必非要知道具體的事情。用朱子的話,只需體會孔子的精神與骨力。發憤,因為有所未得;樂,因為有所獲。忘食忘憂,足見孔子是決不願意半上落下,有始無終,心志煥散的人。凡事真能投入,忘了自我,或融我於物件之中,才可能忘食忘憂以至於不知老去。這正是常人難能之處。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養推行德政禮治的人才。在一個國家推行德政禮治,要靠聖君、賢臣和良民。聖君、賢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透過教育培養出來。因此,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說:人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主張人人都應受教育,這就是他的“有教無類”的光輝思想。在他看來,春秋時代不但沒有聖君,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聖君也沒有見過。即使如此,既定之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否則就是非禮和不忠。受過教育的小人就成為良民,是施政、供驅使的物件。賢臣是實行“德政禮治”的決定力量。而賢臣主要是從受過教育的賢人、君子、士中選拔出來的。賢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識分子,只要當權者任用他,就成為賢臣,有了賢臣,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識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從中選出賢臣。孔子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教育培養出一批賢人和優秀的君子與士,供各國國君選作賢臣。透過賢臣治國,實行“德政禮治”,就可以使國家達到像西周初期那樣的“太平盛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孔子辦教育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務;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發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瞭解國情,熱愛祖國,弟子積極參加改革。概括起來就是:教育要為政治服務,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愛國。這些中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我們今天在進行教育改革時,還值繼承和借鑑。 騰訊儒學:http://rufodao.qq.com/a/20160325/041877.htm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仙逆》的最後結局是神馬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