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師說一說
-
2 # 愛之育之
非原則性緊急性的問題
先別急於批評
首要了解錯誤的前後因素
是家長的因素引起的
與家長溝通交流
是其他同學因素引起的
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
是孩子自己的因素引起的
瞭解清晰後
再有的放矢地與孩子溝通交流
剷除產生錯誤的因素
及時批評指正教育孩子
讓孩子心服口服
過後關懷與觀注孩子
用愛心溫暖孩子
用行動引領孩子
用言語教導孩子
故,促進孩子徹底改正錯誤
持續進步與發展
#凌遠長著#
批評當然能讓孩子改掉缺點!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僅靠批評是遠遠不夠的。批評是治病的藥,孩子吃藥的過程很痛苦,但治病的效果會很見效,沒有批評的藥,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會蔓延,就會質變為惡習,批評是一種外科手術般的救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必不可缺的。
但是一個人的健康,不能僅靠藥來維持,特別是思想行為還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孩子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基礎,就不怕外界病毒的侵擾,就不會沾上各種不良的毛病缺點,就不會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
首先,是孩子生活的原生家庭,要給孩子一個安全、溫馨、和諧的生長環境,父母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示範,換句話說,孩子思想行為的種子只要在土地肥沃的突然中,才會生長出健康苗木,只有在父母的扶持誘導下,才更能避免倒伏折枝。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家長是孩子崇敬的物件、 學習的榜樣, 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導者和指路燈。一些家長因為自身的問題,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威信,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效果會打折扣,也就是說孩子不再聽你的話了。 因此,家長首先要完善自己,克服一些不良行為, 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一般來說,下列行為容易導致家長失去威信。 1. 不以身作則, 說話不算數; 2.家庭不和睦, 經常吵鬧; 3. 不講道理, 專制粗暴; 4. 婆婆媽媽, 整天嘮叨; 5 懶散, 不求上進; 6.愛吹牛, 愛自誇; 7. 做事不講原則, 經常用收買的方式對待孩子 8. 穿著不得體, 不分場合胡亂講話。 9. 不讀書。
鼓勵是孩子成長的一縷Sunny
其次,孩子原本就是一張白紙,好的行為習慣不去佔領,壞的行為習慣自然就會盯上孩子。說實話,改變孩子某種不良習慣的最好方法不光是是批評和教育,還有鼓勵和表揚,多發現和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這樣孩子就會把它固化成自己的習慣,好習慣多了,壞習慣自然就消失了。
鼓勵、肯定、表揚是孩子生長過程的不可缺少的Sunny,沒有Sunny的照耀,孩子的內心就會是灰暗的,沒有光合作用,你再多的肥水和農藥也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