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來點心理學

    皮亞傑研究兒童心理學時認為,孩子的發展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下不斷髮生的。孩子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外界不斷刺激的過程,它必須憑藉孩子現有的內部結構。孩子的活動與外部的刺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認知發展涉及到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關鍵詞。

    1、同化:是指學習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

    例:原來我會用鍋煮白菜,需要10分鐘。現在買了菠菜,我自然想到用鍋煮,如果成功了,就是技能同化了。

    2、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資訊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就是個體改變自己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

    例:現在市場上沒有菜,只有肉,我也用10分鐘來煮,肉沒熟,吃完鬧肚子。於是,只好煮了一個小時。因為我順應了肉的加工方式。

    3、平衡:是指學習者個體透過自我調節機制,不斷地透過同化與順應兩種方式,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例:原來會煮菜,是平衡的狀態。突然出現了肉,從不會加工,到能成功吃上肉,又到了一個新的平衡狀態。而這個過程,就是平衡的過程。

    4、圖式:是一種結構和組織,它們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會由於重複而引起遷移或概括。最初的基本能力來自先天的遺傳,以後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形成了本質不同的認知圖式(結構)。

    例:肉和菜我都會煮了,也會煮大米粥了,我根據經驗還出版了一本《煮功夫》的美食食譜。

    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不斷變化的發展過程。孩子的發展是充斥著同化、順應,再達到平衡,就是圖式體系不斷改變和發展的過程。

    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有自己簡單的圖式系統。我們不能忽略孩子原有的圖式系統,而一味地強調外在的環境讓孩子學習。

    只有讓孩子自己去親身體驗,強調孩子自己的動作運動和活動才會有效果。比如自己抓取物體等動作。即使成人用演示來刺激孩子,孩子都無法同化這些聯絡,也無法因此而發生自身改變。

    只有當孩子憑藉現有的結構,即圖式體系,即孩子的動作——不斷地抓取物體才能引起改變,達到同化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孩子更可能去拿其他的物體進行嘗試,這是同化的泛化。而孩子自身內部結構也因為這個過程發生了改變,以適應現實,就是順應。

    這就是皮亞傑兒童心理學中,用圖式來解釋了孩子發展的複雜的過程,同時就會理解了皮亞傑的“同化、順應、平衡”的真實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典舞臺劇(歷史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