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雞舞劍

    為什麼有不少“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三國演義並不是全是真實的三國曆史。三國演義屬於演義題裁,是一種歷史小說,作者為了表現出裡面的人物形象,篡改了不少的三國事實,比如我們在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三國演義中重點突出的寫是關羽斬的,為了突出關羽的武藝高強,但真正的三國曆史上的記載是孫堅斬的華雄,與關羽毫無關係。三國演義中一直描述的魏延是反派,有反骨,實際上魏延在正史中是非常忠心的人,他忠心的人是劉備,劉備才是主公,他不服諸葛亮,並不代表他是反骨仔。還有張飛怒打督郵,實際上在正史的三國中是劉備把人綁在樹上打,但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和張飛的爆燥,三國演義就安排了張飛來毒打督郵。三國粉是由於三國演義才對三國曆史的轉粉,從而熟讀三國曆史,後來發現了三國演義的一些不真實,慢慢的就出現了一些厭惡三國演義的人。

    2、三國演義太注重個人和封建思想了。三國演義明顯的存在尊劉抑曹的思想,按照當時逐鹿中原的天下大勢,得到中原的才是正統,曹魏當時手握中原,國土面積遠超劉漢和孫吳,並且皇位還是由當時的正統漢獻帝禪讓得到的,按道理應該是主流正統才是,可是作者一味的強調劉備才是正統,並且為了體現他為正統自封劉備為劉皇叔,這也就是跳不出封建皇權的管控,所以有不少人產生厭惡了。還有一些神鬼傳說,比如呂蒙本來是病死的,非要安排關羽鬼魂來殺也是一個原因吧。

    3、三國演義電視劇放的太多了。每到暑假各大電視臺就在重播三國演義,還各種的翻怕三國演義,各種的爛大街的三國題材遊戲,電視劇,小說,可能出現了三國審美疲勞了。

  • 2 # 知常容

    討厭《三國演義》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特別是當一些朋友研讀了《三國志》之後,發現《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的差距居然是這麼大,所以他們自然就有了第一個印象,那就是《三國演義》胡說八道。

    當然當他們深入研究《三國志》之後,對《三國演義》也不排斥,反而會喜歡,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三國演義》過渡到《三國志》的時候,他們接受不了《三國演義》中的臉譜化,虛構的事情,認為編的太離譜了。偏偏《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又特別的大,所以讓他們很糾結,糾結的過程中不自然就會討厭《三國演義》。

    當他們對《三國志》研究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就不反感《三國演義》,因為他們心裡已經十分清楚《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三國志》是一本歷史書,這是完全兩回事。

    所以當你看到討厭《三國演義》的“三國粉”,不要急著去否定他們,給他們時間,因為時間久了,他們自然就能分清楚兩者的區別。

    這就好比一開始告訴你真相是這樣的,因為大部分人是先接觸《三國演義》再接觸《三國志》的,你也相信了,結果一翻書,發現真相原來只是假象,心裡自然受不了,當然會有反彈。

    同時他們還認為自己翻《三國志》後是掌握了真相,只是歷史哪有真相呢?

    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 3 # 大牙說國漫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截圖裡第一反應“周瑜粉”也太過真實了。

    首先那些厭惡演義的“三國粉”不是真正的“三國粉”,他們所喜歡的人物形象是自己心中幻想出來的形象。

    在那些nc粉眼裡,演義不符合他們所喜愛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演義甚至誤導了不瞭解史實的路人,他們沒有辦法去糾正路人的想法,所以就只能把氣撒在羅貫中身上。

    在那些nc粉眼裡,ooc同人文(可),《三國演義》(不可)。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火啊!所以,你火你就是原罪!

    在那些nc粉眼裡,他們厭惡演義,殊不知羅貫中先生對這段歷史、對軍事比他們任何人都要了解。

    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都沒有將演義看完,只是看了電視劇,沒有接觸過文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演義的精妙絕倫。

    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演義和史料都沒看,是因為某個cp同人文喜歡上了那個人物,隨後匆匆看了該人物的傳,於是便對演義“口誅筆伐”。

    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只是看了一篇為某人物翻案的營銷號文,於是心中的“正義感”暴漲,帶著對此人物的同情和突如其來的喜歡加入了“討伐”演義的隊伍。

    我是先聽的評書,後來才看的《三國演義》小說。再後來,當我看了《三國志》後,我也曾為周瑜鳴不平過。但當我瞭解了更多史料,並再看演義時,不禁驚歎於它當構思巧妙和文學水平。

    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就算《三國演義》中有不合史實甚至歪曲的地方,我也會感謝它,演義為我搭建了一個大框架,讓我在讀史的時候不會太混亂。因為它,我對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有了許多同好。

    而這些道理,nc粉永遠不會明白!

    醒醒吧!nc粉!《三國演義》能流傳至今、家喻戶曉,是有原因的!它所擁有的文學價值和藝術特色等,你們怕是想都沒想過吧!更何況,演義是教育部指定新課標必讀書,你們如此這般抨擊,意欲何為?

    最後,郭嘉為何會被被說調侃成成“郭宇宙”?不是郭嘉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當時的nc郭嘉吹瘋狂亂吹,還拉踩。所以,我很不希望因為腦殘粉而影響到歷史人物本身。更怕再這樣發展下去,一提到厭惡演義,第一反應就是周瑜粉。

    這段歷史中,那些英雄豪傑精彩的一生已經落幕,他們早已長眠於悠悠青史。將他們的事蹟撰寫成名著的羅貫中先生也已經作古。三國的小說也不少,只是《三國演義》更火而已,所以就應該怪羅貫中嗎?

    打個不太合適的比喻,某作者寫了某位名人的同人文,並告訴你這是“同人小說,非事實”,結果有些讀者誤解了這位名人,所以那位名人的粉絲們就該罵這位寫同人文的作者嗎?(等等,這情節好像有些熟悉?)

    《三國演義》是小說,有些是為了小說劇情需要,羅貫中先生屬實不該背這個鍋。

    不過呢,易大師不是說過《三國演義》是混蛋嗎,那些nc粉聽了應該會很開心吧?

  • 4 # 悠韻煦風

    關於您問的“為什麼有不少“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我的回答是: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理解什麼是三國粉?哪些是真三國粉,哪些是假三國粉?

    那麼什麼是“三國粉”呢?

    三國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千百年來,圈粉無數,可以說,十個人中就有六至七個三國粉,這比例是挺高的,但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粉,如果真假來分的話,可以分三國真愛粉和三國黑粉,這兩種粉是完全不一樣的。再細分下去,還有蜀粉、魏粉和吳粉,有劉備粉、曹操粉、關羽粉、趙雲粉、孔明粉……

    再者,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

    真正看過正史的人不多,研究正史的,反而罵演義的亂說。大家都知道正史的有《三國志》,便普通大眾接觸最多的就是《三國演義》,可以說三國的群眾基礎是很廣的,演義通俗易懂,更容易讓普通大眾接受,而正史的專業性很強,如果直接讓《三國志》這樣的正史來普及的話,那勢必會導致曲高和寡了。

    可以說各有千秋吧。

    正史的書裡會強調賈詡從段煨處機智脫身,但不會強調他狼狽得不敢帶家人;會強調郭嘉對袁紹的評價有先進之明,但不會強調郭嘉的十勝十敗毫無操作性和實際意義。

    回答完以上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了。

    這是因為演義屬於小說體,小說有小說的特點,一切都是為了劇情需要,但是要必須基於史實,而正史比較嚴肅,容不得半句開玩笑的。正如一個人很嚴肅,也很權威,但是趣味性就差強人意。不過,縱然這樣,如果能以全盤接受史書評價的思路來對待演義,倒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治史態度。演義的精采可以彌補正史趣味的不足!

    綜上所述,所謂的“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而如果真的有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那麼只能說這批粉,是一批三國黑粉,他們反正就是不喜歡,你說再多也沒有,他們可能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對三國沒有興趣,之所以成粉,只是受環境影響。

    2、真的討厭三國故事,因為裡面打打殺殺。

    這一點可是有依據的,比如有些磚家在提出有暴力的內容都應該下架,因為宣揚暴力,不利於兒童成長。他們才是真的三國黑粉,你說他們不黑三國,那才是不正常的。

  • 5 # MJ爸爸的書城酒窖

    回答問題之前,先明確問題是什麼,工作多年的經驗告訴我,能準確地表達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

    在回答“為什麼有不少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這個問題之前,還是想先從名詞定義的角度出發,先明確定義之後,再來看問題,答案基本就很明確了。(職業習慣使然)

    個人理解,三國粉,可能有兩重含義——1.三國曆史愛好者(粉絲);2.三國演義小說愛好者(粉絲)。兩種含義並無衝突或悖離,允許同時存在。

    如果您認同了上述內容,可以繼續收看本貼。如果您對上述內容存在異議的話,下面的內容可能引發您精神、肉體上更大的不適,請慎重翻閱。因此可能造成的對您精神、肉體的傷害,本人概不負責……

    那麼就從兩種含義分別解答一下問題。

    第一重含義相對比較容易解釋:三國曆史粉,所研究所看重的,是三國時期的歷史真相。三國演義裡體現出來的故事情節和人文精神,是累積了宋原明清四代各種官方或民間賦予這段歷史的解答,和歷史本相偏差很大。且尊劉抑曹輕視吳的價值觀,自然會讓欣賞曹魏系、偏愛孫吳系的歷史愛好者產生厭惡感。舉個最近了解到的例子,河南滑縣,從來不建關帝廟,只有顏良廟。因為當地人大多是顏氏後裔,如果按三國演義的視角,他們的祖先死得活該,世人只記得關聖人斬顏文的神武,誰會關心顏文後人的感受?自然,顏文氏後人厭惡關羽乃至厭惡三國演義就再正常不過了。(又一次想起金先生在《飛狐外傳·後記》裡的話,有興趣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第二重含義則和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有關——一部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文學作品,藝術加工的部分可以有多大?是否可以做到拋開歷史上的束縛,而任由作者自由發揮想象空間隨心所欲的創造(編造)?

    和三國曆史粉不同,三國演義小說粉,大多是認同小說尊劉抑曹的價值觀的。他們之所以厭惡三國演義,最大的可能就是對小說結局依舊尊重歷史的不滿。君不見各大論壇各種入口網站上,改變三國結局的同人小說或者對於劉備孔明一統江山後的暢想貼如過江之鯽般隨處可見。而這一切又均非現代新創,民國文人周大荒創作的《反三國演義》就是這個流派的鼻祖。

    但絕大多數有價值的歷史小說,還是像三國演義這樣,在尊重歷史基本事實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喜好對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從個人的視角出發對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重構,這些都是被允許且被證明是觀眾可接受的。如反三國之類的小說,因為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雙重缺失,結局就只有走進故紙堆而已。

    那歷史上有沒有顛覆歷史存在的小說反例可循呢?其實也有,少年時期讀過大把的《薛剛反唐》,《楊家將演義》,《說岳全傳》等等都是此類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比如反唐,說的是武則天無道篡奪唐政,誅殺功臣,薛仁貴薛丁山一族也被清洗,丁山之子薛剛兄弟輔佐李旦李顯推翻武曌恢復唐政的故事。這就突破了歷史,把武則天歸政寫成了薛剛通過暴力手段復辟。楊家將和嶽傳系列則都是民族英雄對異族侵略者的抵抗乃至反擊獲勝,什麼遼、西夏、沙陀、金,在我們中華楊家岳家努力下,全部被掃平,俯首稱臣,納貢稱藩。這些小說雖然有YY,但更多是有對傳統價值觀的堅持,也反映了讀者對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的嚮往。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說,導致了三國演義愛好者對《三國演義》不能有所突破,最終還是以三國歸晉收尾產生了不滿,進而變成了厭惡吧。(別管小說最後是否能在文學藝術之林里長存,今日看得一時爽最重要了,^0^)

  • 6 # 禿頭青年阿睿

    我也是一個從小時候從看三國演義到長大看《三國志》,玩三國遊戲的三國粉。

    我不厭惡《三國演義》,但是也不會是特別喜歡這本書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本身是一本小說,裡面的很多內容其是與歷史不相符合的,再加上其重劉親曹的主基調,本身也有很大的個人偏見在裡面,這也影響了很多人對三國這段歷史,以及其中三中國人物的認知,不利於我們去學習、瞭解這一段歷史。

    當然,這也是造成現在很多人不喜歡《三國演義》的一點。

    作為許多歷史愛好者來說,在當今工具發達的年代,必然是希望瞭解歷史更多的真相,去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那麼《三國演義》就遠遠不足以成為許多人瞭解歷史的工具。

    但是俗話說:一百個人裡面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有人喜歡真實的歷史,也有人喜歡虛構的小說。不管你喜歡看正史還是看小說,都沒有誰對誰錯,沒有高下之分,更不能成為你貶低另一方的資本。

    還有我覺得《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誇大了個人在歷史中的主觀作用,忽略了影響戰爭勝負的其他因素。就比如在戰鬥中,武將們經常是以單挑來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這點對我現在學習歷史時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後我想補充高贊答主@與生活交朋友回答所遺漏的一些東西:雖然陳壽寫的三國志非常的簡短,但是在宋代——裴松之為這本書寫注之後,其實內容豐富了很多,並不遜於三國演義的內容,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 7 # 紅色藝術品收藏

    首先,我就是一個三國粉,我並不討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雖然有很多內容與歷史不符合。但《三國演義》本就是一部小說,有藝術加工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所謂討厭《三國演義》的三國粉都是假粉絲,當笑話看就好。

    比如有的人喜歡周瑜,美周郎在《三國演義》裡被寫成了氣量狹小,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之中。雖然歷史並非如此,《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描寫確實有很多不符,但它本就是小說,小說帶著作者的主觀意識,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偽三國迷就不管這些,他們只知道《三國演義》胡編亂造,諸葛亮被吹成了神仙。但他們卻看不到諸葛亮被稱為智仙,武廟十賢之一,自是有他獨特之處的。

    真三國迷為什麼不會厭惡《三國演義》

    因為他們懂得史書和小說的區別,不會把他們混為一談。不會只知道一些野史就給諸葛亮打上軍事廢材的稱號,也不會認為劉皇叔只會哭,更不會覺得桃園三兄弟真就是桃園三坑。

    他們知道史書就是史書,小說不應該和《三國志》這樣的史書放在一起比較。《三國演義》即使要與其它書籍比較,那也是四大名著中的其它三位!《三國演義》能夠成為四大名著之一,不是靠著黑粉黑出來的。所謂的三國迷厭惡《三國演義》,只是個笑話罷了,不可當真。

  • 8 # 蓮蘊佛心

    《三國演義》流傳至今,被評為中國四大名著,早已經受了時間的檢驗,不是少數不同聲音就能否定的了。

    《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一本長篇歷史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小說以東漢末年為歷史背景,以劉關張三兄弟、諸葛亮、東漢、曹魏、蜀漢及孫吳此6大路線為中心,講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至魏、蜀漢、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儘管與史實多有出入,仍然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稱:“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二丶《三國演義》的歷史特色及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中國人心目中已經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三、《三國演義》的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最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流傳民間,李商隱有《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出現“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北宋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說:“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列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鑑,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現時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機構,有不少都以《三國演義》的故事教訓來做商業政策。例如,香港的馮兩努就出版了一輯十多本的《三國啟示錄》,指導商家如何把《三國演義》的策略運用於商場上,以及日本松下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也是運用三國演義的內容運用於商場和員工教育訊練上。

    現在,總有些人借貶低歷史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實際上他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有些"噴子",蹭熱度,什麼都噴,大家不去理會便是了。名著就是名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 9 # 谷老師三國志

    本人是三國志忠實讀者,同時又是三國演義演繹體愛好者。不少“三國粉”厭惡三國演義,可能是因為三國演義很多人設過於虛構誇張,完全脫離了實際。

    過於偏頗的作者主義佔領了歷史高地,自然需要有人站出來糾正。並非不喜歡只是談到電視劇可以一直推崇三國演義確實好看,但是做人物評價和剖析,做歷史評價和剖析,三國演義佔據的主導地位,是有失偏頗的。

    第一:關於戰鬥裝備

    大將單挑從來都沒有這麼多傳奇裝備,裝備很單一 ,就是長槍和戰戟。誰被刺了誰倒下。

    第二:關於戰鬥機制

    非叫陣單挑大將絕不衝鋒,是用來領導戰隊的。

    第三:故事可以放大,可以加上傳奇色彩,但是不能胡編亂造

    比如,誰殺了誰,誰主導的什麼事件。

    第四:重大歷史故事不能張冠李戴

    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疑兵計、等

    然而小編喜歡三國演義喜歡裡面的傳奇色彩,但是深知是故事。

  • 10 # 星樹

    三國演義明顯是褒獎劉備 貶低曹操 把諸葛亮寫的神乎其神

    諸葛亮後來當丞相 實在是資格老一點 三國志讀一下就能明白 作者枉顧歷史事實 難怪魯迅會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為牛郎織女圖寫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