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科技
-
2 # 四川達州人
結婚證,是官方登記證書。
這在過去是不存在的。過去結婚,是男女雙方家族簽署婚書,不需要官方證明。
婚書不僅有議親、定婚、聘禮、親迎,嫁妝明細這些,還有雙方的家族族譜記錄。此外,婚姻過程還有媒婆的第三方證明。
不過,雖然結婚證沒有,但過去結婚儀式過後依舊需要登記,也就是將女方姓名及相關資料錄入戶籍。當時負責戶籍的是官媒婆,在類似戶口簿一樣的單冊上記錄。男方向官媒婆提交結婚證明,女方嫁妝清單等,官媒婆登記女子身份資訊並返回一份留底,留檔資料作為國家編戶人口的依據。
-
3 # 風相隨7699181
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以肯定的說,古代沒有結婚證。只要拜堂成親,就是結婚了。
古代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可能一人一輩子就那麼大地方生活。結婚擺了宴席,方圓生活圈都知道,所以不需要結婚證。
-
4 # 風相隨7699181
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以肯定的說,古代沒有結婚證。只要拜堂成親,就是結婚了。
古代人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可能一人一輩子就那麼大地方生活。結婚擺了宴席,方圓生活圈都知道,所以不需要結婚證。
-
5 # 挽留愛情指導
有 連身份證都有 戶口本 結婚要去登記的
古人並不是傻,只是時代限制了他們的科技而已
就像我們的時代也一樣限制了我們的科技發展。
竟然有人說古代沒結婚證……古代關於婚姻關係的證件比現在還複雜好嗎?
中國最早關於結婚證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中,那時的結婚證叫“婚書”,婚書分為兩種,官方婚書和民間婚書。基本各個朝代的官方對婚書都有明確規定,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到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這樣的婚姻關係法律才會給與保護。在周朝,政府就已經設有管理婚姻事務的官員,職務叫媒氏。他的職責就是為締結婚姻的男女書寫頒發婚書。
民間婚書是結婚前沒有到政府部門辦理登記,只是男女雙方透過媒人私下籤署的婚約。各朝代對待民間婚書的態度不太相同。有的明令禁止,不予承認。有的則視為有效證件。
古代民間婚書大致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男方給女方的求婚書(也叫通婚書、請婚書),另一種是女方給男方的許婚書(也叫答婚書、允婚書),這是“男聘女嫁”婚姻模式下的產物。
西周時期士大夫以上階層,結婚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如果你家有黃曆,那這幾個詞你肯定見過。
納采,就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比較有意思的是,在秦漢時期,納采的時候男方還要帶上一隻大雁給女方,因為大雁是候鳥,順乎陰陽。
問名,就是男方託人到女方家,問問姓氏、名諱、輩分、八字等等資訊,以備男方占卜兩個人是否般配。
納吉,就是將問名時的資訊到祖廟占卜,得到吉兆則向先人禱告,然後再通知女方,訂立初步婚約。
納徵,就是給女方家送聘禮,女方只要收下,就標誌著婚約的成立,就不能再反悔了。
請期,就是男方家定好結婚的吉日,通知女方。
親迎,就是最後的迎娶新娘了。
唐代之後,出現了“六禮辭”,也就是對應“六禮”的每個步驟,男女雙方簽訂的一系列書面證明。
宋代定親書——草貼
宋代定親書——定貼
元代的婚姻證明包括:請媒啟、謝媒啟、求親啟、開封啟、問名啟、聘啟、請納采日期啟。
下圖為納采階段用的求親啟:
封建社會的婚書都是這種十分繁瑣的模式,直到民國,婚書才基本簡化為三種,即,訂婚書、結婚書和離婚書。
其實這些婚書只是狹義上的婚書,此文只是簡單的針對正常男女之間的婚姻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實際古代的婚書涉及到很多不合乎現代人禮法的東西,比如童養(媳)婚、納妾、休書甚至冥婚等等,這些事物都對應有各自的證明文書,廣義的婚書確實包括這些東西。他們雖然不符合我們的法律和道德底線,但卻實實在在的出現在歷史當中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