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日暖陽159936799

    (一)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

    在對外妥協在外交政策下,清政府雖對日本的侵略有所防備,但是並沒有進行認真的戰備。戰前,清政府內部還圍繞和戰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雖然主戰派取勝,但是慈禧、李鴻章等人的避戰求和活動在戰爭中一直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在戰爭中的調停對這種妥協求和的政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沒有形成統一的積極抗戰的政策。這與日本長期以來積極準備作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軍事方面的因素

    與日本相比,戰前中國的軍事制度相當落後。清政府雖創辦了新式海軍,但是海軍衙門並沒有統率各支海軍的權力,各支海軍互不統屬,為地方大員所掌握,以至在戰爭中互不援助。陸軍除防軍、練軍採用洋槍、洋炮和改練洋操外,並沒有進行軍制上的任何改革。湘、淮等軍派系較重,戰爭中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指揮,易為敵人各個擊破。而且,清軍也沒有建立統一的後勤制度。就戰鬥力而言,清軍士兵素質低下,許多將弁腐敗無能,貪生敗死,嚴重地影響了軍隊的戰爭力。戰爭中許多將領望風而逃即是明證。在戰備不足的情況下,清軍在戰略、戰術也存在著重大失誤。清政府在當時對軍隊雖然進行了一些近代化的改革,但是在戰略、戰術上依然相當落後,難以適應近代戰爭。戰爭中,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海軍,海陸軍協同作戰,黃海海戰後又採取“保船制敵”,結果導致北洋海軍不僅不能打擊登陸日軍,而且導致了其株守待斃。在戰爭中,清軍北不堅守旅順,南不堅守威海,而是將主力集中在遼河平原,這種戰略重次顛倒,導致戰局的急轉直下。至於遼東作戰存在著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所以接連失敗。這一切決定了中國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有人提出當時清政府應認清形勢,採取持久戰,與敵周旋,等待時機,而不是速戰速決。也有時人提出了這一點。其實,這隻看到了一面。誠然,當時中國在人力、總體國力上優於日本,但是中國的軍力弱於日本,國情上中劣日優(戰備、政權穩不穩)。雖然說從軍力和國力上講,速戰則中勝,久戰則中勝。但是久戰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中國能堅忍苦戰。當時的中國並不具備這種條件,因為:清政府早已失去了初創時的銳氣,苟且偷安,根本沒有持久戰的意志和勇氣。從中國社會來說,國民的民族意識尚處於低於階段,人民如一盤散沙,前方浴血奮戰,後方歌舞昇平,這種例子不勝列舉。

    (三)政治上的因素

    戰前,清政府內部存著嚴重的帝黨和後黨之爭,使其不能象日本那樣形成統一有效的政府,影響了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而且,清王朝在政治上日趨腐敗,政治腐敗嚴重影響了海軍建設。當北洋海軍初具規模時,李鴻章便於1888年將每年400萬兩經費用於修建頤和園之用,使北洋艦隊在甲午前夕無論在艦齡、火力和速度上都落後在日本海軍後面。而且,在戰爭期間,慈禧不關心前線戰爭,相反卻大辦六十慶典,浪費了大量錢財。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皇室為籌軍費同,每年可拿30萬元充軍費。

    (四)財政危機及當時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

    財政上的危機、當時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對戰爭失敗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不得不向洋人借款。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必然導致戰爭不能長久進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需要看什麼課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