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燭隙談
-
2 # 白雲雁水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曾鞏幼年聰慧,12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讚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遊,特別是和王安石極其友善, 常有詩文往來,並將王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祐二年(1057)曾鞏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第二年,奉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宋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1081),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1082),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宋理宗時,追諡文定。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這是他能夠成為“唐宋八大家”的主要原因。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成就頗豐。《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 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 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 收集篆刻五百卷,取名為《金石錄》,後世篆刻者,無不以此書為教科書。
曾鞏能被評為“唐宋八大家”,絕非浪得虛名。《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
3 # 文人詩雨
曾鞏(1019—1083),字子固,人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散文家、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在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與文學領域貢獻卓著,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其作品的文學價值非凡。
一、出生世家,天資聰明,學優入仕,勤政為民曾鞏曾經自稱生於江西建昌南豐的一個“儒學世家”,其祖父官拜戶部郎中,父親是太常博士。小時候的曾鞏天資聰穎,具有比一般同人更強的記憶能力,表現出了良好的文學天賦。12歲時,曾凡提筆立成《六論》,文辭氣魄非凡根本不像一個12歲少年的文筆。18歲時,曾鞏入京趕考,在京師汴梁結識了小他兩歲後來成為北宋重臣的王安石,與之成為摯友。兩年後,曾鞏入讀太學,向時任龍圖閣大學士、翰林學士、大文豪歐陽修上書了一文《時務策》。歐陽修看到青年曾鞏的文筆驚異不已,說:“吾門下過者已白千人,唯獨此生可得方為喜矣。”歐陽修還自認為即便是自己當年也寫不出此等好文。
嘉佑二年(1057),曾凡考中進士朝廷任命為越州通判。曾凡剛上任就遇到越州發生饑荒越州城內的官府糧倉遠遠不夠用來賑濟災民更何況城外鄉間的災民還不能入城購糧。在嚴重的災情面前,曾鞏為解災情思慮而幾日不眠不休。他張貼告示,向越州各縣曉諭令富人向官府如實申報自家儲備的糧食,並按照比官府糧倉糧價稍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曾鞏又上下奔波勸說附近官府主事機構借給農民良種,並允許農民在秋季收穫之後隨賦稅一道償還,一方面既沒有耽誤農民的農事,另一方面也沒有過分增加農民的負擔。經過一兩年的恢復,越州的饑荒基本得到平抑,曾凡在越州賑災有功提拔為齊州知州。曾鞏在任內根據齊州的治安情況以根治邪惡、打擊盜賊為施政之根。
二、應用散文,務實策論,獨領風騷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慶曆元年,曾鞏第二次入京師就被破例遊學於太學,皆因其“十萬言文稿”早已在北宋文壇傳為佳話。曾鞏一生基本是在一種平淡的嫻靜泊如中度過的,沒有顯出起落升沉、成敗窮達的大喜大悲,而是於俗世間持守道德,於筆墨下尋求情逸。其散文突出體現了這種文風,中和、節制、平靜、溫雅,在中國散文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曾鞏的散文,其側重點主要在於策論、史傳型別的應用文,而非現代意義的純文學性散文。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唐論》、《進太祖皇帝總序》、《熙寧轉對疏為治論》、《戰國策目錄序》、《南齊書目錄序》、《範貫之奏議集序》等。曾鞏的散文歷來喜好道德之文,重議論,並以言辭取勝。他的序體式散文也是議論多於抒情和敘事,好於散文中發議論,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中情趣逸緻最少的一個,也因此招致有關他散文迂冗的批評。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曾鞏以其獨特的散文風格著稱古今文壇。
曾鞏散文議論說理的內容往往是剖析種種現實弊端、陳述政治見解。比如《上歐陽學士舍人書》,曾鞏在這封寄給歐陽修的書信中力陳為民納賢的政治主張。在給王安石的書信《與王介甫第二書》中,曾鞏向王安石勸言勿在改革過程中操之過急,應以教化民眾為先,再行改革強國富民之實。在《上杜相公書》一文中,曾鞏痛斥奸臣禍國殃民之舉,痛陳陷害忠良的嚴重後果。上述書信體散文深刻展現了曾鞏以天下為己任的文人志士情懷。
三、曾鞏的詩歌成就與價值錢鍾書先生曾評價說: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存於世的曾鞏詩歌被收錄於《曾鞏集》中,有詩443 首,詞 1 首。縱觀曾鞏的詩歌創作,多源自他所處的現實社會生活,都是對生活的有感而發,且詩中所蘊感情真摯深厚。
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曾鞏所生活的北宋時代,國家長期對外割地賠款、屈節投降,對內搜刮民脂民膏,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鞏以詩歌真實描寫了民生疾苦的狀況。如《追租》這首詩中,一句“山下窮割剝”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由此抨擊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並提出“浮費義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傳統的寫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鍼砭時弊,體現了曾鞏關注民生疾苦的人文關懷,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杜甫詩異曲同工、一脈相承。
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曾鞏總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態與心態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與他理想抱負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緬懷先聖、寬慰自我、排解憂愁、堅定決心。例如在《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再比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革除弊政、富民強國、以實際行動救國家於危難。曾鞏的詠史詩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託物喻人的文筆都源於現實又立意高遠,凸顯了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四、不辭勞苦,勤勉校書,流芳後世校書雖不是創作文學作品,但將他人和古人的文學著作勘校成冊儲存,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貢獻,極富文學與歷史研究價值。
了恢復失散古籍原貌,曾鞏作了極大努力。如《戰國策》一書共有三十三篇,到北宋時期已有部分篇章失散,為把失散篇章補全,曾鞏不厭其煩走訪收集相關資料,最終補齊《戰國策》全部三十三個篇目,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校勘工作。曾鞏多年從事對文學歷史古籍的編校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後人保留了大量文學歷史遺產。從這些資料當中,他有意識地不斷汲取文學養分為他九年間在校勘之餘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
五、流傳後世的書法孤品《局事帖》(另有“非曾鞏所作”之說)《局事帖》相傳是曾鞏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是曾鞏留下來的唯一書信墨跡,被譽為海內外的孤品。當時的曾鞏已是花甲老人,外放12年遲遲未能迴歸京城,因此,這封書信中闡發了作者內心苦悶沉鬱的心境,讀來意味深長。寫完《局事帖》不久,曾鞏終於得召返京。但僅過了三年,他便離世。
900多年來《局事帖》被明清以來多位收藏家收藏,所以被認為是一件流傳有序的藏品。《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傳世墨跡,2016年5月15日,中國嘉德2016春拍的大觀夜場拍賣上,以1.8億元人民幣落槌,加佣金成交價為2.07億元的成交價買下了曾鞏的《局事帖》,全文共124字,平均每字價值167萬元,創造全球中國書法成交紀錄。此帖書於北宋,印書紙背細察之,為《三國志》刻本。經徐邦達先生過眼和考證,認為這是曾鞏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寫,在明代為大藏家項元汴、何良俊所藏。此帖清代已歸於安岐,並著錄於《墨緣匯觀·法書》。之後,又經曾燠、王芭孫收藏。民國時,藏於著名鑑定家張珩及其家族。
總而言之,聲名煊赫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其詩歌散文作品歷近千年仍被世人傳誦,足見他文學造詣之深、成就之高。曾鞏對文學歷史古籍的勘校工作雖未直接創造自己的文學作品,但為後世挽救和儲存了大量古籍著作,因而與他的詩歌、散文一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價值斐然。
-
4 # 美麗咪咪兔
曾孔(1019-1083),字子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最出名的作品是散文《墨池記》。
雖然他為官十幾年,但是總的來說政績不是很突出,沒有他的文章出名。
他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他的文風“古雅、平正、沖和”,是北宋的散文家。曾鞏有文采,但是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卻不為人所熟悉,但是他的文學地位在一定時期非常高,在他那個時代也是被歐陽修、韓愈等人讚賞,名聞四方。
曾孔不平常的一生他自幼聰慧,十二歲作《六論》,內容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讚賞,後來他也成為了歐陽修非常喜歡和認可的學生。
他出生於世家,但是後來1047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從太學輟學回家,後來他開始為了家庭生活勞累,但是一直堅持學習。
一直到他38歲那年,才考中進士。
作品1.《宋史》記載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的議論性散文,代表作《唐論》,借用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可以和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
2.他的記敘性散文,能夠做到記事翔實,有情致,論理生動,深入主題。著名的作品《墨池記》把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
《墨池記》: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記》裡這一段,一直到現在有著很深的做學問、學習的道理。學習要有毅力,有不怕苦的精神,更不用說做學問,出人頭地,沒有付出不會有回報。
3.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戰國策目錄序》論辯入理,氣勢磅礴。
王安石曾經讚歎曾鞏:“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4.他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
他的《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用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還有很多其他詩,也都非常有名。
5.他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戰國策》、《說苑》、《烈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他都參與校勘。
他的文章對後世影響很大,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
5 # 百家史
曾鞏一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文學方面。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他主張在古文理論方面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
他的著作主要有:《曾鞏集》《元豐類稿》 《隆平集》等。
散文:《答李沿書》《與王向書》《回傅權書》《贈黎安二生序》《越州趙公救災記》《醒心亭記》《遊山記》《道山亭》《辭中書舍人狀記》《戰國策目錄序》《宜黃縣學記》《墨池記》等。
詩歌:《胡使》《追租》《東軒小飲呈坐中》《人情》等。
書法:曾鞏傳世孤本《局事帖》在中國嘉德“大觀夜場”以一億三千萬元起拍,經多輪競價,最終以1.8億元落槌,加佣金2.07億成交。《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距今已有936年的歷史。
《局事帖》 圖片來自於網路
評價
歐陽修:“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王安石:“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
蘇軾:“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轍:“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
朱熹:“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錢鍾書: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
6 # 分身化影
曾鞏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和史學家,曾以史學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事兼禮儀事。他的文學才能極高,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七人各為“唐宋八大家”。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如此優秀的一個人自然不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不管是時人還是後人,對曾鞏的評價十分高。
在南宋、元、明之時,一些知識分子甚至將其神話抬高到了與孔孟並列的地步。他文章之所以為人稱道,就是因為曾鞏的文章,中正平和,中規中矩。不得不說曾鞏在歷史上的地位之高,不可想像,並不是現在咱們所認識的那樣微末。科舉這事兒對曾鞏並不容易,曾鞏在39歲,也就是1057年,才進士及第。這與其他八大家相比。如蘇軾、歐陽修、蘇轍等,二十來歲便中舉來說,的確不算早,也確實算晚了一些。他在18歲的時候,父親罷官歸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曾鞏身上,所以直到39歲才進士及第,實屬不易。數次不第的曾鞏,並沒有氣餒,反而使其養成更加堅強沉穩內斂的性格。這也為他後來為人做官,奠定堅實基礎。後來為官京師和地方,都是政聲頗佳。
跟曾鞏同一時代的王安石曾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也說,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今人錢鍾書曾經說過,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足見其文學地位之高,文章之高妙。
-
7 # 春風解語
曾鞏,字子固,江右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為官清正廉潔,口碑極好。曾鞏算是一個早慧之人,十二歲的時候就出口成章,文章錦繡。
他不但是“唐宋八大家”,還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這樣一個人註定會被後世所記住,曾鞏的一生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宋代為什麼教育事業突出,這與這些文人的付出有莫大的關係,比如范仲淹就特別重視教育,曾經在應天府做講師。
這些先賢之所以被後人讚賞、紀念,是因為他們以付出博得了身後之名。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
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
《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曾鞏能為後世留下不朽的詩篇,做人為官坦蕩非常,是值得為之緬懷的。
-
8 # 曉月秋歌
曾鞏出生在書香門第,世代為朝中官宦。所以,在江西南豐縣素為望族,地方誌多有記載。由於這種學習環境影響,曾鞏十二歲能文,也是北宋有名的神童。二十歲後受到歐陽修賞識,為進入唐宋八大家行列開了一個好頭兒。曾鞏政治上建樹不高,辭世前一年官拜中書舍人,於1083年病故,享年64歲。曾鞏受歐陽修文風影響筆力雄厚,在文學方面他一貫主張先衛道而後文,不大講究文采。然其文章純樸自然,從容周詳而條理分明。《宋史•曾鞏傳》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紆徐簡奧,是曾鞏古文的主要特色。他的散文曾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他的文章衛道色彩出眾,深受南宋朱熹推崇,成為舊時代“正統派”古文家的模擬物件之一。著作有《元豐類稿》傳世。最著名的文章當屬《墨池記》這一篇。
回覆列表
同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曾鞏相對於韓愈、柳宗元、三蘇(蘇洵、蘇澈、蘇軾)、
歐陽修、王安石這七家來說,確實顯得有些存在不強。
這主要是因為其他人不僅在散文上有造詣,其他方面也是多有建樹,
無疑增加了他們的曝光度。
曾鞏除了散文,在其他方面的建樹並不多,
但其散文還是有其特色和建樹的,不然也不會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曾鞏可以說是官三代,因為其祖父、父親都在宋朝為官,且職位都不低。
在繼承瞭如此家世的基因下,曾鞏小時就表現出了卓越的天賦,
記憶力特別強,誦讀的書,能馬上背出來。
十二歲時,就能寫得一手文辭很具氣魄的文章了。
到二十歲,他就聲名遠播了,並這時結識了歐陽修、王安石等人,
並且成為歐陽修的弟子。
歐陽修對他非常器重,認為“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曾鞏的散文秉承的還是韓愈“文以載道”的思想,
當然他進一步提出“文以明道”的創作宗旨,
他的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
其主要作品有《道山亭記》、《墨池記》等,
經常融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
說理透徹,平易自然。
王安石曾評價他的文章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對他的評價是:“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轍對他的評價也頗高:“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明代大儒朱熹對他的評價是:“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所以,就其散文而言,曾鞏的成就還是頗高的,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並且形成別具一格的文風特點,這都是成為大家必須所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