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
2 # 尤里Clarify
辯證在哲學領域,和中醫不直接相關,中醫這個詞在很多領域,含義都是不同的。其中,最核心的在醫學領域那部分根本不可能在這種公眾領域談。那是專業領域人員在專業期刊討論的話題。在這裡常見的基本屬於文化部分,有很多大牛都說過醫學是人學,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在社會科學領域。所以,滲透到了文化部分。到了這裡又分成了仙魔和習俗兩個分支。這裡都是心靈家園,這裡聊的中醫其實是生死,恐懼,得失,幻想。中醫處理複雜問題的思想方法,也有哲學意義。良相良醫之說就是指同一套方法可以在其它領域借鑑。哲學家不能提煉出來shame on them。
要辯證地看待事物,就要全面瞭解事物的屬性丶功能及其與其他事物之間間接的或直接的丶偶然的或必然的聯絡性。
離開了事物的屬性丶功能及其與其它事物的聯絡性去談事物的“辯證”性那隻能是“神”理論。
“中醫”,應該說是中國“傳統醫學”它和其它國家古老傳統醫學一樣。其屬性都是“醫”,功能是“治病療傷”。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其“理論知識”部分,二是其技術方法和手段部分。
“理論知識”部分取決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和是否合符客觀性認知;其技術方法和手段來自於自然“實踐”。比如,因其偶然發現我們掌握或發明某項技術。如傳說中“魯班”因手指被帶鋸齒形的草割破手指而發明了“鋸子”,傳統的木工用具丶石匠丶鐵匠用具都是這麼發明的,它沒有“科技”含量,類比聯想啟發就發現或掌握某項方法或技術,不需要多少理論指導。
“中藥”源於“嘗”,神龍嘗百草定出“五味”。“藥”是從“食物”中獲得的啟發所以有“藥食同源”。世界上的“物質”都是有“味”的,我們總結出“五味”即“酸甘辛苦鹹”,實際上“無味”也是“味”,但我們人類也就只能分辯“五味”罷了。
不同的“味”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於是定出藥物了“性”,即“升降沉浮”。因其“甜味”和“辛辣”味是具“發散”(糖“甜味”產熱量;辛辣味“活性因子”)。又聯絡(聯想)“陰陽五行理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冷暖變換,這就有了“四氣五味”丶“十八反丶十九畏”中醫藥理論。“歸經”也是源於自然原理,“空氣流動”丶“道路連線”丶“植物生長”丶人類自生活動丶進食,獵殺動物所見之“筋骨皮肉丶血脈”等等現像,形成了“經絡穴位”丶“藥物歸經”等理論。
這就形成傳統中醫丶中藥的全部理論系統。這些“理論”它全部形成於中國古代早期人類認知,受限於“技術條件”。但我們不能說它全是錯的,但全部都是“正確”的麼?
如果都是“正確”的,那我們今天是無法理解“外科手術”的,那傳說中“華佗”的“開臚術”都是“逆天”的大逆不道行為,華佗死的就一點不冤。那“斷技再植”丶“換肝換心”就根本不可能。現代醫學理論就全是錯的。
因為東西方只有一個“天地自然”系統,怎麼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理論體系呢?只能說明一個是不完整“初始認識”,或大部分認知是錯的。玩固堅持錯誤,而不去改正,修正與時俱進,則只會被徹底淘汰,只會害人害己,又何來提高其地位之說?
今天,人體生理解剖已經對人體生理結構丶組織機理和功能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生物科學的發展,對有機生物巳經研究到“基因層面”,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已經能觀察到“細胞分裂”狀態,能觀察到“細菌微生物活動”情況,以及給定條件看到它們存活或死亡,我們在培養基裡給定條件可以看到“細菌微生物”生長和繁榮,給定條件可以將其殺死或抑制生長;在實驗實給定條件可以看到動物的“生老病死”的變化。
傳統中醫卻還在那裡糾纏於“陰陽五行”,所謂“天人合一”,又怎麼可能有進步呢?復興更是“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