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奇說歷史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歷史上其實並沒有關羽華容道捉放曹的事情發生。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赤壁之戰失利之後,其實只是撤回北方修整而已,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那麼狼狽。

    如果歷史上真的發生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情況,關羽會放走他麼?我認為答案是不會,三國志正史記載,關羽確實被曹操俘虜過,也確實受到曹操的優待,然而作為回報,他也確實斬殺了顏良,為曹操解除了白馬之圍,之後離開曹操。而歷史上並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一事,所以關曹二人可以說互不相欠,自然就沒有因恩放人一說。

    另外,關羽本人最講究信義,明節對他來說比生命還要重要,如果他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而沒有遵守,與其遭受諸葛亮的冷嘲熱諷以及群臣的冷眼,還不如去死。因此,他不會為了一個他並沒有欠下多少恩情的曹操而去死,他所能做到的,最多是禮貌地把曹操羈押回劉備大營罷了。

    但就三國演義小說角度來考慮的話,諸葛亮不殺關羽的原因如下:

    1.此時諸葛亮的身份還沒有做到說一不二。此時雖然劉備相信他,但目前為止自己沒有立下足夠多的功勞讓眾人信服,因此軍令狀的執行嚴格方面便要打一些折扣,而留著關羽,讓他這把把柄攥在自己手上,以後也好控制關羽。

    2.關羽身份特殊。關羽雖然是戰將,但他嗯另外一個身份卻不得不提,那就是劉備的二弟,這個身份讓諸葛亮不得不考慮一下殺掉關羽的後果,自己會不會從此收到劉備的冷落。

    3.劉備的軍隊目前可用之將很少,屬於殺一個少一個的情況,而且這隻軍隊是靠劉皇叔的仁愛凝聚起來的,如果此時誅殺大將,不免冷落人心。

    而殺馬謖時,諸葛亮已經是蜀國丞相的身份了,這麼高的身份已經不允許他變卦了,另外馬謖是自己的親信,與劉氏皇族關係不大,不需要向皇帝交代,另外,此時的蜀國戰敗,大家士氣低迷,不少人有怯戰心理,沒準戰場上就臨陣脫逃了,此時殺馬謖也能嚴明軍紀,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馬謖與關羽,兩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於非命,究其根本,就在於兩人的恃才自傲,傲氣十足而才氣不足,這樣的人,命運終究是悲劇的

  • 2 # 蠻天下

    關羽和馬謖雖然都立下軍令狀,結局不同是理所當然的

    首先,時局不同。

    1.關羽華容道釋放曹操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還沒有立穩腳跟。如此關鍵的時刻,斷了左膀右臂,日後更加難以成大事。

    2.相比馬謖失街亭,彼時蜀國總體穩定,蜀國易守難攻,更何況此時諸葛亮屬於進攻方。要讓前方的將士知道軍令如山,貽誤戰機嚴懲不貸。

    其次,局勢不同。

    1.關羽義釋曹操有可能是諸葛亮有意而為之。如果曹操亡,孫權會獨大。而此時的劉備還要借用孫權之力,孫權斷不容劉備。於戰局沒有造成太大的不利。

    2.相比來講,而馬謖失街亭失掉的是整個戰局,使蜀兵處於危險之中,甚至整個蜀國處於危險之中,是大大的過錯,

    此,諸葛亮才會做出不同決定,關羽馬謖的下場不同,順理成章

  • 3 # sddz以書潤心

    《三國演義》中。關羽和馬謖戰前都立下了軍令狀為什麼結局不同呢?

    首先是戰爭的結果不同。

    關羽立下了軍令狀,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赤壁之戰給曹操造成了重創,劉備,孫權方面是大獲全勝的。

    華容道上關羽放走了曹操,更顯出他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馬謖立下軍令狀,戰爭的結果是準備了好長時間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而且是自己軍事決策方面的失敗。

    越是失敗了,越要找出主要的關鍵人物來承擔這個責任的。

    再就是他們的關係和主公劉備的關係不同。

    我們都知道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他們之間是親如手足的好兄弟,關羽死了,劉備不顧一切的要為關羽報仇,有劉備罩著關羽不會這麼死的。

    而馬謖這個人是不被主公劉備認可的,"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只不過諸葛亮被馬謖的忠誠所感動而錯用了他,識人用人的錯誤,諸葛亮自己也連降了三級。

    為了整肅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4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第一:劉關張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在某種意義上說殺關羽等於殺老闆劉備,這讓諸葛亮怎麼能真心殺關羽呢?而殺馬謖就沒有這方面的考慮了。

    赤壁大戰,曹操大敗,諸葛亮安排截殺曹操敗軍,趙雲,張飛都領受了任務,對關羽確不理會,關羽忍耐不住,問諸葛亮為什麼不給自己安排任務,諸葛亮說道:有一個最緊要的關口,本來想讓你去把守,但曹操過去待你很好,恐怕你去了也會放了曹操。關羽說:曹操是待我不薄,但我斬顏良,誅文丑,已經報答了曹操,現在見了曹操,必然不會放曹操過去。於是立下軍令狀。領兵去華容道埋伏去了。

    關羽走後,劉備擔心的說:我弟義氣深重,這次去恐怕真的放了曹操,劉備的意思是怕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真按軍令狀行事,關羽性命不保,諸葛亮也明白,說道:曹操命不該絕,讓關羽做個人情,也是好事。可見,諸葛亮和關羽立軍令狀的時候,諸葛亮就沒有想按軍令狀處置關羽,不過就是想借此事打壓一下關羽的傲氣。

    不出諸葛亮和劉備所料,關羽在曹操的懇求下放曹操過了華容道。

    關羽領兵回去交令,見張飛,趙雲等都繳獲大批軍需物資,諸葛亮和劉備正給各位將軍賀功。上前向諸葛亮請死,諸葛亮問明經過,呵令武士把關羽推出去斬首。這時候劉備著急了對諸葛亮說道:我兄弟三人結義,誓同生死,今天關羽犯法,我也不能背棄結義時候的盟約,求諸葛亮讓關羽以後將功補過。劉備意思很明白,殺了關羽劉備也就不活了,諸葛亮明白劉備不是說空話,自然不能按軍令狀殺關羽了。

    馬謖丟失街亭,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諸葛亮問明原因,揮淚斬馬謖,這時候恰逢參軍蔣琬從成都來為馬謖求情,諸葛亮說:孫武子能夠制勝天下,是因為法紀嚴明,如今不斬馬謖就等於廢棄了法令。然後斬了馬謖。

    可見關羽等同於劉備,犯了軍法也不能斬殺,但馬謖就不一樣了,諸葛亮自然就按軍法處死了。

    第二:華容道放走曹操就算失敗也只是一個戰鬥層面的失敗,對戰局沒有大的影響。那時候的戰略目標是奪取荊州。派關羽去守華容道並沒有指望關羽能抓住曹操,只是想借這件事打壓一下他的傲氣,這在上邊的論述裡已經說明了,守不守華容道並沒有那麼重要。而街亭就不一樣了,守不住街亭會使全域性震動,導致第一次北伐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接到司馬懿率軍斬殺了孟達,知道接下來會進攻街亭,問誰去守街亭,馬謖答:我願意去。諸葛亮說道:街亭雖小,干係重大,丟失街亭,我的大軍就危險了,馬謖自覺熟讀兵書,小小街亭怎麼能守不住,,願立下軍令狀去守街亭。諸葛亮還是不放心,派行事謹慎的王平做副將和馬謖一起守街亭,並囑咐二人一定在當道紮營,紮好營後畫個圖表送來。諸葛亮的安排,可見街亭的重要性。

    但馬謖不按諸葛亮安排跑山上紮營,街亭丟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

    可見守街亭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守華容道的重要性,馬謖丟失街亭自然讓諸葛亮痛恨要按軍令處置了。

  • 5 # 江湖小曉生

    關羽和馬謖都曾經立下過軍令狀,而且都沒有完成任務。關羽立下軍令狀守華容道,結果這大兄弟把曹操給放跑了。馬謖立下軍令狀守街亭,結果街亭被張郃給攻破了。

    雖說這兩位的遭遇相當,可是結局卻完全不同。關羽就算沒完成任務,也沒有被斬首。而馬謖沒有完成任務,卻被諸葛亮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兩個人的背景不同,關羽的靠山是劉備。

    關羽是什麼人?那是劉備集團的原始股東,當年劉備一窮二白的時候,是關羽和張飛一直陪在他身邊,這才讓他有了勇氣建立大業。

    所以說關羽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既是劉備的手下,那也是集團的二老闆。諸葛亮作為一個打工仔,這麼晚才加入集團,就想把二老闆給收拾了,這可能麼?

    雲長曰:“關某特來請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華容道上來?”雲長曰:“是從那裡來。關某無能,因此被他走脫。”孔明曰:“拿得甚將士來?”雲長曰:“皆不曾拿。”孔明曰:“此是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軍令狀在此,不得不按軍法。”遂叱武士推出斬之。---《三國演義》

    諸葛亮雖然聰明,但是當時的資歷實在是太淺了,連糜竺糜芳都比不了,又拿什麼去斬殺關羽呢?

    再說了,即使諸葛亮堅持要斬殺關羽,那劉備和張飛也是不可能答應的。因為這兩位跟關羽是生死之交,兩個人必然會出面保住關羽。

    而集團內部所有人都是聽從劉備的調遣,明知道關羽是殺不掉的,諸葛亮又何必堅持殺關羽呢?這樣做豈不是要得罪一大幫人麼?

    馬謖就不同了,馬謖的唯一靠山就是諸葛亮,除此之外,他家的那個兄長馬良在跟隨劉備出征的時候,已經死掉了,他沒有任何其他的依靠。

    而且馬謖在蜀漢軍中的資歷也不夠深,所以他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諸葛亮。也就是說諸葛亮主宰了馬謖的生死。

    相比較而言,馬謖就很容易殺掉了,除非諸葛亮自己不願意,否則誰也攔不住。沒背景就是這麼尷尬,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諸葛亮殺馬謖是為了治軍嚴明,是殺給蜀中所有人看的。

    關羽放走曹操的時候,劉備集團的最高領導人是劉備,諸葛亮不需要去管治軍是否嚴明的問題,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也就是說,縱容關羽的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即使以後有人犯了同樣的錯誤,比較難看的,那也是劉備。等到馬謖犯了軍規的時候,蜀漢集團的實際領導人是誰呢?並不是劉禪,而是諸葛亮,諸葛亮無疑是軍中的最高領袖。這麼一來情況就比較複雜了,諸葛亮一向以公正嚴明治理蜀漢。不管是軍中還是朝中,諸葛亮都講究依法治國,講究公平公正。

    過去劉備活著他管不了,現在劉備不在了,他要挑大樑了,就必須要管好這件事。否則他根本就沒辦法服眾。

    為了今後能夠管理好蜀漢,諸葛亮必須要殺掉馬謖,以正軍法。否則他根本無法再繼續管理蜀漢的內外事務,因為沒人會信服了。

    如果換成霸權的曹操,這種事情完全不叫事兒,自己不想殺的人,絕對不會殺。劉備也是一樣,他們都擁有絕對的權威。

    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曰:“汝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掛心。”叱左右推出斬之。---《三國演義》

    可是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面對的是蜀中荊州派、東州派以及益州派三股力量的監視,他需要平衡這麼多股力量,而他又不是最初創業的大老闆,他當然要處處在意。

    北伐失利,總要找個人來背鍋才行。

    說實在的,當時蜀漢人才凋零,五虎上將只剩下個趙雲了,法正、龐統等人也都去世了。在這種情況下,馬謖這樣的人才,是真的不該殺的。

    培養一個人才真的不容易,諸葛亮心裡也清楚這件事。可問題是馬謖丟了街亭,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壞了。

    丟了街亭,未必真的就要全部撤軍,但是諸葛亮是一個謹慎小心的人,既然戰機已經失去,就沒有必勝的把握了,如果不退兵,就有全軍覆沒的可能。

    既然有這種可能的存在,那諸葛亮就絕對不能答應。為此諸葛亮只能選擇找一個人出來背鍋,將街亭的功能無限放大,那麼他退軍回去就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馬謖成了這樣的背鍋俠,他被殺了以後,諸葛亮自己也自貶三級,都是為了給退軍找個藉口罷了。畢竟大軍一進一出,耗費的錢財,實在是太多,必須要有合理的藉口才行。

    錢就是命,既然那麼多錢花出去了,一點兒成果都沒有,那就必須要找人來頂罪了。諸葛亮當然是要負責任的,但是殺掉馬謖以後,諸葛亮的責任可以輕一點。

    這就是馬謖必死無疑的重要原因,諸葛亮自貶三級,這也就是演演戲罷了。畢竟他還是三軍總司令,這是沒跑的。

    總結:諸葛亮用人的水平還是比不了劉備。

    可以說,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是跟在劉備後面實習的。他雖然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但是到了大企業也只是從管培生開始做起。

    就算智商再高,也必須要慢慢熟悉軍中的大小事務。在這一點上,劉備有很多知識是可以教給諸葛亮的。

    諸葛亮當然也從劉備身上學到了用人的方法。劉備是非常會用人的,而且他也是吸引人才的高手。比如說關羽張飛,寧死也要跟著劉備混,趙雲也被他從公孫瓚那邊拐過來了。

    此後諸葛亮被劉備求來了,龐統、張鬆、法正、李嚴等等這些人才都跑到了劉備身邊,而且起到了很大作用,劉備可以說是個用人高手。

    可惜諸葛亮跟著劉備並沒有完全學到其中的精髓,他用馬謖守街亭就是一個巨大的失敗。殺馬謖,或許也只是為了掩蓋這一點罷了。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 6 # 專用汽車666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根據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對關羽說曹操兵敗必走華容道,如果派你去守,你守不住怎麼辦?關羽說我願立軍令狀!至於馬謖立軍令狀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守街亭!那麼同樣是立軍令狀,為啥結局不同?一個記過處分,一個被殺!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分析,為啥結局會不同:

    第一:關羽和馬謖立了軍令狀雖然都沒有完成任務,但他們帶來的後果不一樣

    公元208年曹操發動了赤壁之戰,結局是孫劉聯盟大破曹軍。曹操兵敗走華容道,被立下軍令狀的關羽私自放走,因為關羽念及曹操昔日對自己的恩情,為了報恩放走了曹操!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立軍令狀請求守街亭,結果被張頜大軍包圍導致大敗從而丟了街亭!我們這裡先說關羽,關羽私自放走曹操,對劉備集團沒有任何不利因素!反而殺了曹操,可能會引來曹魏集團的復仇大軍。馬謖失了街亭,可以說直接宣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大軍勞師無功,耗費大量的兵馬錢糧!這樣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關羽和馬謖雖然都立了軍令狀,同樣沒有完成任務,很顯然關羽私放曹操對事件的後果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有一定的幫助,所以諸葛亮只是記了關羽一次大過;而馬謖丟了街亭,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可以說對事件的後果影響巨大,所以諸葛亮為了軍紀嚴明必須殺了他!

    總結:從以上他們的人物事件可以看出,很明顯關羽立了軍令狀沒有完成任務的後果,對整體事件沒有任何不利影響!而馬謖沒有完成任務的後果,對整體事件影響非常之大!所以說關羽和馬謖同樣立了軍令狀,最終他們的結局不同!

  • 7 # 愛逛的米大叔

    這跟現實中創業與做人是同樣的道理。分兩個方面。

    1、關係的問題。

    關聖是個關係戶,你敢動他嗎?Boss的兄弟。諸葛亮只是個打工仔。總經理吧,下面那個分部的經理(Boss的兄弟)幹了錯事,你也把他開了嗎?怎麼可能?馬同學,呵呵,關係不夠硬啊,不殺他殺誰?何以服眾?

    二、時機的問題。

    關羽放走曹操也是有一定道理,第一是為了報恩,第2個其實當時的局勢,如果他把曹操殺了,蜀漢是很難建立的,必須維繫這個三國鼎立。這個大家其實都清楚。我覺得報恩更可能是一個藉口。否則不會把關放在最後一關。

    馬那個就不一樣了,那個地方失去了以後,對蜀漢雪上加霜的,非常的麻煩。等於說關那是創業初期,馬這已經是創業中期了,發生這麼大的問題,必須找個人抗,其實總體來說這個責任應該是諸葛亮來付的,因為他是總負責人。但他總不能把自己砍了嘛,所以只好他砍別人了,所以你看跟現代的創業是不是一樣。

  • 8 # 四夕鳥666

    一、時機不同,心情也不同。

    一個是勝利後的錦上添花;一個是失敗後的雪上加霜。

    關羽放走曹操,是星火燎原時,關羽個人的行為對大局不會產生影響,反而有利三足鼎立的形成;

    馬謖失街亭,是由勝入衰、又見曙光的時刻,近在咫尺的希望瞬間煙消雲散。

    經過夷陵之戰,蜀國的精英和即戰力十損六七,原本倒向自己這邊的勝利天平又移向魏國。蜀中國人口約三四百萬,魏國則近一千三百萬,經過陳群五品中正制和延續的屯田等改革,魏國越來越強。蜀國除了天府之國,大多山區,“益州疲弊”,如果任勢頭髮展,只會差距越來越大。

    現在靠著諸葛亮偉大英雄的個人偉力,力圖人定勝天、以弱勝強,眼瞅就要實現了,卻“中道崩殂”。諸葛亮可是“全拋一片心”,信任的被辜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被破滅,痛心疾首啊。

    二、出發點不同,結局亦不同。

    派關羽出發的時候,孔明已經料定他會婦人之仁放走曹操,之所以這麼幹,一是成全關羽的忠義;二是不把殺曹復仇的火焰燒到劉備身上;三是促成魏蜀吳三足鼎立。

    關羽華容道雖然放走了他,但劉備已經是奪了大勝利。本來曹操穩操勝券,帶了一百多萬人來狩獵,劉備只有一萬五千人,苟活不可得。

    況且,如果不放走曹操,魏國會亂,亂則利於東吳,瞬間東吳一家獨大,脣亡齒寒,不得已而為之。

    馬謖失街亭,那可是心心念唸的想做成,而且走之前千叮嚀萬囑咐,重要性非比尋常。成,則復國有望;敗,則功虧一簣。

    而且特意安排了老成持重的王平來輔佐他,怕就怕出事。誰知道,他不但不聽勸,還一意孤行、自作聰明,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身份不同,重要性沒法比。

    一個是主公的兄弟,將不過關張趙;一個是馬良的兄弟,馬良已死,謀士很多。

    四、想起了劉備的臨終遺言,殺了吧,省得留下禍患。

    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 9 # 兵家冢史

    其實這跟諸葛亮讓他們立這兩份軍令狀的時期和目的有很大關係。關羽立軍令狀是在赤壁大戰之後,諸葛亮料定曹操會敗走華容道,而當時劉備只是在大戰之後乘機取得了荊州襄陽等地實力還相當的弱小,如果守華容道的人殺了曹操勢必讓東吳沒了後顧之憂馬上攻打劉備。所以守華容道的人必須是一個殺不了曹操的人。諸葛亮深知關羽是忠義之人受恩於曹操一定不會殺了曹操,但同時又激關羽立下軍令狀,其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必須要讓曹操活著回去,第二就是在軍中給自己立威。所以關羽立軍令狀其實是諸葛亮的計謀成敗的關鍵一環。而馬謖立軍令狀就不一樣了。馬謖守街亭立軍令狀已經是三國鼎立時期了,劉備的實力已經可以與曹操孫權相抗衡。馬謖其實是諸葛亮很看重想好好培養當自己接班人的,諸葛亮也相當相信馬謖會忠實的執行自己的軍令,但馬謖自恃熟讀兵法剛愎自用沒有聽諸葛亮的,把兵馬都放在了山上,以至街亭失守,給蜀國造成嚴重的軍事危機。所以諸葛亮殺馬謖也是為了立軍威不得不為之!否則軍令狀就成了廢紙沒人再當回事。

  • 10 # 鳳凰西遊

    關羽主動請纓,要去華容道設伏。

    諸葛亮故作擔憂,恐怕關羽會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關羽卻懷疑曹操未必奔逃華容道。於是二人打賭,並立下軍令狀。後來在華容道,關羽果然截獲了潰不成軍、束手就擒的曹操等人。張遼動用舊情,曹操親自謙卑告饒,關羽最終將曹操一行人全部放行。關羽到諸葛亮面前請死,後經張飛、趙雲等文武求情,劉備甚至要下跪,諸葛亮最終免去關羽一死。

    諸葛亮真切擔憂,恐怕馬謖守不住這個最緊要的關隘。馬謖信誓旦旦的表了決心,並誇下海口說“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於是在諸葛亮面前立下軍令狀。後來在街亭,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將營寨紮在山頂,被司馬懿斷了水道,又放火燒山,馬謖潰不成軍,一敗塗地,街亭轟然失守。馬謖到諸葛亮面前自縛跪於帳前請罪,諸葛亮揮淚將其斬首,將首級遍示各營。後命人將首級與屍身縫合,以棺槨葬之。

    關羽義釋曹操,真的可以放;馬謖痛失街亭,絕對不能丟。

    曹操為什麼可以放生呢?

    首先,曹操氣數未盡,諸葛亮不能有違天命。關羽立了軍令狀,帶隊投華容道去了之後,諸葛亮就對劉備說過,“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諸葛亮能觀天象知天命,但卻不能逆天改命。諸葛亮算準了華容道是曹操的致命一擊,算準了關羽會放曹操,所以才大膽派遣關羽而不是張飛,就是不敢有違天命。

    街亭為什麼絕對不能丟呢?

    街亭乃漢中咽喉,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

    上面的高論,出自司馬懿之口,可見,街亭的戰略位置太重要了。

    綜上可知,關羽放走曹操,對劉備方面沒有任何損失和影響;馬謖失守街亭,對諸葛亮的北伐大計是致命的創傷。

    關羽不能殺,馬謖必須死。

    關羽真的不能殺。

    首先,諸葛亮沒想殺關羽。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關羽義薄雲天,世人皆知。這一點,諸葛亮內心欽佩不已。諸葛亮派走關羽後,他對劉備明說了實情,“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所以,諸葛亮的初衷,就是成全關羽的美名,根本沒有打算殺他。

    其次,關羽是上將。關羽的英勇威武,世所罕見超群絕倫,關羽的統兵能力,世所罕見。當時劉備方面要兵沒兵、要地沒地,所依賴的,只有關張趙三將。正當用人之際,不可能斬殺頭號大將。

    馬謖為什麼必須死呢?

    首先,還是那句話,馬謖的街亭之失,對於蜀漢方面,損失過於嚴重。這種損失,真的不是馬謖個人能夠承擔的!

    其次,幾乎沒有人為馬謖求情。馬謖為了搶功,才立下軍令狀,並大言不慚的放出豪言壯語。一個參軍,仗著諸葛亮的器重和信賴,在諸位久戰沙場的武將面前大放厥詞,別人心裡肯定不服,甚至私下頗有微詞。在街亭部署時,馬謖又剛愎自用,還嘲笑諸葛亮過於謹慎,又不聽王平苦勸,終於釀成大禍。街亭失守,還連帶著讓其餘眾將疲於奔命,三軍潰不成群。因此,諸位武將心裡肯定怨恨馬謖,估計還有人等著看馬謖的笑話呢。

    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諸葛亮表明態度,馬謖聽到上面的話後,表示“雖死無恨”!當時參軍蔣琬替馬謖求情,諸葛亮斷然否決了!

    “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

    馬謖應該為自己的過失和帶來的損失,全部買單!馬謖不應該回來負荊請罪,他應該在街亭直接自裁謝罪!

    結語:關羽義釋華容,立了軍令狀則善始善終,特來領死,安然無恙,落個千秋美名。馬謖街亭慘敗,立了軍令狀卻剛愎自用,負荊請罪,終被斬首,落個千年遺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德悲劇是指好人沒有好報,還是惡人沒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