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藍湖
-
2 # 菜問ZF
溺愛!究其根源,現在很多家庭,對此毫不在意,以為對孩子好,就是順從孩子,把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其實規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過渡溺愛,會毀掉孩子的性格,令孩子無法適應社會,其結果會很悲慘。
溺愛一方面來自於父母,一方面來自與祖輩,而在父母和祖輩雙方“關愛”下的孩子,變得非常自我,他們認為一切都應該圍著我轉。這樣的性格一旦形成,在未來社會中,他們就會備受挫折,覺得與之前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立刻想回家。可是,老人、父母遲早都會離開他,到時孩子逃到哪裡呢?這樣的孩子性格往往有問題,挫折之後,會比別人受傷更重,會逃避社會,甚至出現心裡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問題。
朋友們,溺愛在中國很多家庭比較嚴重。此事對大人沒有什麼影響,滿足自己氾濫的愛心而已,但是對於孩子,卻是特別殘酷,甚至能把孩子的未來毀掉。改變溺愛,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3 # 錢志亮工作室
放任型父母:
對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時候交給保姆或祖輩,上學了交給老師,長大了交給社會。”——“甩手”父母如是說。
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對事情沒有責任心,行為放縱,一些不良的個性與態度會影響學業。
親子間正常接觸和交流:是緩解青少年恐懼焦慮、不安的精神良藥;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信賴感、溫馨感;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極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生活競爭的劇烈化和家庭生活電視化,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會越來越多,而這與科學的兒童教育是相背的。
另一種放任——過分的溺愛和寬容:
容易使子女養成放縱驕橫、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模糊不清,不能學會在慾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結果,不合理的需求、慾望不斷增加,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以自我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觀念薄弱,缺乏行為準則和規範,事事依賴成人,與人交往產生挫折後,易產生對立、仇視情緒,從而發生侵犯行為。
“放任”型孩子表現:
父母缺乏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親子關係多不正常,孩子情感上被忽略或對立,父母不和,視兒童為出氣筒進行辱罵或毆打,教養方式簡單粗暴經常體罰、對子女缺乏適當監督和養護。
這類孩子從小就缺少溫暖和愛,心情處於緊張、焦慮、恐懼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終日,他們不但可能患有與飲食、睡眠、呼吸、排洩等方面的疾病,還可能對自己失去調節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他們一般情緒波動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和恐懼,容易產生敵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殘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不願接受倫理道德的約束,富於攻擊性。
據對某工讀學校的調查:女生中30 %的家庭成員中被判過刑,25%有壞作風;母親酗酒行為,子女行為越軌率為23%;父親有酗酒行為的子女行為越軌率為32.8%;父母有性犯罪,子女行為越軌率為44%和62%;60%的少年犯來自破裂家庭。
回覆列表
有一個朋友面對溺愛過度的父母,就想了一個比較委婉的辦法勸說。他每次看到相關文章都轉發到微信朋友圈,設定他的父母可見。轉發了很多之後就找了個合適的機會說,我看到一些文章說溺愛孩子不好,不知道你們是什麼想法。於是比較開誠佈公的談了一次,他的父母很有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