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HongMing
-
2 # 漣漪1983
我們現在的傳統教育方法有問題,總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口吻,總是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的結果就是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朋友,平等說話,友好協商,尊重孩子的意見,只有您尊重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尊重您,遇到困難也願意和您商量,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真應該向西方學習,平等對待孩子,而不是權威、居高臨下。
一起努力加油,我家小孩現在也有自己想法了
-
3 # 南圖教育
心理研究已經證明,父母對青少年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都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美國的一個心理調研小組曾經訪問過一群12-16歲的孩子,問他們最想要什麼樣的父母。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如果把以上的回答稍作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好的父母需要具備以下三點:
1. 和孩子之間穩定的溫暖的親密的關係。這是孩子與家人之間充滿愛和關心的聯結,這種聯結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他們可以去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正如孩子的回答中所說的“對我們和我們做的事感興趣”;“給我們很多的愛”;“永遠支援我們”;“相信我們”;“有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家長需要給孩子這樣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港灣,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支援和幫助,耐心傾聽孩子訴說的事情,不管是傷心的事情還是開心的事情,父母要能夠和孩子共情,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始終和他們是一起的。這樣孩子才會有自信,因為他們內心有著強大的心理支援,讓他們不害怕失敗,勇往直前。2. 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發展心理自主性。心理自主性是指一個人有形成自己觀點的自由,有隱私,能自己為自己做決定。每個青少年的發展目標都是成為一個自主的成年人。在從兒童到成年的轉折中,青少年需要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統一性,從而能夠承擔成年人的角色和責任。如果缺少自主性的話,青少年會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很難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所以他們會希望父母“不要把我們當成孩子”,“能接受我們是自己,不是他們期望成為的樣子”。3. 規則感。和孩子保持一種親密的溫暖的關係,並不代表父母就要放任孩子屢屢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相反,好的父母會設定孩子行為的規制和界限,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在許多教育嬰幼兒的書籍文章中都提到一個詞“溫和而堅定”,這就是父母面對孩子無理要求時最好的態度,不放任,不縱容,不打罵,溫柔而又堅定地說:“不行!”。同樣,當面對青少年的時候,我們也要用這種態度,耐心地和孩子交談,解釋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以及這種行為會帶來的負面後果是什麼。青少年在和父母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參與決策的過程,慢慢地這種規則感會逐漸在他們心裡建立起來。一旦他們內心認可了這種規則,他們會更願意去遵守它並且維護它。所以,總結以上三點,好的父母需要對孩子表現愛和關心,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一定程度的自由,並對孩子的行為設定規則和界限。作為父母的你,學會了嗎?
-
4 # 心理傾聽
10歲的孩子平時表現得特別叛逆。叛逆說明孩子有了自己獨立的認知世界人、事、物和關係的成長特點。所以說叛逆並不是很壞的事物,需要特別的關注,只要你能看到孩子背後的真實需求,真心的關注,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那麼孩子就會在成長的路上健康,快樂。點贊、關注➕加入粉絲團,與你一起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我對這個期那個期不敢苟同!孩子成長就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影響中逐步進行的!在接觸社會活動中完善思維!任何生理活動都是雖心理認知所支配,對外界的支配介入接受於否,完全是憑心理和生理感覺而為的!同樣是在學校學習,為什麼有成績好壞?成績好的同學上進心自然強,老師也沒必要去特殊照顧!成績不好的也沒刻意打壓,反道讓老師更操心!判逆期是什麼!不是同一環境之內嗎?這些個什麼判逆期,青春期,更年期的五花八門的說教,是不是研究者沒飯吃了而來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