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小魚挑燈讀歷史

    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兵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王爺都在北京,沒有什麼實權的

    清朝最有權勢的王爺也就是多爾袞,手握重兵,使得清王朝定鼎北京。

  • 2 # 鼎歧能量

    應該說兵權肯定是在皇帝手中,但是想雍正王朝裡,十三爺十四爺他們也是有掌過兵權的,所以說明一點,正常情況下王爺是沒有兵權的如果國家發生些動亂,皇帝委派某位王爺去剿滅時動亂這時候就有帶兵的實權了,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 3 # 口水雜談

    清代的王爺爵位有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我想你說的是宗室王爺吧

    八王議政,清代八旗旗主便是王爺。

    在清朝也叫親王,親王這個說法是從清朝開始有的,其他朝代一般就是叫王爺,似乎不稱xx親王他們稱呼是以前面所加封號來算,比如和碩襄親王,或者就是稱親王,加上和碩的,是親王中最尊貴的稱號

    和皇帝的關係、及角色方面:

    這些人和皇帝有或遠或近血緣關係,應該沒有什麼別的關係了

    關於權力:

    親王只是一種品爵,是尊貴的象徵而不是權利的象徵,所以,有些親王的權力很大,有些親王的權力不大

    這些人雖有權利,卻無實權,兵權依舊掌握在皇帝手裡。這些人皆是滿族人,皆是皇帝的奴才,就算在朝為官,也不能分擔皇權,沒事實質的兵馬任其調動,把持朝政是不肯能的。

    一句話,皇權集中在皇帝的手裡,兵權集中在皇帝的手裡,王爺沒有自己的兵馬,沒有挾持天子的治本!

    至於和皇帝的稱呼:

    這個在封建社會是沒得商量的,等級在皇家面前沒得商量,伴君是如伴虎的。再好的關係也很可能因為稱呼的不敬、禮節不到位而導致殺身之禍。

    當然在清朝初期,那些戰功赫的王爺有些特殊,剛剛打下天下的他們就是有實權的,威脅到了皇位,所以後果都不怎麼樣;後來的皇太子之爭時,各皇子也有些權力,但一到皇位確認,那又都是一邊倒的情況了。

  • 4 # 葉落梧桐

    歷朝歷代皇帝對皇室子弟的方式都是不一致的,比如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始,便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成為藩王,拱衛京畿。因為他覺得自己兒子更靠譜,可以保住朱明江山,可他忘記了皇權爭鬥是不分兄弟父子的。於是朱棣振臂一呼,打著靖難的旗號奪取了侄子的江山。

    清朝統治者吸取了這個教訓,對皇室子弟監管的非常嚴格。與明朝的分封不同,清朝嚴禁皇室子弟出北京城,甚至嚴禁他們踏出內城40裡之內。當然,作為補償,每一個王府下面都有大量的田產,加上國庫每年會劃撥鉅額俸祿作為他們的生活所需。

    這也就是說,清代統治者將皇室子弟全部圈養起來,不許他們接觸朝政。雖然衣食無憂,但這些錢遠遠不足以用來招兵買馬,斷絕了他們造反的可能。不僅如此,皇帝還會對王府之間的交流嚴加防範,防止王爺之間拉幫結派,結黨營私。

    不過很多王爺之間畢竟有血緣關係,日常之間也免不了會上下走動,為了不引起皇帝的猜忌,王爺在互相串門時,都必須要做一個特殊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讓下人高聲通報,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王爺來了的時候,下人大聲喊著“某某王爺到”。

    他們這樣做表面上是告訴主人家自己來了,實際上是在告訴皇帝,自己為什麼來這裡,因為每座王府周圍,都不缺少皇帝的密探。如果不主動這樣做的話,很有可能就會受到皇帝的猜忌,那小命也就到頭了。這樣看來的話,這些王爺們過得其實也和坐牢差不多了。

    因此,清末各王爺雖位高,但均沒有帶兵的實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食堂大鍋酸菜魚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