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樂說球
-
2 # 後仰大風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你在看乒乓球比賽或者打乒乓球時,如果遇到一個削球手,每個球你都要打上好幾個回合才能得分,這其中你可能因為頻繁的拉抽、掃抽、扣殺而消耗體力,甚至變得有點心煩氣躁,這時你可能會有種想削這個削球手的心情(如果對手是高手,那你很可能會被他玩的很迷茫),哈哈,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反正我一看有削球手的比賽,都很想對面那個進攻球員狠狠的把他KO掉。
如果兩個削球手碰在一起,應該怎麼辦?歷史不是沒有出現過這種事,拿近的說,近年來就有兩位乒壇知名削球手,他們分別是朱世赫(南韓人)和陳衛星(前中國內蒙古選手,現在是奧地利國籍),這兩位都是削球屆的翹楚,不過因為賽制和個人的種種原因,兩個人交鋒的機會並不多,但每當二人交手時,比賽都是相當具有看點的,當然,最大看點就是看誰削的過誰。
這二位最有意思的一場比賽是在13年亞歐對抗賽,當時的他們所處的兩隊已經分出了勝負,最後一場是朱世赫和陳衛星的對抗,這比賽原本就已經失去了火藥味,並且這兩位還都是削球手,顯然,這場比賽會相當沉悶,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兩位也知道這麼打沒多大意思,雙方於是就放開了手腳,當然,陳衛星在那場比賽裡主要是攻,這才使得比賽不會有那麼多的無聊削球。(比賽時間具體不記得了,只記得CCTV沒給播完)
說回題目,如果兩個削球手對打,必然會出現一種無聊的拉鋸戰,國際乒聯為了比賽的觀賞性和觀眾、工作人員的感受,特意出了一套規則進行限制,就是所謂的——輪換髮球法,意思就是來回回合不能夠超過13板。
具體實施規則如下,當一句比賽的對陣時間超過10分鐘時,就採用輪換髮球法,對陣雙方輪流發1球,如果接球方在還擊12板時還未能得分,就判定發球方得分,當然,這種方法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畢竟觀眾,裁判,電視轉播商不可能等那麼久。
-
3 # 夜渚月明
40年代世乒賽就有兩個削球手在決賽對上了,那時候的削球手都是鐵削,根本不進攻的的那種,所以比賽進行了一小時依然是第一局第一個球0比0,對的,第一個球都沒打完。裁判終止了比賽,那屆沒有冠軍。具體的時間不記得了,印象裡是女子組,題主可按以上線索百度一二。具體的我就不查了。
回覆列表
捷克公開賽,日本選手橋本帆乃香對陣荷蘭選手李潔,最終橋本帆乃香4-2戰勝李潔,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都是削球手,而且比賽打了非常長的時間。
在比賽過程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平常的比賽都是每人發兩球,10分之後才會是一人一個發球直到比賽結束。但是本場比賽,兩人從比賽可是就是一人發一球,直到比賽結束,這就是所謂的輪換髮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兩個削球手碰到一塊,一個球可以打很多回合。曾經就是李潔在對陣日本選手佐藤瞳的比賽中,一個球打了766回合,用時10分13秒,這是乒乓球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球,這樣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只會讓球迷厭煩。失去觀賞性,而且還會耽誤後面的比賽。
所以國際乒聯修改規則,每一個球只能打13回合,如果到了13回合還沒有分出勝負,就判罰發球方輸球,所以這場比賽兩個削球手對決的比賽,裁判也是不斷的催促球員打快一點,所以兩人必須要攻出來,這不是削球手的強項,所以就會有很多失誤,但是規則如此,無法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