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百科君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回答者的立場!
如果是明朝皇帝們自然是認為更先進了,大大的增加了工作效率呢!
如果是文武百官,自然是認為倒退了。百官全變成了“說打屁股就打屁股”的奴才了,那還有“臣”的尊嚴!
我們先來看一眼宰相制和內閣制的區別吧!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援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明白了吧!宰相是可以制約皇權的,內閣沒有這個制約能力。秦始皇夠厲害了吧,他弄呂不韋也需要忍耐,等待,積蓄力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下拿下。李斯見了他也不需要下跪拜見,李斯在秦始皇面前也可以有不同意見。明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夠無能傻帽了吧,他想弄到一個內閣首輔,一個暗示就可以了,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等機會。崇禎帝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剛剛上任,一道聖旨就拿下來威震天下的九千歲魏忠賢。看明白了吧,宰相是有尊嚴的,有意志的;內閣成員沒有尊嚴,沒有意志。宰相是合夥人,內閣是打工仔。
一定要追問孰先進孰倒退的話,站在被統治者的立場來說:
個人意見:一丘之貉咯!
明朝的內閣制度相對於丞相制度來說是更先進了。
丞相制度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每個諸侯國都建立起丞相制度,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丞相被定為正式官名。中國第一個正式的丞相就是秦朝的李斯,丞相制度的優點就是可以為皇帝分憂,一些事情可以交給丞相代為處理,就等於是皇帝請了個副總。皇帝的任務就變輕鬆了。但是,因為丞相的權利比較大,有決策權,一般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為很多人忌憚。同時也有很多人透過賄賂丞相謀取私利。國家的權利都是一樣的,皇權大的時候相權就小,當皇帝無能的時候,相權就大。所以當丞相的權利太大的時候,就會被皇帝所忌憚,因為歷史原因,皇帝需要丞相幫助處理政事,丞相的地位相當鞏固。
直到明朝,朱元璋當皇帝后換了好幾個丞相,到了胡惟庸,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誅九族。這時候,朱元璋覺得丞相不靠譜了,他本是布衣出生,沒有讀書人那麼多忌諱,所以宣佈廢除丞相,所有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決策。朱元璋是很勤快的,他在的時候,事必躬親,也忙的過來。廢除丞相後,沒有掣肘,朱元璋也覺得舒服多了,權利都是自己的。
但是朱元璋死後,繼位的建文帝就沒有那麼勤快了,覺得事情太多忙不過來,又不能恢復丞相,於是就設立了內閣,由一到七人不等組成,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摺,但是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上,就是相當於請了幾個秘書。又不需要下放太多權利,又能辦事,這是好極了。從有內閣開始,就沒有丞相制度那種一手遮天的權利了。但是,明朝後期的皇帝不爭氣,很多怠政,常年不上朝,內閣的權利逐漸變大,皇帝也想出了對策,內閣的決定必須得司禮監太監批紅蓋印,司禮監直接歸皇帝管,所以雖然出現嚴嵩這樣的獨攬大權的內閣首輔,但是最終的權利還是在皇帝身上。
內閣制度相對於丞相制度,加強了皇帝的權利,是中央集權制度最高潮的時期,明朝皇帝的權利是歷史上最大的。並且內閣制有點現代政治制度的身影,所以是更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