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影星光

    一,一個條約。

    在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前,蘇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4月份跟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約定相互中立,而且蘇聯還答應不援助中國。因此,對於日本來說,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後立刻開戰,那麼就是撕毀條約,國際信譽不保。

    最為關鍵的是,此時日本在國際的封鎖下,石油資源等戰略物資缺乏,中國戰場陷入僵持。所以,找資源,成了當時的關鍵步驟。而如果進攻蘇聯,從東打,那麼都是一望無際的荒蕪之地,不僅浪費軍隊,也得不到石油等物資,對日本來說這是不划算的。

    第二,不統一。

    除了夾擊蘇聯,沒什麼好處外,日本當時還有個問題,就是內部鬥爭也很激烈。當時的陸軍和海軍矛盾很深,而日本的戰爭初期,都是陸軍大放光彩,使得海軍被冷落。

    而花了大力氣建設的海軍,成為被批評的物件。因此,從海軍的利益來說,他們希望進攻東南亞,太平洋。這樣海軍才是主力,如果打蘇聯,總不能將軍艦開到北冰洋去吧?而陸軍的想法是繼續北上打蘇聯,佔領更多的領土。但是最後海軍獲勝,為什麼呢?因為向南打有石油,就這麼簡單。

    第三,有陰影。

    當時的日本對於蘇聯還是很有恐懼的,在日俄戰爭時期,雖然日本勝了,但是也是傪勝,以至於日本被打怕了,連賠款都沒敢要。而且在德國進攻蘇聯前的1939年,日本當時威猛的關東軍就想拿下蘇聯,來了個試探性的進攻,結果在諾門坎,留下了5萬具屍體,以慘敗告終。

    這兩場戰爭給日本很深的心理陰影,他們知道,蘇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所以,才一直不敢妄動。可以說,當時蘇聯在東方的精銳已經全部調入西線對付德國了,此時日本如果果斷進攻蘇聯,那麼很可能蘇聯兩面夾擊之下,會崩潰。對於二戰的最終勝利來說,那將是致命的。

  • 2 # 木子班副

    日本人考慮的很充分的。

    首先,不是不想奪,而是不敢奪。

    1939年的諾門罕之戰,日本人已經試過了。蘇日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蘇軍6000人殲滅了日軍6萬餘人。立體化的作戰也讓日本人開了眼,日本的薄皮坦克根本抵擋不了朱可夫智慧的坦克部隊,日本人的燃燒瓶更抵近不了蘇軍坦克,人肉炸彈雖然好使,但是武士道精神在坦克大炮面前也垮了,因為整個戰役蘇軍總共發射了30000多噸的炮彈和炸彈。

    其次,不願奪。

    早在伊藤博文時期,日本人就制定了以北韓為跳板,然後佔領中國的計劃。還什麼作為蘇聯遠東唯一的不凍港,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是並不是日本人擅長的本土-北韓-中國三級跳的戰略部署上的點。簡單的說,海參崴不是日本人的菜,因為當時的日本主要透過海路從本土運兵到北韓,然後再透過陸路轉移到中國,這一條線完美的避開了海參崴,所以日本人不願奪。

    最後,不能奪。

    蘇德戰爭時期,對日本人來說絕對是個報仇雪恨的好時機,可以從東線狠狠的打擊一下蘇聯。但是日本人就偏偏沒這麼幹,因為當時的蘇聯和日本還有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蘇聯不希望兩線作戰,日本也不願看到再和蘇聯打仗。此時的日本劍走偏鋒,跑到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給美利堅合眾國送上了一份大禮,雖然前期賺了便宜,可是到最後依然被牽制了大量海空力量,根本不能去奪海參崴。

    所以,即使日本最後捱了兩顆原子彈後,也沒有動海參崴的心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酸高的人身體出現哪些變化說明已經得了痛風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