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豆子vip
-
2 # 梁錦泉66
從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只有他用說的不用哭的,才給予正面響應;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兇、太嚴厲?或者太保護?當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協。最後,還要給孩子時間,協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夠了,情況自然會逐漸好轉。
-
3 # 文小寶麼麼噠
三歲左右就是喜歡動手的年齡,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有了獨立的情緒,但是卻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的情緒,有的時候過度喜歡和高興也會打人,家長不要過度的關注這個行為,要告訴他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慢慢這個時期就過度了。
-
4 # 愛的教育沁雪186
幼兒時期的不良行為中暴力行為是常見的一種。但是家長也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出現暴力行為就是寶寶行為有問題,有些時候只是因為寶寶沒有正確的處理方法。比如,寶寶正在玩積木,很開心。這個時候有小朋友來搶他的積木,他不知道怎麼阻止。畢竟孩子沒有那麼多解決事情的經驗,他下意識的阻止 行為可能就是,你動我積木,我打你。所以,面對寶寶的暴力行為,家長要找到暴力行為背後的原因。
一般情況來講,寶寶的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遺傳和環境。而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些。
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家長的教養方式。有一句話說爸爸愛媽媽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我覺得這句話 特別有道理。爸爸跟媽媽之間和諧相處,愛護,尊重。那麼,孩子由這裡看到的就是和諧有愛的行為。也有些父母就會給到孩子錯誤的示範,看過一個影片,爸爸讓孩子去打媽媽,從開始的試探到最後真打。我不知道,這是影片效果,還是真實的事情。很可怕的是,這個孩子在爸爸的引導下,他學會的是暴力以及不尊重。當你尊重一個人時,必然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也是很重要的。
華人有句老話,棍棒地下出孝子。有些父母奉為準則,認為不打不成器。可是在他的教育中,他體會到的是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面對寶寶的暴力行為,我們要做到分析原因,在這個原因下尋找解決辦法。
首先,家庭成員要友好相處,給孩子正面的示範。
其次,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當孩子是正當的保護自己時,家長一定要先了解事情,安撫其它孩子的家長,引導孩子們正確解決他們之間的衝突。也就是說給予孩子方法。
再次,孩子在委屈、緊張、發怒的時候,也會出現暴力行為,那麼,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正確的發洩。
最後,面對孩子的行為,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認識孩子的暴力行為。不要讓自己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就像上面提到被搶積木的孩子,家長可能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動手了,覺得丟了面子就會先進行呵斥。可是,孩子其實也是瘦了委屈的。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家長看到孩子動手了,另一個孩子沒事也就覺得沒關係,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孩子會出現打鬧,就是孩子沒有正確的解決方式,所以,家長要放正心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指正。
回覆列表
那我們當家長的就要及時的糾正孩子,三歲的寶寶它的行為能力有的時候都是模仿大人的比較多一點,我們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幫助孩子把這樣壞習慣改正過來,比如我們可以從側面引導孩子,當寶寶再發脾氣的時候就先用他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引誘它。讓它先慢慢的平靜下來,再去給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