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孟子》) (2) 郡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3) 縣名,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縣。1913年改名沁陽。 (4)村名,位於定興縣的一個村,四周環水,故名河內,歷史悠久,張柔 張弘範等都是河內村人位於揭西縣金和鎮的河內村:在泰國有一支王氏叫河內王氏,這一支王氏在泰國經過三百年左右的發展,目前已達到一萬二千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王氏的分支。河內王氏遷徙的過程是這樣的:三槐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蘇太倉後,形成太倉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間(1341——1368年),太倉王氏中的一支開始入閩,先是居住在龍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葉,這支王氏遷至南靖縣靖城鄉,依然沿襲龍溪珩坑村的村名,稱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稱謂也未改變;到明末崇禎年間,珩坑王氏再度遷移,遷到廣東的揭陽,定居揭西縣河內鄉,被稱為“河內王氏”;河內王氏發展到清朝中後期,出了一個叫王弘毅的人,他透過海路到了泰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這樣在近千年的時間裡,這支王氏在其母體中經歷了六次分離,最後在泰國形成一個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內王氏”的稱謂依然不改。
(1) 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孟子》) (2) 郡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3) 縣名,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縣。1913年改名沁陽。 (4)村名,位於定興縣的一個村,四周環水,故名河內,歷史悠久,張柔 張弘範等都是河內村人位於揭西縣金和鎮的河內村:在泰國有一支王氏叫河內王氏,這一支王氏在泰國經過三百年左右的發展,目前已達到一萬二千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王氏的分支。河內王氏遷徙的過程是這樣的:三槐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蘇太倉後,形成太倉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間(1341——1368年),太倉王氏中的一支開始入閩,先是居住在龍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葉,這支王氏遷至南靖縣靖城鄉,依然沿襲龍溪珩坑村的村名,稱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稱謂也未改變;到明末崇禎年間,珩坑王氏再度遷移,遷到廣東的揭陽,定居揭西縣河內鄉,被稱為“河內王氏”;河內王氏發展到清朝中後期,出了一個叫王弘毅的人,他透過海路到了泰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這樣在近千年的時間裡,這支王氏在其母體中經歷了六次分離,最後在泰國形成一個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內王氏”的稱謂依然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