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來醉心

    日本文學是否給你一種陰暗的感覺?開始覺得很平淡,讀著讀著覺得很壓抑,像夏天雷雨前悶熱的小房間裡!有一定道理。如同理解日本這個民族一樣,透過菊花和刀這本書。你能看到這個民族的內在矛盾性,危機感。他們做什麼事都喜歡做到極致,這就能理解日本的工業能力為什麼這麼強大啦吧!美和醜的極致,人倫的撕裂,人性人心的極大解剖。讓大家對這個民族側目!讓你的文化和人性受到極大擠壓,釋放!如同<<入殮師>>,擱在我們這裡是接受不了的!人家能把他搬上熒幕,並獲得巨大成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自我解剖,自我學習能力。死亡就像一道門,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透過他進入下一個世界就像一道門一樣我只是個守門人在這裡送走無數人並對他們說一路走好來世再見

    能把入殮死人的工作當成神聖的職責,上帝也為之動容!只是我們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 2 # Japan葉上雨露

    90年代來到日本(除其間回國居住了幾年外),從可以讀日文的小說開始,差不多就是兩週去一次圖書館,借1-2本口袋書,便於上下班在地鐵裡讀。兩週內讀完2本並不是一件難事兒,因為日本口袋書(小說)一般都不會太厚,可以是系列連本,但每一本卻不會太長。

    說這些的本意,是想說,這許多年裡,雜七雜八,不管是不是銷量高,是不是名人作品,我是讀過了不少的。那回答這個問題,至少講的是自己真實的讀後感受,而不是枉言,不是為了回答問題而在回答。

    首先說,文學是離不開人的,而人是離不開環境的。日本四面環海,一年四季自然災害不斷。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對於生命、對於死亡的認知、認識與一生都不曾面對過一次自然災害的人來說,無疑是有著巨大的區別的。後者在安逸的環境中,對災害中失去親人的感受,是間接的,是以人性的善良產生的悲憫。但對於前者則不然,他們可能因災難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兒,那種失去是痛徹心扉的。他們可能在經歷災難的同時,有太多的機會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自私、醜陋……那麼,他們對人生、人性乃至生命的認識,自然是很有發言權的,因為他們經歷是那麼的直接,感受是那麼的真實。這就像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人,相信他們在震前與震後,對人生、人性、生命會有著不同的認識一樣。

    那麼,綜上所述,就會明白,日本小說中的陰暗,其實是作者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感受,他們深知生命的無常,不介意談死亡的話題,不介意拷問人性的惡,剖析最陰鬱的內心;因為生命無常,所以他們以各種方式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摯愛,甚至不介意以生命換取最暫短的絢麗。

    也許在島國生活的久了,接受了太多島國思維,我是覺得,在這看似陰暗的閱讀感背後,其實執筆的作者想要告訴世人的只是要珍惜活著的當下,珍貴著你所擁有的美好。如果愛了,就拼盡全力,燃盡方休。如果做了,就堅持到底,做到極致,至死方休。因為這都是人活著該具有的精神。

    (並未列舉作家與小說中的“陰暗”,只是就自己閱讀的感受回答了問題,更不知是不是您所期待的回答,僅供參考,順致冬安。)

  • 3 # 愛上輕氧趣味生活

    有的文學是,有的不是。上次看了一本日本的書《暗室》感覺特別驚悚壓抑,看了三分之一不看了。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心理陰暗的人,殺了自己的恩人,還要殺恩人唯一的遺腹子,簡直喪心病狂,能寫出這本書的應該頭髮也熬白了,心理估計也是嚴重畸形。唉,還是喜歡看些正能量的。

  • 4 # 頑皮考拉的花花世界

    不會。更像與內在自我的一種深度交流,那種平靜淡然踏實的交流。上學的時候我們讀夏目漱石與川端康城,後來才是芥川龍之介,村上春樹,東野圭吾,渡邊淳一。 日本的文學作品更多的像是對於人的心性的一種追尋探索與訓練。

  • 5 # 獵人與自然

    關於日本文學的整體感覺來說,是真性、熱情與隱晦、冷豔並存的。簡單地用陰暗去概括有點偏頗。對文學的理解應該要放到文化大範圍裡去詮釋,這樣會更全面認知文學的共性和特性在文學裡的體現。

    (1)從起源的演進講

    日本文化發展,可以說是除了本土的基因外,受更多地受外來的影響較重,而且融合程度也較高。以上古時代日本本土的“彌生文化、大禾文化”,就不斷地受到外來的影響。最早最明顯且影響深遠的是中國文化,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期 “渡來人和、歸化人”就將中國的文明與習俗不斷地帶入日本。從日本現在的語言文字和禮儀習慣都可以找到無數這種影子。近代和現代日本又受西方文明的影響,技術生產力和文化理念新因素等再次融入,日本人以其包容的個性,接納與西方文明結合,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多元性的平成文化文明。

    在這種多元的文化背影下,形成了真性、熱情的包容式日本文化特點,自然也影響到日本文學的創作與發展,整體上比較直擊人性最本真的部分,包含陰暗的東西,涉及真實或底色的本性,展現出人性本惡和醜陋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真情、熱烈與執著、頑強的個性。

    (2)從地理的因素講

    日本是島國,資源與土地較少,形成了外向型的交流文化,上世紀初產生極端的侵略文化,同時,戰後依從美式西方文明的高度滲入,產生了日本獨特的孤傲與謙和、文儒與剛強並存的個性,形成現代我們感覺的日式文明。這些不同意識的碰撞,引起文化內涵的不斷反思與錘鍊,充滿的迷惘與不棄、質疑與堅持、鬥爭與求和、失望與希望的情緒。

    在這種歷史演變下,文學作品以其特有的嗅覺在散發氣息時,就會有離奇、偵探、真美與科幻的特點,如《解憂雜貨鋪》、《嫌疑人X的獻身》、《秘密》、《挪威的森林》、《邊境·近境》等將日本文學的纖細、含蓄、悽清、清爽特點,同時,又充滿直接、陰冷、浪漫、幻滅的特色,讓讀者在閱讀的流汗流淚,又愛又恨。

    (3)從歷史的程序講

    如果把文學看成文化的語言故事部分,那是日本文學特別是近現代文學,都沒有離開那場戰爭與侵略的影響。開始充滿狂想與自信,中期充滿痛苦與嘶叫,後期充滿反思與重生。這個過程必然看上去是灰色的、讀起來是悶熱的、想起來又是真性剛強的。

    現代的日本文學作品,既使讀者讀起來感覺陰森冷清,卻何嘗不是思考本性的必需底色;即使讀後想起來虛幻失真,卻何嘗不是內心擁有的渴望與真實。苦澀向來是文學中最基礎的味道,這種味道與讀者的千差萬別的感覺調和出人生百味。

  • 6 # lin莯陽

    外國文學中最喜歡的是英國文學,日本文學只認真讀過《源氏物語》,筆調平淡,作者文學功底深不可測呀,其它不瞭解。[微風][微風][微風]

  • 7 # 作家關捷

    是的,總感覺有一種末日氣息,電影也是這樣。這可能與他們多火山多地震有關,日本人或許都不對末來抱有什麼希望。文學折射了這種強烈的危機感。

  • 8 # 江楓在香港

    通常來說會從日本人的民族性,還有侷促於小島而生的不斷對外擴充套件和內在焦慮有關!不過這個是大方向的文化決定論,屬於地緣政治範疇內可以探究的,很容易落入套話!就從人性的角度看,我覺得日本文學敢於撕破倫理的種種偽裝,將人性的各種本真做極致化的呈現,是一種難得的審美文化慣性!日本在亞洲,就像德國在歐洲一般,帶點法西斯傾向的國家,有時候其文學藝術也帶著種種暴虐和想不到的,不斷突破的熱情!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想想寫的還是挺好的!但是寫的再好,也不過是一個物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寫的是善良的人的失敗,從生活和情緒到精神上全方位塌方式的失敗,但是其精神分析的深度又使人感嘆寫的好,導的也好!

  • 9 # 進取鉛筆zgh

    是的,讀著很壓抑。覺得與日本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有關。個人覺得,日本這個民族跟它的國花——櫻花完全符合,絢爛、熱烈、瞬間。

  • 10 # 九葉一枝花

    日本人把這種陰暗的感覺稱為“陰鬱之美”,並且形成一股潮流,然而這又是一種怎樣的陰鬱之美呢?我是看不出這種美的,如果非要說是一種美,大概也可以說是一種變態之美吧,然而變態終究算不上一種美,反倒是稱得上變態的東西都是一種醜態,如此而已。

  • 11 # 自由的野鴨子

    日本文學讀的不多,還真是因為那些文章寫的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憂傷。我還是更喜歡蘇東坡的詩,豪放灑脫。人活的就是精氣神,年齡越大,越要讀讓人神清氣爽的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時候,七夕節是情人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