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好古

    諸葛亮前出師表最後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表達了自己即將率兵出征時的複雜心情,讀來確實讓人非常感慨。

    前出師表其實是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寫的一個請示,請求北伐曹魏。這是蜀漢的一件大事,其後也成為蜀漢以攻為守的一項戰略。諸葛亮在長期準備之後,覺得時機成熟,便發起了這一動議。這篇請示,總體來講表達了以下幾種心情。

    一是激動。劉備伐吳失利後,不久死於白帝城,臨終託孤諸葛亮等人。諸葛亮受任,確實是殫精竭慮。在前師表中也寫出了他的心情,就是生怕辜負信任,誠惶誠恐。而現在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即將邁出關鍵一步,心情當然激動。

    二是興奮。諸葛亮整軍經武,勵精圖治。經過努力後終於平定南方,消除了後顧之憂,可以放手北伐。此時諸葛亮還是很有信心,對北伐的預期比較樂觀。

    三是擔憂。諸葛亮責任心強,諸事習慣親力親為,自己離開後對朝政不太放心,因此在表章中叮嚀囑咐,諸般交待。擔憂之情,溢於言表。

    四是惶恐。本來上表北伐,應該等後主批准後才能實施。而從表章中的文字,諸葛亮當成此事已定。諸多安排和交待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率軍北伐的基礎上。最後一句中的“今當遠離”,更是直接就當後主已經批准。雖說是一片忠心,但從程式和禮節上來看,還是不妥的。也許是感覺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還是有點惶恐。

    因此,前出師表最後一句,應該說淋漓盡致表達了諸葛這四種心情交織的複雜感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2 # 愜意逍遙遊

    《出師表》最後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這句真的是肺腑之言,表達了諸葛亮既期盼又忐忑的矛盾心情。

    1.感激於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此可以充分表明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激之情。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歸,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深感責任重大。“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憂慮於後主劉禪的昏聵不明

    從開篇就勸導後主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像是一位將要出遠門的父親對於年幼兒子的叮嚀,既捨不得又放心不下,那種酸楚有此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到。

    3.對出師結果前途未卜的焦慮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不讓川內百姓休養生息。但就以蜀國地域之小、人口之少、國力之弱,北伐也不失為一種以攻為守,以進為退的一種策略,繃緊危機的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究竟北伐的成果如何,估計諸葛亮也是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吧。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一位臣子嘔心瀝血、死而後已的輝光映照著千千萬萬的後來人!

  • 3 # 魯西南的鄉野村夫

    眾所周知蜀漢國力是三國中最弱的,無論勢力面積還是軍隊及人口。特別是關羽失掉荊州和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國力可想而知,諸葛亮在寫完出師表後就進行北伐,臨表涕零可以看作是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及託孤之重,後句不知所云,可以看做是諸葛亮明知蜀漢弱小想要北伐成功非常困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天而行這種無奈之舉,蜀漢雖然山川險峻很好防守,畢竟人煙稀少,地處雲貴川又佔甘肅陝西及越南少部分,少數名族眾多,不採取主動進攻,只能被動挨打,正所謂內憂外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眾人走紅毯,eStar和JC猶如“出道男團”,久誠放話FMVP面板給火舞,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