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對於“泰山石敢當”的文化淵源還是非常有“講頭”的,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泰山石敢當”的石刻,這樣說明這樣一個習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確是這樣的,它是我們國內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之一。在這裡不孬就把“泰山石敢當”這一傳統習俗,結合自己所知道的,並透過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歡迎各位小夥伴批評指正,留言、私信以及各種方式都可以哦。
筆者個人觀點,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泰山石敢當”這一習俗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原始階段
在原始階段,這時候也是這一習俗的“萌芽期”,並沒有出現“泰山石敢當”這一概念,只是人們是出於對“石神”崇拜,例如:“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媧留下了“補天石”。人們會認為石頭是具有“神力”的,至今對“泰山石敢當”流傳最為廣泛的傳說是: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法力強大,就連玉石都能摧毀,黃帝也沒有辦法對付他。蚩尤本人非常殘暴還很囂張,有一次站在泰山之上,自問“天下誰敢當”,結果被女媧知道了,用神石懲罰了他,神石上便刻著“泰山石,敢當”,於是蚩尤大敗,黃帝便透過到處在石頭上刻“泰山石敢當”這樣的方式,逼退了蚩尤,後來把他囚禁於北極,贏得了最終的勝利✌。當然這樣的傳說,可信度不高。不過可以說明是,“泰山石敢當”的起源於人們在原始社會對石頭的崇拜是密不可分的。
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屬於漢唐時期,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學已經出現了,“石敢當”也就被作為鎮宅的一種象徵,人們賦予了它可以趨吉避凶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階段,人們對於“石敢當”的理解並沒有出現“擬人化”,只是認為刻有“石敢當”的石頭具有某種神奇力量,它會出現在石碑上、建宅子時所用的石頭上,甚至還有可能被埋在了土裡。它的功能出現了多樣化,也從單純的宗教崇拜,轉變為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開始於五代時期,明初也有一定的發展,在這段時期,“石敢當”的概念與民間的文化進一步結合,出現了“擬人化”的形象,主要有兩個“石將軍”和“石大夫”。“石將軍”來源於五代的一位將軍——石敢,這個人在史書中也是有明確記載的。人們把這兩個概念相互融合,讓“石敢當”有了類似於“門神”的形象,也更加符合了人們需要“石敢當”具有鎮宅作用的這樣一種心理需求。“石大夫”出現於明朝,“泰山石敢當”被人們賦予了一個神醫的形象,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讓家裡人遠離疾病困擾,甚至還出現過供奉“石大夫”的廟宇,這可以印證人們對“石大夫”形象的崇拜 。
之後,“石敢當”進一步與泰山文化結合,完全成型為“泰山石敢當”,也逐步傳播於全國各地,臺灣地區都有“泰山石敢當”的石刻。
“泰山石敢當”作為我們的傳統習俗,是需要我們保護與傳承的。它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封建迷信,而是具有民族認同感的文化象徵。它所包含的文化價值也是巨大的,例如:以石敢當為題材的電視劇《石敢當》。當然,它也是對於我們完成祖國統一的重要歷史依據。我們應該去主動的學習、繼承、保護“泰山石敢當”這一傳統習俗。
前言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對於“泰山石敢當”的文化淵源還是非常有“講頭”的,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泰山石敢當”的石刻,這樣說明這樣一個習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確是這樣的,它是我們國內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之一。在這裡不孬就把“泰山石敢當”這一傳統習俗,結合自己所知道的,並透過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歡迎各位小夥伴批評指正,留言、私信以及各種方式都可以哦。
“泰山石敢當”的歷史文化起源筆者個人觀點,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泰山石敢當”這一習俗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原始階段
在原始階段,這時候也是這一習俗的“萌芽期”,並沒有出現“泰山石敢當”這一概念,只是人們是出於對“石神”崇拜,例如:“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媧留下了“補天石”。人們會認為石頭是具有“神力”的,至今對“泰山石敢當”流傳最為廣泛的傳說是: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法力強大,就連玉石都能摧毀,黃帝也沒有辦法對付他。蚩尤本人非常殘暴還很囂張,有一次站在泰山之上,自問“天下誰敢當”,結果被女媧知道了,用神石懲罰了他,神石上便刻著“泰山石,敢當”,於是蚩尤大敗,黃帝便透過到處在石頭上刻“泰山石敢當”這樣的方式,逼退了蚩尤,後來把他囚禁於北極,贏得了最終的勝利✌。當然這樣的傳說,可信度不高。不過可以說明是,“泰山石敢當”的起源於人們在原始社會對石頭的崇拜是密不可分的。
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屬於漢唐時期,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學已經出現了,“石敢當”也就被作為鎮宅的一種象徵,人們賦予了它可以趨吉避凶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個階段,人們對於“石敢當”的理解並沒有出現“擬人化”,只是認為刻有“石敢當”的石頭具有某種神奇力量,它會出現在石碑上、建宅子時所用的石頭上,甚至還有可能被埋在了土裡。它的功能出現了多樣化,也從單純的宗教崇拜,轉變為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開始於五代時期,明初也有一定的發展,在這段時期,“石敢當”的概念與民間的文化進一步結合,出現了“擬人化”的形象,主要有兩個“石將軍”和“石大夫”。“石將軍”來源於五代的一位將軍——石敢,這個人在史書中也是有明確記載的。人們把這兩個概念相互融合,讓“石敢當”有了類似於“門神”的形象,也更加符合了人們需要“石敢當”具有鎮宅作用的這樣一種心理需求。“石大夫”出現於明朝,“泰山石敢當”被人們賦予了一個神醫的形象,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讓家裡人遠離疾病困擾,甚至還出現過供奉“石大夫”的廟宇,這可以印證人們對“石大夫”形象的崇拜 。
之後,“石敢當”進一步與泰山文化結合,完全成型為“泰山石敢當”,也逐步傳播於全國各地,臺灣地區都有“泰山石敢當”的石刻。
筆者的話“泰山石敢當”作為我們的傳統習俗,是需要我們保護與傳承的。它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封建迷信,而是具有民族認同感的文化象徵。它所包含的文化價值也是巨大的,例如:以石敢當為題材的電視劇《石敢當》。當然,它也是對於我們完成祖國統一的重要歷史依據。我們應該去主動的學習、繼承、保護“泰山石敢當”這一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