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明淏
-
2 # 歷史江湖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亂世時期有好幾個,春秋戰國、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但唯有三國時代能讓世人如數家珍,津津樂道,五代十國卻讓大多數人感到非常陌生,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三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依然延續了兩漢以來的“忠孝仁義”思想,雖然也是亂世,但大道尚存,綱常不滅,契合了世人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肯定與追求。
舉例來說,古代改朝換代時,末代皇帝往往會被毫不留情地殺死。但三國時代的幾個亡國之君,從漢獻帝、後主劉禪到吳主孫皓、魏國末帝曹奐,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與厚待,雖然亡國,但依然能安享富貴,不失王侯之封,大有“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境,讓這個亂世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三國既有諸葛亮、關羽、陸遜這樣德才兼備的忠臣,也有劉備孫權這樣的明君,就連號稱奸雄的曹操,讀了他的《短歌行》《觀滄海》之後,也讓人覺得他志趣高潔,絕非那種“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宵小之輩。
相比之下,五代十國則完全是一部人性暗黑史,人性的醜惡像野草一樣肆無忌憚地生長,道義和美德被踐踏無遺,對財富、權力、美色的貪婪無止境追求,背叛、殺戮、陰謀充斥了這個時代,昏君叛將奸臣層出不窮,一群人渣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每每讀史至此,厭惡之心都會油然而生。
二是三國曆史能夠耳熟能詳,當然離不開那本曠世奇書《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
羅貫中的如椽之筆,把一副波瀾壯闊而又細緻入微的三國曆史畫卷呈現在人們面前,在民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有井水處皆能說三國”。五代十國題材的文學作品則嚴重欠缺,且當時大大小小十餘個小國林立,人物眾多事件龐雜,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主線,即使成書也難以形成《三國演義》那樣的影響力。
-
3 # 阿標2
說到三國,相信很多人一定非常瞭解了,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時局動亂,人才輩出。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現在人們有很多渠道來了解三國,各種史籍資料、影視作品、民間傳說都在講述這一段精彩的歷史。但是,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這幾個人中有一個人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你知道是誰嗎?
很多人一定不解,怎麼可能呢?三國時期不就是圍繞以上幾個人來展開的嗎,他們都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啊!事實上,既然說到三國,那就得有三個國家才能算得上是三國。所謂三國就是曹丕廢除漢制,建立魏國並稱帝,隨後孫權、劉備先後稱帝並建立吳、漢政權,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曆史。
曹操在世時,被人冠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臭名,但是當時名義上仍然是東漢,曹操、劉備、孫權都沒有稱帝,可以看作是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天下紛爭的局面。而當時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是行之有效,他代表了“正統”去討伐那些叛亂,同時也吸引了天下很多的人才。曹操找到劉協,做了漢朝最後一位皇帝,以此來號令天下,自己則屈居宰相之位。
曹操在世期間從不敢廢除漢制自建國號。期間曹操裹挾漢獻帝,歷經數年征戰最終一統北方,被封為“魏王”。曹操雖是實際統治者,但漢帝還在,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曹操的策略,但也無可奈何,曹操名義上仍是為漢室效力。220年,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了曹丕,曹丕建立國號為大魏,也就是人們說的曹魏,改年號為黃初,定都於洛陽,東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續建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史稱東吳。
這時,三國才正式成立,而諸葛亮在208年春天,劉備屯兵新野,諸葛亮聰慧過人,有“臥龍”之美譽,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也是被人們傳為一段佳話。在劉備稱帝后,諸葛亮為蜀漢丞相,手握軍政大權。所以,劉備、孫權、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人物,而曹操終其一生也是在東漢時期效力漢室,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作三中國人物。
-
4 # 萬里之外AkLzz
歷史價值上來說,三國與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雲壤之別,三國的歷史延伸到宋代杯酒釋兵權是不是很容易發現趙匡胤與曹操很像?李世民玄武門事變殺了哥哥弟弟這段歷史是不是讓你想起曹植寫的同根兄弟的七步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三國的歷史最少影響到宋代,可能還更深遠。八仙過海中曹國舅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日本存有許多三國故事,說明日本與三國的來往源遠流長非常密切,但是在日本,曹操一直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得到肯定。日本學者藤原彰平在《蟲眼看三國志》中對曹操的評註是:“僅僅看其經歷,不僅在軍事上有著輝煌的成就,而且建立了後來成為科舉制度基礎的“九品中正制”,文學方面的成就與對文化的保護,甚至惠及造果酒之法。有如此業績的傑出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屈指可數。”
日本文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既然這樣,日本人為什麼還會喜歡曹操呢?
尊重強者的日本,比較推崇勇武型的將領。日本民族在美國黑船事件後至全面侵華是日本民族的崛起時代 他們喜歡在大亂世中出現的超時代英雄 例如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在亂世中大放異彩的人物。三國時期,群雄角逐,曹操討伐董卓兵敗後,又鎮壓黃巾軍,舉起一面大旗,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徵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曹操強人的印記無不契合日本人崇尚強人的情懷。這也是他們喜歡曹操的重要原因。
不過,他們同時也並不否定劉備。在日本的普通觀念中,作為政治家,劉備是為了自己的追求而努力的理想主義者,而曹操,則是善於把握實際情況,思想沒有侷限的現實主義先驅。
日本東海大學教授須藤正親引用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評論曹操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同時,也是富有義氣的人。關羽英勇善戰,精忠報國,對劉備赤膽忠心。曹操求賢若渴,愛才惜才,對這個敵營裡的將領不計前嫌敬如上賓。這樣看來日本人崇拜曹操也就順理成章了。
漢末三國是一個大混亂期,同時也是一個奇人異士輩出的時代,其中張飛的妻子夏侯氏便頗具傳奇性,因為她的身份不僅是張夫人,而且還是名將夏侯淵的侄女,以及蜀漢後主劉禪的岳母。那麼,在曹操陣營與劉備陣營勢若水火的情況下,其實曹劉兩家是有著比較近的親戚關係的,夏侯氏是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的侄女,而按照實際關係論,曹操是夏侯淵的堂兄(曹操跟夏侯惇是堂兄弟關係,而夏侯淵又是夏侯惇的堂弟)。三國的主線非常清楚,曹操劉備孫權,而五代十國的君主太多好像走馬燈這麼多皇帝說名字都得好半天,當然在歷史上只能留下淡淡的痕跡。再說南宋的首都和吳國首都定都在一個城市,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很難說不存在歷史關係。織田信長結束了日本的中央集權和割據亂世的局面。曹操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只是在有生之年,兩人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織田信長的大業是被後來的豐臣秀吉完成的。曹操的大業最後是被家臣司馬家族佔據。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一個朝代腐朽了,必將有另一個朝代代替它,共同推動著時代的前進。”
越南與三國的吳國源遠流長,越南獨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南漢時。南漢帝可是很有幽默感的,他們管唐朝皇帝叫“洛州刺史”,哈哈。此時越南土豪吳權勢力膨脹(吳權是不是讓你想起了東吳孫權,很容易想到他的名字是模仿或者崇拜孫權而起),吳權終於與南漢衝突。漢帝封洪操交王,出兵白藤江。吳權在河底插滿鐵棒,先乘著潮漲而進攻,看潮水快退了立馬後撤。洪操的追兵則沒這麼好運,撞上了礁石一般的鐵棒,大敗。此後南漢基本上喪失了交州的統治權。不過吳權可沒統一交趾,也沒有即帝位,算不得搞了獨立。 真正的獨立是丁部領於970年建立丁朝,宋太祖於開寶八年(975年)封其為交趾郡王。這一封趙匡胤看著平常,對歷史可是影響深遠:越南從此名正言順的脫離了中國。以後像明成祖這樣的雄略之主,出兵安南就算師出有名,佔領也不夠名分了。古代越南史官黎文休認為,吳權擊敗南漢稱王的壯舉,“可謂一怒而安其民,善謀而善戰者也。雖以王自居,未即帝位改元,而我越之正統,庶幾乎復續矣”。吳士連認為吳權之功不獨體現於軍事成就方面,“其置百官,制朝儀,定服定,帝王之規模可見矣。享國不永,未見治效,惜哉。” 黎嵩評價吳先主是“濟世之奇才”,可是錯誤信任楊三哥,“顧託非人,禍及後嗣。”
近代越南史家陳仲金高度評價吳權:“吳權內殺逆臣為主報仇,外則破強敵,保全了國家,真乃是一位流芳千古的忠義之人。賴有吳權這樣的英雄人物,我南國始能擺脫1000年的北屬枷鎖,同時為丁、黎、李、陳諸朝日後得以在此南境建立自主政權開闢了道路。”
越共學者與陳仲金的論調相似,說吳權“結束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亡國時期。我們民族贏得了自主權,揭開了民族長期獨立的序幕。”另外,關於吳權在越南歷史上的政治地位,越共學者認為吳權的作為,件件都是越南成為“獨立王國”的起點。*
-
5 # 燕趙節度使
因為《三國演義》寫的太好了,耗盡了羅貫中的才氣,結果他寫《殘唐五代史演義》才氣不足,文比較差,讓這本書沒火起來。
哈哈哈,先開個玩笑。
也有專家認為《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的創作應該是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之前,它很可能是羅貫中寫於中年時期的一部“練筆”之作。
也就說是說,水平不如《三國演義》,這也是為什麼五代十國沒有火起來的原因之一。寫的不好,看得人就少。
《殘唐五代史演義》(又名《五代殘唐》《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是傳為元末明初羅貫中編輯的長篇歷史小說,成書於元末明初。
該書對《五代史平話》中宋話本、元雜劇的五代史劇目有所繼承,後來又對清代乃至以後戲曲產生過較大影響,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其實在宋元明清的說書中,殘唐五代也是一個大劇目。
因為五代時宋朝人的近代史,又風雲激盪,英雄輩出,所以宋朝人很喜歡聽五代的評書,留下了大量的話本,並流傳到元明清。
《殘唐五代史演義》在民間流傳較廣,對後世小說、戲劇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現代的戲曲舞臺上,仍活躍著打虎將軍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的藝術形象。
小說依據史傳,間以虛構,以編年的形式,主要描寫了唐末黃巢起義到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這段動盪時期的八十多年的興衰歷史,展現了唐末和五代時期重大的政治、軍事鬥爭。
唐末天下大亂,樑、唐、晉、漢、周相繼產生,從此引發了高老鷂力勝郭家雀、王彥章命喪絕章嶺、趙匡胤三打韓通等傳說故事,一直到趙匡胤登基建宋。
全書取材於正史、評書、戲曲和民間傳說,缺少藝術加工,多直接採用陳言,簡短粗糙,情節也較為雜亂,文學價值不高。
對黃巢多有歪曲,但少數人物如李存孝、王彥章等形象描寫尚生動。
-
6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百分之八十的人瞭解到三國都是通過《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而不是三國時期的正史,大家掌握的最熟悉的也是東漢末年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爭雄的歷史,也是《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地方,而三國後期的歷史由於羅貫中寫得簡略,大多數人也不大瞭解。所以說,三國曆史在民眾中的廣泛傳播是託了小說的福,而不是這段歷史本身。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缺乏類似的驚世鉅著加以傳播,自然沒有三國曆史著名。其實,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民國軍閥混戰都是歷史教學上刻意迴避的問題,也是眾多歷史研究和大眾傳播中的冷問題。所以大家在學習歷史基礎課本的過程中都沒有對於這幾段深入的學習。
其次,當中的原因很簡單。混亂的局面下,加上民族問題複雜,歷史非常難理解。南北朝時期的前期,北方相繼出現了五胡十六國,各種問題混亂不堪,細枝末節多如牛毛,稱王稱帝的多達數十人。而五代時期也是如此,南方的小政權多不勝數,所以自然也不讓別人喜歡,傳播力小了很多。
最後,三國時期已經是近1800年前的事情,而五代十國和南北朝距離如今的距離較近,很多民族問題仍然在今天的社會中出現。所以,有些問題需要回避,因而在電視熒幕上也很少見到,所以知名度少了很多。
-
7 # 白龍赤子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同為亂世,有著眾多的共同點。但是,它們也有著自己的時代特色,給後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那麼,為什麼東漢末年的存在感一直很高,而五代十國卻無人問津呢?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歷史上最有魅力的時代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魅力時代,體現在各個方面。首先,這一時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巨人,曹操和諸葛亮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們的身上同時具備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的卓越才能,受到人們無限的崇敬!
其次,這是一個英雄不論出處的時代,曹操是宦官之後,依然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張遼、郭嘉這樣的奇才開始時都不是曹操的人,但是他們投靠曹操後並沒有遭到冷遇,後來都建立了功勳。
最後,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關羽和劉備,他們對義氣的推崇影響著千千萬萬年輕的中中國人,《三國演義》中對其藝術加工後更廣為流傳。
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據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論述,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他指出:
黃河流域的民眾,經黃巢、秦宗權大亂之後,繼續還是經受武人、胡人的不斷爭奪,橫徵暴斂,火熱水深,幾乎難以想象,難於形容。·····在政事極端無望之下,還有一個馮道。民生其間,直是中國有史以來未有之慘境。
的確如此,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各種道德淪喪的事情,比如後粱太祖朱溫對兒媳的霸佔,朱溫又被其子朱友珪殺掉,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少有。
另外,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獻地求榮,甘願做“兒皇帝”的行為也是這時的一個奇觀。
最後,這一時期的落後不僅僅體現在政權的頻繁更迭上,還體現在文化的停滯狀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時代都出現過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比如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漢代的董仲舒,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曹操、王弼等,隋唐時期的李白,宋朝的朱熹,元朝的關漢卿,明朝的王陽明,清朝的黃宗羲等等。但是,五代十國沒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文化巨人,這是令人悲哀的!
也有朋友認為將其與大一統王朝比較有欠妥之處,但是我們將其與中國歷史上的其他亂世相比較,就會發現五代十國依然是文化大師最少的時代,所以它的無人問津是不無道理的。
結語
東漢末年和五代十國都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亂世,對於大一統帝國是一種破壞。但是二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一個存在感始終很高,一個卻無人問津。我認為與他們時代產生的人物、發生的事件、造成的影響等有著重要的關係。
-
8 # 歷史伴讀小二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被明代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讓大家紛紛記得,而且還被列入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這樣的影響力誰人可比。
而且你看看這個五代十國是什麼玩意,也沒有寫《五代十國演義》,當然寫了也沒有多少人看,因為實在是太無聊了,沒有什麼趣味性可探討的結果。
當然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收穫普羅大眾的心才是真的傳唱度不同。
我們還需要從另外的角度去探討一下:
1.儒家的正統區別:
所謂正統出自儒教聖經《春秋》一書,又稱法統、道統、禮儀之統,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
那麼你可以看到三國時期還是在漢民族之間輪轉,都遵循了儒家正統的手法。這僅僅是三國時期的世家門閥大族破碎,走向中間階層士族的時代,所謂謀士無雙,勇士將領人才大爆發的時期,也是得士族者得天下,也就是在三國之後,依託士族階層統治,最後在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就完美解釋這一士族階層的興起。
那麼在唐後五代十國,沙陀人介入中原戰爭非常早,在平定黃巢起義時,唐廷便藉助了沙陀的力量。李克用拜晉王,為河東節度使,聲名顯赫。
北方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出自李克用的河東一系,屬於蠻夷沙陀人內部自己玩起來的政權更迭,這不是我們漢民族主導的政權之下,而且也非遵從儒家正統的手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故後代的士大夫纂修這段歷史之時,就沒有進行認同。
2.對皇帝的態度與處置方式不同
你可以看看漢末曹操也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已經遭到了後世知識分子的抨擊與詆譭了,但最起碼皇帝還可以活著,而且結局還算不錯。
但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都是由唐朝的藩鎮割據節度使,完全是一群軍閥,目不識丁的野蠻人,一群屠夫,對待皇帝這樣的完全沒有敬畏之心,毫無忠誠可言。“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的雄心,逮到皇帝就殺了,立自己或是立別人,完全不把這樣的九五之尊的位置攥在自己手上才是真的。
這讓後世的知識分子,傳統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怎麼辦,完全不能把你當做英雄拯救者來看待,只能是把你這樣的人關進“小黑屋”。
故按照中國古代王朝正統理論來說,五代十國卻是不能這麼入圍,而且完全是沙陀人這樣的蠻族一家人的變幻上位當皇帝,這是北方五代的結果,文臣武將也沒有多少可以傳播的。
反正北方五代就是亂哄哄的幾十年,南方十國卻是醉生夢死的幾十年,幸好還留下部分婉約詞,最為著名的是南唐李後主李煜的詞,不然是在是沒有存在感。
-
9 # 大白白野
1、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歷史小說家喻戶曉,傳播廣泛,使大家記得了三國。有時候,文學影視戲曲作品傳播面之廣,影響力之大甚至超過了正史記載情況。
2、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都非常優秀,魏、蜀漢、吳各國能夠重視人才,注重恢復發展經濟,維護國內百姓生活穩定,科技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邊疆民族問題處理也很好。
3、漢獻帝劉協、蜀漢後主劉禪等滅國退位君王基本能得到善終。大義道德主流是好的,有一定倫理正義道理思想約束,提倡正義正能量的事物。
4、五代十國和“五胡亂華”可能算中國歷史發展程序中黑暗時期,禮崩樂壞,基本沒有什麼大義,正統思想來約束。
5、五代十國是軍人執政,殺戮現象比較嚴重,對社會生產破壞很大,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多,大小軍閥為了自己私慾,爭權奪利撕下了遮羞布,露出醜惡嘴臉。“變色龍”朱溫流氓作法,對前朝皇室血腥殺戮;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國家利益,導致中原王朝失去天然屏障數百年;南漢鬮人政治讓人貽笑大方。安重榮說過有軍隊就可以當皇帝。城頭變換大王旗。各軍閥五相混戰,政變多發,許多大小軍事政治集團沒有什麼合理施政綱領,像殺人魔王秦宗權魚肉百姓,賊王八王建建立了前蜀政權。許多劣跡斑斑的人得勢一時,沒有長久,經受不住歷史推敲。
6、五代十國時期文學作品,戲劇節目有一些,但質量不高,流傳不廣泛。五代十國曆史複雜不好寫,封建統治者也不希望統治過程中岀現那麼黑暗混亂局面,也不提倡寫。這些也影響了後人對五代十國的瞭解情況。
7、五代十國郭威、柴榮、李煜在歷史上名氣很大。郭威、柴榮拔亂反正,政治方面有建樹。李煜在詩詞創作方面表現突出。
8、三國和五代十國同屬分裂時期,都有正史留傳,結束五代十國局面的宋朝文化昌盛,對前朝歷史進行了總結。
-
10 # 知常容
一、創新了人才選拔制度
魏國曹丕時期,由陳群主持修訂了人才選拔制度,用了九品官人法。什麼是九品官人法呢?
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大、小中正產生後,由朝廷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稽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這一種制度一直影響後世幾百年,他是兩漢察舉制與隋唐之科舉制度的過渡制度。
二、二次實踐禪讓制度如何取得皇位,讓老百姓信服,這是歷代統治者最頭痛的問題。他們想出的招都不一樣,比如周武王說我是代天討伐你,秦朝說我是水德滅周的火德,這是五德輪迴之說。劉邦說我怎麼辦?
開始編造劉邦是蛟龍投胎等故事,神話其為蛟龍之子等等。
劉秀統一天下,說服百姓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劉邦的一句話:非劉氏為王,天下共擊之。
曹丕怎麼辦?他又不姓劉,他也沒有什麼神話故事。所以他就將儒家描繪的禪讓制度拿出來,完美地實踐了。
有人說王莽早就玩過了,是的,所以曹丕第二次玩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解決了曹魏的天下基本上是曹家人自己打下來的,這種換旗怎麼換的困境。
曹丕完美實踐了,這樣歷史上出現過二次禪讓,這就讓後世認為這種方式最好,連編個謊言都不需要。
這種形式一直到宋代都還有。
三、三國實踐3種制度曹魏實行的制度是東漢制度的延續,這是最正宗制度延續。劉備實行的是什麼制度呢?劉備實行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君臣合作制度。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後來的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他們與劉備,劉禪之間的關係並不純粹是後世帝王與臣子之間的關係。
孫權實行的是什麼制度呢?共治制度。
孫家與世家大族共同統治天下,將大族與孫家綁在一起,這種模式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比如東晉時期,隋及之前的八大柱國,清朝的八旗等等。
孫家養兵,但世家也養兵,然後怎麼管理,怎麼協調,這些都可以去東吳找到方案。
孫權還開創了武將稱帝的先例。
回覆列表
延伸閱讀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代,同時,存在前蜀、後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統稱十國。
與前兩次分裂時期的政治人物相比,殘唐五代時期崛起的諸多政治首領,無論是出生於前唐王朝軍隊將領的王建、楊行密、錢鏐、劉隱,亦或是少數民族部落豪酋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等,又或是農民軍叛徒的朱溫、王潮、馬殷等,都沒有三國、兩晉時期那些志在天下的英雄豪傑的氣魄和胸懷!
殘唐五代間的政治首領們眼光短淺,卻又凶悍殘暴,這一切使得他們之間的戰爭顯得格外血腥和殘酷。如果說三國時期是英雄競技的舞臺的話,那麼五代十國就是蛇蠍角逐的垃圾堆。
尤其是士族階層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整個社會顯得風氣墮落、唯利是圖。表現在政治上,就是對政權、對集團、對上司的效忠度大為降低,各政治團體內部的互相傾軋、互相警惕、互相背叛層出不窮,“有奶便是娘”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很明顯的政治特點。
用歐陽修的話說就是:“嗚呼!五代之亂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