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言語本義是一種行為,語言是一種工具。打像“掃地”和“掃把”。

    來個示範: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有很多“言語”形式,形成不同的“言語”行為,還能創造出很多“言語”作品。

    聽完這句你也許更糊塗了,沒關係,因為沒有最蒙,只有更蒙:

    在古代言語這個詞的義項要比現在常用的多很多——

    1、 說話:“君子以慎言語。“——《易》其實這個義項近代甚至現在也有人在用,比如“兄弟,你倒是言語一聲啊!”

    2、 吩咐;命令:“領了知府言語”——《水滸傳》這個理解上不難,只是帶了點命令意味的話,只是我們不常用了。

    3、 稟報:“開門,得我言語一聲兒去”——《兒女英雄傳》這個也簡單,其實就是帶著點通報意味的說話的行為,我們也不常用了

    4、 爭執:“曾與羅剎之子紅孩兒有些言語”——《西遊記》同樣簡單,就是帶著衝突味道的言語,我們也常不用了

    5、 善於辭令:“德行若顏回,言語若子貢。”——《進士策問》還是很容易理解,口才嘛。

    6、 言辭:“是甚言語!”同樣容易理解,大約就是“像什麼話”的意思,這裡就是言語的內容:話。我們也直接用話代替了,比如“話嘮”

    7、 閒話:“是時李公亦嘗薦魏公,曾惹言語。”——《朱子語類》這個還是很好理解,大約就是不好的話,不是什麼好話。

    8、 文辭著作:“言語日益工,風節顧弗競。”——陸游同上的好理解,指的是作品或其內容。

    9、蟲鳥鳴叫:“知他窗外促織兒,有許多言語。” ——《賀聖朝·鎖試府學夜坐作》這個不太適合單拿出來,這是修辭手法,擬人啊

    10、口頭語言:“他們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應被尊重。”這個也沒什麼好解釋的,算是對言語作為一種行為的最好的描述。

    綜上,言語在漢語中的意思,其實都是要看語境。我們看來不難理解,我們一般用說話、話、口才、文才、文字等代替,但如果讓使用另一種語言的人去解讀,那真是難為他們了。其實這也是古漢語一個特點,一詞多義,其實一詞多義廣泛出現於各種語言中。

    這也是我們對很多專業術語進行定義的原因,不僅僅是漢語,很多語言中的專業術語都不可能從字面意思表達出其完整的意思,所以我們才要去定義,而不同的領域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有些定義還沒有得到公認,比如語言障礙在醫學、語言學、教育學等都有不同的定義。言語障礙則主要是醫學方面的定義,因為它更強調某種表現或症狀。有些時候我們對某些片語的定義是可以超過它本身字面意思的,這主要是因為某種事物在必要一個名詞去指代,但這種事物比較複雜,沒辦法用任何一個詞語的定面意思進行指代,那麼就可以強行規定或創造一個詞彙進行指代,簡稱或縮寫就是其中的形式之一,有時這種情形也會把一個詞彙的範圍縮小,從泛指變成特指,如“網路終端”在通訊和計算機領域專指網際網路或區域網使用者所使用的裝置了,如智慧手機、電腦、pad等。

    我們始於語音障礙的研究,發展於言語溝通障礙的矯正,進一步在語言認識障礙方面取得突破,未來將會一直在整個語言障礙領域進行探索,最終的目的是讓各種語言障礙者擁有正常的言語溝通交流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否用一句話回憶一下,90年代你坐火車的感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