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龍老貓

    在我老家農村,80歲以上,走得安祥,無病痛的稱之為喜喪

    何為走得安祥?無病痛呢?

    就是這位老人,最多也是臨走的前三幾天不吃飯,吐黑水,在此之前是毫無病痛的,這樣的話可以基本確定這位老人可能幾天就要走了,在我們那裡都稱之為福氣

    有這樣的說法:

    一、沒有難子女,也就是說沒有給家庭造成經濟壓力和矛盾,這樣無論是給本人還是家庭都是莫大的好事,雖然老人仙逝了,相對來說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但是但凡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我們老家稱之為喜喪

    二、老人本身沒有受到病痛的折磨,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啊!而且老人本身也不用受這份罪,用我們老家的話說就是“好死”!無論從哪方面去比量,老人本身和這個家庭都很有福氣

    在我們老家都流行這樣的一個說法,都盼望老人可以“好死”因為這是一種福氣,當然啦可能地區不一樣,風俗習慣也不一樣,

    但我個人認為,如果老人本身走的安祥,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個人都算是一種福氣,畢竟這種事是盼望不來的!

  • 2 # 細說農村事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白事在農村是件大事,去世的人家都會舉全家之力來辦好這場喪事,以達到送家人最後一程的目的。

    在農村白事是需要孝子孝女的,也是需要哭喪的,這是幾千年所傳承下來的習俗。然而時至今日,農村並非所有白事都是悲傷的,有些喪事被稱之為“喜喪”,喜喪並非是真正的喜事,只是相對於普通的白事來說,喜喪更像是把老人送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農村哪些可以被稱之“喜喪”。

    這是因為農村生活本就不怎麼滴,活著算是在造孽,活了八十多歲就等於受了八十多年的苦難生活。如今老人離世,就等於結束了這苦難的生活,自然也就算是件歡樂事。前些年我參加了一場喜喪,喪禮上也有道士唱著我聽不懂的訃文,訴說著老人生前的一些經歷。然而喜喪所說的訃文與平常喪事有所不同,道士是又唱又跳,似乎在與逝去之人共同舞蹈一般。

    在農村,人們對那些年紀大的老農民,天然有一股尊敬之情,老農民去世之後大家也會懷揣著尊敬之感,來參加其葬禮。此時的親朋好友,只會訴說其年輕時所作的好事,不會訴說他所作的壞事,以此來表達對老農民的尊重。

    再者便是無痛苦而亡。農村老人忙忙碌碌一生,他們年老時走的都不是很安詳,有臥床而亡的,有飽受疾病而亡的。在這其中,那些走時安詳的老農民,其本身是幸福的。特別是那些前一天還在地裡幹活,第二天就安詳去世的老農民——這或許是老農民們所向往的死亡方式。

    喜喪實際上農民對人生圓滿的一種描述,它代表的是咱們農民一生毫無遺憾,給自己人生劃了一個圓。或許有人會覺得,老農民在勞動中死去是件很痛苦的事,事實農民們絕大多數都患有些疾病,這是因為年輕時拿著命掙錢,年老時身體條件都不太好。這個時間段的老農民,基本上都是在痛苦中過度,由此能夠安詳地死去,其實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自然也就算是喜喪。

  • 3 # 靈子

    原來我也一直不明白什麼叫“喜喪”,既然是喪事,那就是有親人去世,有親人去世怎麼能用“喜”字來形容?在我的意識裡。無論多大的年齡,也無論去世時是不是痛苦,我總覺得家中有親人去世,都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怎麼能叫“喜喪”?在我心裡,喪事跟“喜”字是風馬牛不相及。

    一般年齡少的人去世以後,沒有排三殯的習俗,只有年齡大的老人去世,靈柩才會在家裡停放三天。所謂的“喜喪”,第一種情況是指老人活的年齡很大很老了,子女們都已經成家立業,沒有什麼需要牽掛的事情了,生前也沒有什麼病痛,屬於自然死亡。這樣的喪事算是“喜喪”。

    不管是什麼情況,人去世後能夠稱作喜喪,是有一個年齡限制的,起碼要在八九十歲以上。如果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去世,子女們覺得父母年齡還不夠老,還應該再享幾年福,可因為種種原因父母過早的去世,就只能讓子女難過。只要年齡不到,就屬於過早的離世,這種情況下都不能算作是“喜喪”。

  • 4 # 阿坤鄉野說

    問: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顧名思義,所謂“喜喪”一詞指的是,值得人歡喜的喪事,有朋友就問了?既然是喪事那有歡喜一說,什麼樣的才能被稱為“喜喪”呢?其實十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習俗,對“喜喪”的定義也會略顯不同。阿坤生活在老家河南豫東地區,所以阿坤就以我們豫東的風俗習慣,解釋一下何為“喜喪”!

    “喜喪”指的是,值得人歡喜的喪事!在我們這裡,能被稱的上的喪事有三種,第一種是為國為民而犧牲的,第二種是老人高壽壽終正寢的,第三種是老人久病於床安然離世的,這三種在我們這裡,都能被稱之為喜喪。

    例如阿坤就見過這樣一個例子,老人八十有餘久病於床,老人生前德行高尚,在我們那裡口碑特別好,她的兒女均健在又孝順,從有病到老人去世,一共伺候了一年有餘,這一年中三位子女都在伺候,鄉親們的看在眼裡,老人去世後被稱為“喜喪”,周圍十里八村都來送行!這種就屬於喜喪中的第三種,久病於床子女孝順的,會被稱之為喜喪,大家都會來給老人送行。

  • 5 # 餘一鬥

    不管怎麼說,親人去世都是令人非常傷心和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資料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活到五六十歲,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是非常高壽的年紀了。這又是為什麼?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古代能夠活到70歲,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非常的貧困。哪怕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戰亂的情況下,其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非常流行佛教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心眼中是結束此生的痛苦,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所以,在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一個老人在人世間走一遭,辛辛苦苦的過了幾十年,可能沒有享受到什麼快樂的日子,而在去世之後,他們就會到另一個世界裡面去過幸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講,那麼他們的趨勢其實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所以稱之為白喜事。

    當然,其實在農村裡面,有時候一個老人去世,很多人也會這樣死了比不死好。這是為什麼呢?居然在我們當地有一個老奶奶,她已經快80歲了,但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已經去世,兒媳婦年紀也大了,但兒媳婦跟她的關係不好,根本就不會照顧,導致他們的孫子輩重孫輩對於老人的生活基本上處於完全不聞不問的狀態。

    前年的時候,老人終於因為生病,再加上嚴重的營養不良,最終去世了。村裡面都說老人走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在世上多活一天,可能就會忍受一天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面的,更是精神上面的。兒子已經先離他而去,而自己的孫子重孫子,都對自己視而不見,整個家裡的人就像當他不存在一樣。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可言?

  • 6 # 農嫂話農事

    農嫂91歲的母親走了整整三年了,雖然說母親走的時候是在我的懷裡很安詳的走的,可至今也無法讓我從思母的念緒中走出來,至今母親走時家中操辦喪禮的情景還清晰的浮現在腦海裡。

    第二天,本家的老嫂子們都來了,也都告訴我說,等出殯的時候不許我們姊妹們大哭,老嫂子們說,俺媽這是真正的“老喜喪”,這是福氣,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的“喜喪”。我問什麼是真正的“喜喪”?老嫂子們告訴我:俗有流傳的所謂喜喪是福、壽、兼備這樣的,也就是說像你媽這樣的,福壽雙全又無疾而終的,就算是喜喪。

    老嫂子們接著說,你看你媽,九十多歲了,又是咱村輩份最大的,在她走之前她生養的八個孩子一個沒有於她先走,都挺挺妥妥的健在,而且家中子孫滿堂,你看看你家這一大家子人,這是你媽的福氣;你媽的壽頭也好,有幾個人能活到九十多,還有你媽九十多了還沒有拖累兒女,無疼無癢的臨了臨了還走了個好走,一下子就沒了,走的那麼安詳,屬於無疾而終,一點沒受病痛的折磨,這不是喜是啥?這才是真正的“喜喪”了,所以不能嚎哭。

    當然,對於喜喪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總的來說,大都是相差無幾。其實,所謂的“喜喪”,其本意都是人們出於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是為了讓逝者的親人節哀,畢竟逝者已矣,雖然我們最後終歸也要走上那條路,但眼下生者仍要繼續,雖有對逝去的親人在有不捨,悲痛終究挽回不了生命的輪迴,我們生者只能把悲痛和思念放在心底,過好我們眼下的生活,大家說是不是!

  • 7 # 鄉村黑嫂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在農村,對於長輩去世這種事一直很重視。家裡有人去世,總是讓人悲傷的。但同時,自古以來就有“喜喪”一說,啥叫喜喪呢?就是家裡有人去世了,但家裡人去當成喜事來辦理這個喪事。

    這會讓不少人不解,這也太不孝順了吧?為什麼自己家長輩去世了,自己還當喜事來辦?有這麼混的人嗎?

    其實這並不是不孝順,而是一種感恩方式,換句話說,就是去世老人符合了喜喪的標準,所以才按喜喪來辦。

    那麼,這個喜喪的標準是啥呢?硬性標準有兩個,咱們只說這兩個,其它小標準就不過多深入說了。

    一、活得夠久

    有人覺和人這一輩子,不管活到多少歲都不想死。其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怕死的人,都是年輕人以及感覺自己將要死的人。

    真正到了一定的歲數,其實對於生死已經看開,他們不怕死。那這個具體的一定歲數是多少呢?這個要看個人要求。比如說人在三十以前是基本不考慮去世這種事的,過了四十,就感覺自己該保養身體了,一過五十,感覺自己精力大不如從前,心裡就會憂慮。

    過了六十後,開始懼怕死亡,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過了七十同樣,整天會感覺到寂寞孤獨,生怕自己死後身邊沒人知道。

    一過八十,人就已經看開了,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心理轉換,開始時憂慮,中間懼怕,最後放開。這同時也是一個對死亡的認知過程,因為他們知道死亡無法避免,誰也要經歷死亡,所以也看開了。

    一般來說,八十以上的老人去世,就已經可以稱得上喜喪了,如今社會發展很快,人的平均壽命提高了不少,但八十歲的老人仍然是少數。

    此為喜喪條件之一。

    二、去世得夠快

    啥叫去世得夠快?

    就是平時看著沒有什麼大的毛病,某天突然就去世了,有的是在睡夢中,有的是坐在椅子上,有的是正看著電視,這樣就去世了。

    這似乎很無常也很悲傷,但對於一個老人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人老了最怕什麼?一怕孤獨,二怕生病。

    久病床前無孝子,因為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他還有自己的家庭,一個老人如果生病後,無休止的躺在床上,不死也不好,這樣會讓他人內疚。

    自己受罪,因為每天需要躺著。孩子也受罪,因為他們要伺候自己。這是最讓人痛苦的一件事。

    所以,死得快也是喜喪條件之一。

    雖然去世了,但去世前根本沒受罪,甚至自己連知道也不知道,就在睡夢中去世了,這對於一個老人來說,難道不是好事嗎?睡夢中去世,要比躺在床上病著,每天等死要幸福多了。

    要知道,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

    所以,家裡老人沒有在去世前受疾病的痛苦,而且歲數還夠大,屬於自然死亡,這就符合了喜喪的兩個主要標準,家裡人按喜喪來辦,也是不會有人說閒話的。

    最後:當然了,我們在這裡說這個並不是在說家裡有人去世是喜事一件,不管怎麼說,有人去世也不是喜事。這件事是相對來說的,是橫向對比的。有人覺得老人躺在床上,自己天天伺候就是孝順,但黑嫂也親眼看到過一些老人痛苦得在床上哭喊著想要早死。假如疾病纏身,而死亡又無法避免,對於他們來說,孩子的伺候是讓自己受苦。他們更願意得到解脫。而對於孩子來說,老人去世前沒有經歷病痛的折磨,這就是好事!

    喜喪是個傳統習俗,不是不孝順!

  • 8 # 體育死忠粉

    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的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隨著時間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過去的時候壽命比較短,人到七十古來稀,六十歲一個甲子,超過七十多歲的就算大歲數了,現如今可不再一樣,人的壽命已經普遍的延長,所以按照歲數方式的喜喪,確實太過於籠統。

    在我們老家這裡,對於喜喪,一般情況下滿足三個條件:

    1、老人的子女都健在,

    2、要四世同堂(以上),

    3、要90歲以上。

    符合這樣條件的,方為喜喪。別看這些條件,一般情況下是很難達到的。我們村的老李太太,年紀倒是全村第一,活了一百零五,兒子都被老太太給熬走了,所以說年齡大能夠做到,到子女們是不是能夠熬那麼久,這就不好說了,所以說子女必須都要健在,這是第一個要點所在,能夠到達這個的之後,再看看下面的條件是否符合。

    90以上,難度已經開始增強,90歲已經算是高壽之人,經歷了風風雨雨,擁有高壽扥年紀,按照民間的話講,這是有福之人。第三個條件是四世同堂,前提是要有兒子、孫子,這樣才能做到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在農村現如今比較多見,已經不屬於特別難,第四個就比較的難了,跟五福之中的第五福一樣,叫做:善始善終,安安靜靜的無疾而終,不需要別人伺候、照料,沒有給子女們添任何的麻煩,平平靜靜的就像睡著了一樣,再也沒有醒來,這樣的條件其實是很難達到的。所以說對於喜喪的要求是蠻高的。

    現如今對於喜喪的要求也有了變化,一般情況下,只要老人歲數大,子女們都建在,都會按照喜喪辦理,鄰村的王老太太去世的時候年紀是差不多一百一,兒子都快九十了,作為重孝的兒子按道理是應該在最前面一路哀嚎哭著走的,可這孝子也是將近百歲之人,走路都走不好,哪有力氣去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哭,被人用電三輪拉著在最前面,村裡人都是樂呵呵的笑話他這個孝子,其實這樣也是真正的喜喪方式了。

  • 9 # 悠然見東山

    喜喪具備第一條件:年齡足夠大。

    這世界上大概只有老人去世,才能讓大家沒有那麼悲傷哀苦,年齡足夠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在農村必須是具備這樣一個高齡條件,才算得上喜喪,年齡越大越算喜喪。

    1,農村老人八十多歲時,子女們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過去農村六十多歲的老農民慢慢缺少勞動能力,甚至溫飽都需要子女養老才能解決,有父母就是累贅,難以暇顧。

    2,八十多歲的農村老人,不是耳聾就是眼花,身體各種毛病都開始往外表現,活著不遭罪的沒有幾個,因此親人們看著活的遭罪的老人心疼,覺得不如早早去世好。

    喜喪必須具備的第二條件:子女需齊全。

    農村老人最完美的去世是:子女都活著,子孫後代安好無損,老人去世時是沒有牽掛,沒有遺憾的閉上眼睛,這樣的去世老人才敢算是喜喪。

    2,還有的老人沒有可傳宗接代的後人,那時候農民特別看重無後為大這件事情。老人去世時如果身邊沒有孫子,也就是說家庭中沒有傳宗接代的孫子,他們就是帶著遺憾走得,也算不得喜喪。

    喜喪必須具備第三條件:老人屬於油盡燈枯。

    正常的老死老人喪事,才有資格被稱為喜喪,老人到了八九十歲以後,身體各器官逐漸喪失功能,一點一點老死,這樣去世老人是喜喪必須條件。

    1,那種遭受疾病折磨,躺在炕上遭罪很多年的老人,臨死前被疾病折磨的死去活來,算不得喜喪。

    2,在各種災害中死去的老人更算不上喜喪,比如車禍,或者別的特殊原因,不屬於正常死亡的不算喜喪。

  • 10 # 村夫夜話

    現在農村的喜喪標準己經比過去降低,只要年齡達到一定的歲數,比如七十歲,八十歲以上,就可以當作喜喪大辦喪事。而現在人平壽命比過去要長很多。所以很多老人都達到了喜喪的年齡標準。這也是這幾年農村喪事大辦愈演愈烈的一個原因。

    過去喜喪的標準是比較嚴格的。一是逝者享年必須在七十歲以上,古代人到六十稱為花甲,人到七十稱為古稀。就算作高壽了。六十歲以內的人逝世為內寢。六十歲以才被稱為壽終正寢。七十歲以上才俱備喜喪的條件之一。

    二是兒女雙全,子孫繁衍。且沒有後輩先於逝者而逝。如果後代有人高官厚祿。那更是被稱有福之人。

    三,正常死亡,因病逝世或無疾而終。過去,因疾病死亡才算正常死亡。因天災人禍,自殺、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都稱“非命而亡”,六十以下的非命死亡者更是連祖墳都不能進。而在我們本地,既是正常的死亡,也必須是死在自己家裡才算,否則稱為盤露屍,一般屍體是不能抬進宅子裡的,只能在外面搭個棚子停放屍體。而在自家屋裡無疾而終者,才被認為人生的功德圓滿。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否則,雖然也可以喪事大辦,但稱不上為喜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很多的gay到了中年之後都會走上結婚生子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