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達人

    關羽是神人嗎?

    現在看來可能是,因為很多人在家裡都是供奉關羽的,還把關羽當作是財神爺。是如今忠義的典範代表。

    可見,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無人能替代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很多人在歷史的演變當中,都是被神話了的。

    其中就包括諸葛亮和關羽這些人。

    東漢末年或者三國時期,關羽本來也是一個人,很平凡的一個人,只不過這個人的本領很好,是很多人敬重的一條漢子,是那個時代十分傑出的英雄人物。

    他跟著劉備走南闖北,殺伐攻打......,幫助劉備有了立足之地。

    當年他們的敵人也不少,其中呂蒙就是關羽的一個對手。

    因為關羽的主人是劉備,呂蒙的主人是孫權。

    但是,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所謂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的。

    那麼,作為孫權的部下的呂蒙,為何要向劉備的部下關羽下手呢?

    因為孫權對劉備不滿了。

    在劉備拿下荊州來的時候,他也有了一席之地,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的實力,是相差無幾的。

    他們還可以合作,還是合作伙伴。

    更加重要的是,劉備拿下荊州來的時候,想要和劉備一起去攻打蜀國,然後把蜀國攻打下來平分。

    但是,劉備否定了他這個建議,劉備說自己常年征戰,士兵都已經疲乏了,他要實行休生養息的政策。

    孫權只能不再提此事,可是,誰都沒有想到,劉備拒絕孫權之後,立刻就向蜀國發兵了,而且劉備拿下了蜀國。

    當時,劉備攻打蜀國的時候,關羽正好鎮守荊州,這個時候孫權就對劉備不滿了,劉備就是一個騙子。

    關羽以及他鎮守的荊州就麻煩了。

    所以,當劉備發動漢中之戰的時候,孫權就有了聯合曹操,幹掉劉備的想法了,要知道劉備走的這條路,正是當年劉邦走的路呀。

    劉邦當年就是佔據漢中之地,然後奪取關中,逐鹿中原的。很顯然劉備發動漢中之戰的意思就是要佔領漢中,圖霸天下,走劉邦的老路呀。

    這個時候為劉備鎮守荊州的關羽,知道劉備攻打關中後,他也向荊州北部的曹操開戰了,這個戰役也就是歷史上的襄樊之戰。

    正是在這個時候,孫權聯絡上了曹操,然後一起前後夾擊了關羽。當時被孫權派出去的大將,正是呂蒙。

    呂蒙在關羽的後方,偷襲了關羽鎮守的荊州!

    所以說呂蒙之所以要殺關羽,是劉備和孫權之間交鋒導致的。對於孫權和呂蒙來說,只有削弱了對手的實力,才能增加自己的實力。

    關羽死了之後,劉備損失一個大將,還丟了一個荊州。他們的損失,正是孫權的所得,所以說正是因為利益之爭,關羽死在了呂蒙的手裡。

    呂蒙殺關羽,只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東吳,這就是所謂的各為其主吧,所以,沒有什麼好詬病的。

  • 2 # 野史日記

    吳下阿蒙,一個三國時期的小角色,在那段紛亂的歷史當中,無足輕重的感覺讓呂蒙很沮喪,他希望自己能夠變強,得到當時的名士重視,所以他發奮努力,從吳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呂蒙逆襲了。

    呂蒙當年在孫權手下擔任軍中的重要職務,也常常以此沾沾自喜,不求進取。呂蒙這樣的行為讓孫權覺得擔憂,因為他希望自己手下的將士們,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不是停滯不前,這樣不利於東吳未來發展前景。

    孫權把自己的想法和呂蒙說了,呂蒙一開始不以為然,我一個武將,讀哪門子書呢?我現在不知道有多快活,於是以軍中軍務繁忙為藉口,不願意讀書。

    孫權聽了這話,知道是呂蒙在推脫,就以自己為例子,說:“我一天事情不比你多嗎?我每天都要讀書,只要你願意,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呂蒙可能是茅塞頓開,也可能是因為主公發話不好不照辦,總之,從那以後,呂蒙每天都認真讀書,從不間斷。

    有一次魯肅和呂蒙交流,在言談之中發現呂蒙和以前大不一樣,就吃驚他的變化,呂蒙對魯肅說起最近自己所做的一切,讓魯肅十分欽佩。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魯肅也明白了,這個呂蒙此刻早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此時的呂蒙無論是才華、學識,甚至是志向都不是往日可比,此人不能小瞧。

    呂蒙襲取荊州,這是大功一件,可以說是完成了東吳多年來的夙願。如果呂蒙就此罷手,他的職業生涯恐怕會前途無量。

    但是呂蒙卻在這種大功面前忘乎所以,當年吳下阿蒙的短視病犯了,奪取荊州之後,把目光看向了“威震華夏”的關羽。呂蒙怎麼想?他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自己取得了這不世的功績,不如來一個錦上添花,再追滅這魏蜀吳都捧著的關羽,豈不是功蓋寰宇,無人能及嗎?

    呂蒙想的沒錯,在當時那個時期,關羽是三國時期最靚的仔,就在他最囂張的時候宰了他,呂蒙的功勞確實無人能及,對於他呂蒙來說,是一件好事兒無疑。

    但是,關羽一旦死於他手,劉備的憤怒向誰傾瀉?自然是東吳,這也是孫權為什麼再三告誡呂蒙,不能殺關羽的原因。因為三國鼎立的關鍵就在於,孫劉聯盟的穩固,荊州歸劉備也好,歸孫權也罷,只要孫劉聯盟還在,就不怕曹操一家獨大。

    一旦孫劉聯盟破裂,三國鼎立之姿也就不存在,這個事情的關鍵,就在於關羽的命取與不取,或者是誰來取。呂蒙能不懂這其中的利害嗎?自然心知肚明,只不過他為了成就自己的滔天功勞,選擇一意孤行,或許他自己認為,博得後世之名再說,管不了那許多。

    違背君命、功高震主、為私利而將國家利益放在火爐之上,這些罪過,都足以讓孫權對他痛下殺手。只不過孫權沒動手,呂蒙就自己死了,就是這麼巧合,至於死因,真相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病死?誰信!前幾天還慶功宴推杯換盞,這樣的人能這麼快病死嗎?能,概率不大。

    呂蒙殺關羽,就是為了滿足私慾,以關羽頭顱,換自己後世之名,只不過他的如意算盤打的好,卻終究還是成了背景牆。

  • 3 # 見青山嫵媚丶

    白衣渡江,三國三大奇襲戰役之一,江東兵不血刃佔領了荊州,按照道理來講,這場戰役雙方也不是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可為何呂蒙擒獲關羽後,非要一刀殺了劉備的二弟關羽呢?在學生看來,眾多原因之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江東要擺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而殺關羽就是擺明態度的最後一步,具體如何,且聽學生細細道來。

    殺關羽擺誓奪荊州之勢

    無論是在《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亦或者是在一些正史、野史之中,劉備和孫權兩方若有糾紛或者牽扯,必定少不了一個地方——荊州。荊州在劉備和曹操眼中只是一個戰略要地,可是在孫權這方荊州就是江東性命安危和發家致富的保障。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江東就算不為發家致富,也要為西方戰略保障做準備,可荊州易奪不易守,特別是守劉備集團的“仁義道德”。若江東不殺關羽,則代表江東對劉備這個盟友多少有些顧慮和貪念,以劉備集團以往的姿態,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荊州,肯定會先索要關羽再索要荊州,江東若是把關羽放回那荊州危矣。若真想穩佔荊州,江東只能殺死關羽,向劉備表明自己誓奪荊州的態度,人已死荊州已奪,若想要回荊州只有一戰。

    殺關羽擺求和之心

    說到這求和之心,肯定會有人說學生是個智障,殺死關羽又怎麼會是一種求和的態度?但殺死關羽確實是一種求和的態度,不過並非是向劉備集團求和,而是向曹操求和。“許割江南以封權”是曹操想到最快解決與劉備集團戰事的辦法,不過曹操和孫權兩方之間的戰爭一直比較激烈。

    公元217年孫曹之間發生濡須會戰,其戰爭餘波一直延續到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才暫時結束。在這場戰爭中雙方互有損傷,但曹操一方憑藉漢室僅存的餘威註定比江東恢復的快一些,而且此時的曹劉戰爭明顯是劉備佔據上風,三方實力一看便知,孫權成為了鼎力勢力中最弱勢的一方。劉備在與曹操的戰事取得勝利後,是否會順勢西進?這是一個不用思考的問題,若這場戰事劉備取得全面勝利,下一步肯定不是進軍中原,而是先吞掉江東孫權。

    如果說曹操求和是為了不讓自己輸的太慘,那此時的孫權就要考慮如何在這場戰事後不被劉備率先吞掉,而向曹操求和就成為了孫權唯一的保命手段。這場求和,曹操率先送出了求和禮物(以漢室名義封孫權於江東),面對厚禮孫權自然會還回,試問還有比敵方二號人物更重的禮物嗎?所以在此時,江東殺關羽,送頭顱,和曹操結聯盟之好。

    殺關羽擺君主之姿

    這最後一個就是殺死關羽擺明孫權的君主之勢。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關羽侮辱孫權聯姻一事,但學生所指是關羽破壞條約無視江東威嚴。在關羽水淹七軍後,犯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借糧,這個糧借的不是別人,正是江東孫權。

    “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

    這一點小糧草不要也罷,但關羽卻是越過了湘江借糧,湘江對於兩家又代表什麼呢?劉備和孫權修和,江夏郡換零陵郡,孫權佔據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劉備佔據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也就是所謂的湘水劃界。雖說是議和,但這議和的前身卻是雙方即將開啟的戰爭,此時的湘江畔則是雙方最敏感地區,關羽帶兵越江借糧率先打破合約,孫權方若不作出迴應,先不說在軍事外交上是否處於弱勢,單在這天下勢力中就會被低看一眼,所以白衣渡江斬殺關羽,也是在向天下表明江東勢力不容侵犯的態度。

    正所謂戰場之上無對錯之分,只有立場不同,呂蒙殺關羽也是為了江東的利益,若是因為關羽仁義或者有英雄氣概就選擇放虎歸山,那無疑是自討苦吃罷了,而且關羽這個“神人”是後人封的,呂蒙又怎麼會知道呢,都是肉體凡胎,也都是手起刀落。

  • 4 # 講故事的麻瓜

    其實準確來說,並不是呂蒙要殺關羽,而是孫權要殺。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跟劉備的感情都是情同手足。

    殺關羽一定會引起劉備發難。這也是為什麼孫權的智囊團一直勸孫權不要殺關羽的原因。

    那麼分析一下,為什麼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1、孫權奪荊州,劉備一定會報復。

    這個要從荊州在三國的地位中說起。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對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往東可連吳會(吳郡、會稽郡,代指東吳),西通巴、蜀”。

    魯肅對孫權說:“荊州與東吳在地理上相接,長江從荊州東下入吳,兼帶江漢。荊州憑山臨水,是東吳的東線門戶,必須由東吳控制,我們才能安全。

    荊州對孫權有多重要?

    魯肅之前說荊州劉表與東吳共有長江之險,已是東吳大患。更何況現在荊州是在劉備手中。只要荊州一日在外,吳國一日不得安寧,所以荊州是孫權的必爭之地。

    如果孫權戰局荊州,那就可以獨佔長江天險。佔有荊州的孫權,向西可進攻劉備,向北北可出襄陽攻曹操。即使孫權採取保守戰略,荊州還可以成為西拒蜀,北拒魏的戰略要地。

    荊州對劉備有多重要?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已經提起到荊州的重要性,在得到益州之後,基本上都是按照蜀國的進度在走了。而且蜀國前期羸弱,荊州又是一個富饒之地,擁有荊州才能更好保障蜀國的發展。荊州東進可進攻孫權,北可進攻曹操。這是劉備一統天下的必爭之地。

    所以,在這個時候。孫權把荊州奪走。劉備勢必要奪回,大戰在所難免,這時候把關羽放回去,孫權豈不是自討苦吃,讓劉備多一員大將?所以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2、未雨綢繆

    三國時期,大家都心知肚明,早晚會有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而孫權在這個時候殺掉關羽,故意刺激劉備進攻自己。正是想加快程序。

    孫權可以料想到,蜀地也是一個富饒之地,假以時日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統治之下。蜀國的國力必定日益增強。最終失敗的只能是自己,倒不如蹭著這時候,故意惹怒劉備,在他相對弱小的時候發動戰爭。

    3、因為私情(三國演義情節)

    孫權為了加深蜀吳聯盟,向關羽提出聯姻。關羽回絕之後說了:虎女安能嫁犬子?

    關羽這一狂妄之舉,更加堅定了孫權奪回荊州的決心。正因為這樣,孫權覺得受到了關羽的侮辱,有損自己的顏面。所以孫權在抓到關羽之後才會直接把他殺了。

  • 5 # 蝶谷幽蘭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是魯肅對於呂蒙的看法,講的是呂蒙知道自己知識不夠而努力進取的事例。但是呢,阿蒙就是阿蒙,你給他一百次機會,他也成不了魯肅。呂蒙可以說是個軍事家,卻絕不是個戰略家。他以為他為孫權奪回了荊州,殺了關羽,就好像勝利了一樣。其實他才是最笨的,他不僅僅沒有為孫權贏得爭霸天下的資本,卻還將孫權置於火上去烤。他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都只是鼠目寸光,毫無大將之眼光。與魯肅相比,他差的遠了,為什麼魯肅一直不肯為荊州而與關羽兵戎相見?魯肅不是怕打不過,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全而委曲求全。

    呂蒙殺關羽純屬小人行徑。關羽的被殺使孫權招來了劉備毀滅式的報復。若不是後來的火燒邊營,孫吳有可能就此消失。

    其實我一直認為,孫吳當時最好的處置不是偷襲荊州,而是自壽春直取曹魏,要是再加上劉備出漢中,三軍齊出就算不能滅掉曹魏,也能吃其一口大的。而且,此戰加深了蜀吳聯盟,使曹魏不敢打擊報復。

  • 6 # 會宇

    這是後漢收關之作。漢取天下以斬白蛇為道義,到呂蒙白衣過江殺關羽,關羽為赤面。正好應了赤帝白帝相殺,漢初是赤殺白。漢未白殺赤一還一抱相得一章。是知羅先生苦心

  • 7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呂蒙也很清楚,關羽是何等人物。呂蒙作為孫權的心腹,明白荊州至關重要,關羽也是吳國心腹大患。自然,關羽一死,吳蜀平衡傾向於吳國。可是,外部矛盾一解決,吳國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就出現了。

    呂蒙抓住關羽,對吳國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對他自己,卻招來了不詳之兆。呂蒙心裡也急,趕緊報告孫權,請求指示。可是,夜長夢多,呂蒙不是不知道。他急於殺關羽,是關羽的氣場太過強大,留在手裡,左右不是。弄不好,出現變故。

    呂蒙在殺關羽的前一天,覺也沒睡好,隱隱覺得,關羽一死,自己的命也保不住。關羽氣場太正,本身的存在就是決定蜀國盛衰的關鍵。如果劉備不是漢朝宗室後人,還真沒有人能夠讓關羽為之服務一生。

    所以,不能想那麼多,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關羽,以絕後患。

  • 8 # 泉州小賴

    關羽是死後逐漸被神化的,三國時期並沒有那麼大的威名,更稱不上神人,最多算一名驍勇善戰的武將。三國時期出名的武將本身很多,殺一個敵方武將不用考慮那麼多,何況關羽為人太傲。當年詆譭孫權,殺關羽的人其實是孫權。

  • 9 # 棲鴻看紅樓

    這是基本常識。

    當然,殺害關羽的時間節點,是不是恰到好處,有沒有更合適的時機,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國家局勢瞬息萬變,一次機會放過了,未必再有第二次機會。

  • 10 # 叢中笑6603

    呂蒙殺關羽,乃不得以而為之。這裡面有幾層意思:

    一,關羽久佔荊州,蔑視東吳孫權,積怨頗深,故除之。

    二,呂蒙和關羽各為其主,關羽被呂蒙所擒,儘管呂蒙很佩服關羽,二人私交不錯,不殺關羽,可能孫權那裡過不去。

    三,關羽名氣很響,蓋過很多人,呂蒙殺關羽,自已的名氣就可能漲起來。

    四,孫權想用關羽人頭引誘曹操出兵攻蜀,從而減少對自已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饅頭時或餾饅頭時有時會有個別的饅頭變得硬疙瘩象“死麵饅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