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菩提路上13

    這句話強調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進步的基礎。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人的思想是有相對獨立性的。有人可以做到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同樣貧窮的情況下,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對於小人來說,窮富都難以讓他精神境界提高。他們是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

    精神和物質是兩種食糧,都必需豐富。管子看到了,物質是精神的基礎。但是物質的進步不能替代精神建設。

  • 2 # 老鐵讀詩

    乍一聽好像是這麼回事,但實際上,我認為人絕對是個極其複雜的動物,並非倉廩了就知禮節,衣食無憂了就知榮辱,就好比在當今相對極其富足的美國等西方國家,犯罪率並不低,相反,在很大一些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國家人民,那裡缺衣少食,但那裡的人民很和平,很平和(有朋友去非洲幾個過來回來分享的),就是在當下的中國,基本不再吃不飽,穿不暖了,但一些犯罪、違法、道德淪喪的情形還時有發生,一些大媽、大爺為了貪念,做了多少給華人抹黑的事,還有人毆打、謾罵公交司機,妨礙車輛正常行駛的事屢禁不鮮,關鍵點不在是否吃飽穿暖,而在於法律的健全、全面、嚴肅。既然道德約束不了,那就法律來約束,來制裁。所有的行為都靠法律約束起來。違法必懲。古話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分明,其計必成,那嚴懲之下必有守法的人。堅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社會才會好。自覺性是靠自我的約束來完成,既然自己無法約束自己,那就讓法律困住你的一切貪念,別伸手,伸手必被捉。

  • 3 # 魚悅龍門

    填飽了肚子,才有力氣講究別的

    首先,毫不猶豫地認可這句話。

    這句話原本是這樣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說這話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後來,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稍加改動,變成了現在通行的版本:“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那麼,這兩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很簡單: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充足就知道榮辱。

    對於今天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倉廩實、衣食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我們說,人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那是因為前提是,我們已經不再為衣食發愁。

    可是,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們都在為能填飽肚子而辛苦勞作。人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掙扎在死亡線上,哪裡有心思去想禮節,又哪有功夫去顧及榮辱?所以,我們說,人,總是要先活下來,而後才能講究其它。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吧。

    你跟非洲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說,不能只穿一條短褲,要穿上衣,還要穿上舒服的鞋子,要穿戴整齊。估計孩子們會一臉迷茫:我們也想穿,可是得有啊!

    你看,為什麼我們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因為前者是生存下來的物質方面的基礎,後者則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稍高一點的精神禮儀方面的要求。離開了前者,後者就沒有了依附,就沒有了實現的可能。

    所以,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人們會為了維護首都的整體形象而放棄不太光榮的光膀子傳統,因為那些所謂的“膀爺”,不是缺少可穿的衣服,而是為了貪圖涼快。

    據說,治理“膀爺”,要在全國開始實施了,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一個道理:光膀子不好看,影響市容,沒有衣食之憂的“膀爺”們,要知榮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諸葛亮擔任軍師,梁山能獲得最後的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