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打醬油醬打

    自己不喜歡的小說最難讀。

    看自己感興趣的小說,不管多少深奧,都會看的津津有味。哪怕裡面很多名詞難以理解,人物事蹟不熟悉,也會興致勃勃的去查詢各方面的資料。還能體會到一種收穫與克服困難的滿足感。

    強逼自己去看不感興趣的小說,就會很煎熬。經常看著看著就走神。有時候看完一章後回想下會發現什麼都不記得,跟沒讀過一樣。或者讀的時候一目十行,像做任務一樣只是想把他從頭到尾翻一遍。

    小說難不難讀更取決於自己是否真心想讀。

  • 2 # 莊生荒谷

    不怕小說難讀,就怕思想淺薄。古文難讀,但我偏愛《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老子》、《論語》……外國書我接觸的不多,特別喜歡的就是《魯濱遜漂流記》、《一千零一夜》、《基督山伯爵》、《福爾摩斯探案集》等。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讀起來有些困難,但那些詞句一鑽入我的眼簾,總是有種溫馨的感覺。泰戈爾的小詩《飛鳥集》玲瓏剔透,詞語警人,讀起來餘香滿口。

  • 3 # 待曉兒

    我認為中國所謂正統文學裡的小說最難讀,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的小說。

    原因我想大概有三個:

    01

    時代變換過快,沒有歸屬感

    那個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階段,小說要麼去描繪之前文革對人的精神創傷,要麼去書寫新時代的感受,這兩樣東西是有價值的,但是距離今天的我們彷彿太過遙遠。

    雖然時間上也才不到40年的時間,但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新生代公民,看著現在的生活條件,很難去想象我們那個時候怎麼會落後到那個樣子。

    這是一種心理的隔閡,與兩代人思想上的差異一樣,都是一種鴻溝。沒有親身經歷或者大量的文獻閱讀,很難融合進去。

    02

    新思潮衝擊,現代作家跟風失敗

    雖然與世界接軌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傳入中國,著實影響了一大批中國作家。但中國文學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自然生長的土壤,這種外來思想不能很好地融合到中國的社會中去。

    這導致了兩個極壞的後果:

    中國文壇四分五裂,一部分人迴歸到傳統,向通俗小說靠近,如麥家;還有一部分人堅持著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如殘雪。

    正統文學的地位急劇下降,讀者銳減,作家的社會地位開始下滑。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文學歷來和世界文學脫軌,差異化太大。不論是作家的技法還是讀者接受的心理,都有一個落差。讀者不認同,作家沒底蘊,就導致了正統文壇的風向從創作轉移到了維護自身岌岌可危的地位。

    03

    中國讀者接受的習慣根深蒂固,文化內涵的差異讓人很難欣賞新流派

    華人的思想觀念和外國,尤其是歐美一類的國家有很大差異。比如在悲劇這種藝術上,中國式的悲劇是讓人憤懣的故事配上皆大歡喜的結局,《竇娥冤》四折,竇娥死於第三折。按照西方的觀念,這時候可以劇終了。但中國一定要加上第四折,為竇娥平凡昭雪。

    因為,西方的悲劇是揭露世間的醜惡,中國的悲劇是撫慰人心的創傷。

    形成這種差異的是讀者的需求,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那一套,翻譯過來中國讀者都不買賬,何況技法還不成熟的中國作家模仿出來的。

    所以,我感覺這些小說讀起來讓人云裡霧裡,不知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歲的男人,月薪五千,可以開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