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丫歡兒
-
2 # 重日易學
西方人的三大終極思考:1.我是誰?2.我從哪裡來?3.我要到哪裡去?此三疑問所表達的是人對生命與人生的困惑,對生命與人生的困惑不存在東西方的差異,據傳清順治帝題壁詩也大致提出了相同的問題: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來時糊塗去時迷,來去昏迷總不知。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歡喜亦無悲。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閤眼朦朧又是誰。但願不來也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每日清閒誰多識,空在人間走一回。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不只是東方與西方,千年以上、千年以下,對生命與人生的困惑,自古迄今,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古有齊桓公悲嘆:“吾有千歲之食,而無百年之身!”其後世子孫齊景公遊牛山,面對大好河山亦痛哭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齊國相晏子嘲笑他說:“假使賢者不死,齊太公、齊桓公就可以永遠做國君,也就輪不上你做國君了。”當人類以渺小的個體,面對宇宙無垠的空間、萬古無盡的時間,悲亦可矣!
對生命與人生之思考,文人亦有文人之想法。《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對於生命,其來其去,皆不與我謀,可棄之不議。對於人生,佛者之覺悟,亦非我輩可及。“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對人生之感悟,《易》有一言需謹記,曰:“安,貞吉。”故吾更喜千年前那女子之言,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3 # 道衫
我們本就是四大五蘊因緣合和而成,沒有“我”這個概念,也就沒有我執,一切皆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哪就沒有來去一說,也就沒有喜也沒有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像看電影一樣,電影看完了,一切又回到本來的樣子,就連空的本身都是空的,更何況是人呢。
-
4 # 商業諮詢師佐一
這些繞來繞去的要飯話術儘量少佔用精力,中國文化不存在所謂的三大終極問題。人是從天地而來,終將回歸到天地中去,因此要珍惜這次存在的機會,度過充實燦爛的一生。
-
5 # 何榆浩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去向何方。這些問題涉及到人的三觀,對世界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對價值的認識,還有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世界有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每一個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無須強求。不同的世界認識導致人對萬事萬物的重要性有不同的理解,進而對人生的意義有自己的理解。
-
6 # 東北三更茶
巨集觀在宇宙,為何而存在,及從哪來,到哪去,微觀到自我,就像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或許世界本無“我”及眾人,只是一道風景中的色彩。
-
7 # 我做真實的自己
不好意思,雖然不是太明白你說的這個問題,但我通過學習道德經風經典傳統文化,逐漸明白人生的真諦就是無我利他的活著,以大自然為師,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眾人之所惡”,處下,柔軟,和諧,包括與自己身心和諧,與他人和諧,與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這就是人的終極目標。
-
8 # 鍾牧龍
消極的虛假灑脫。我認為“既然來了別管去,嚐盡歡苦喜樂悲” 來都來了,不要終極思考,只要每天去感受!不要留下什麼財產,只願一本相簿,幾箱日記!
-
9 # A雅藝樂章
生命問題一直是人類的終極思考,因為缺乏事實證明,所以更撲朔迷離,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但是坦然面對,寧靜致遠的心態絕對正確。
-
10 # 李志勇LZY
內華蓋地陰陽二夏渾天道三生萬;
外才哲正反相對佛家地教四皆空;
古早己地月三文今新日季星宣夜;
翻覆鬥無果這兩句待立空水平理。
回覆列表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不如不來也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哪有生來就心淨,自是後天事磨練。
煩到心間口難開,悲至極來心始寬。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認為,一個嬰兒剛生下來是隻有"本我"而沒有"自我"的,只有當他開始探尋"我是誰"這個概念的時候,他才開始真正的成為一個"人"。而當人有了“自我”意識以後,人生似乎就總要經歷這麼一個階段——我們會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三大終極哲學問題。
哲學家約翰·洛克的個人身份記憶理論認為:是經驗的記憶讓你成為你。而我的外在屬性我的名字、我的外貌、我的社會身份、我的成就甚至我的軀體,這些並不是我,而我的意識、我的思維、我的思想,看似虛無實則引導著真我。
宗教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此說來,“我”即是空,空即是“我”,我是我,又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