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潤育者
-
2 # 星主說教育
這位家長,從你的詳述來看,其實你的孩子很懂得接受分工合作。他不需要引導,需要引導的是作為家長的你哦!
小團隊4人,有人帶水果,有人帶盤子,有人帶刀叉,有人現場切水果做拼盤。他們分工明確,四個步驟,每個步驟一人,看似不公平,實則很公平。
這就像職場上一個專案執行活動,有人負責找場所並設計,有人負責買物料,有人負責表演,有人負責現場佈置。你說選哪個吃虧呢?
其實都不吃虧,就是分工合作,有人任務重一點,有人任務少一些,但最終目的就是各自做好手頭上的工作,一起把這場活動辦好。
我認為,你孩子很好的一點是,他在接受這個任務時,是從大局去考慮,把水果餐辦好,所以他不計較自己的任務比別人多。也說明你的孩子樂於奉獻、有大格局、也很負責任。
但作為家長的你卻恰恰相反,你的出發點是在於個人,在意誰做得多誰做得少,這種心態偏功利化,雖然理解,但建議學會自己好好調節和轉變哦,不要去影響孩子!
要知道,在當今社會,敢於承擔更重的責任,敢於付出,更多意味著機會。所以,孩子目前的心態和狀態其實是更有利於他成長的。
-
3 # 我是杜佩玉
分配任務對於所有人來講,總有個人心理上的公平和不公平,因此,在團隊合作過程中,我們需要擺正的第1個姿態就是克服自己對於可能引起不公平的心理的影響。
就好像我們的社會大分工一樣,如果去尋求公平的話,這個社會上不可能有公平。但是我們只有客觀認識。並且承認,整個社會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客觀公平,那麼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這樣,更何況學生對於金錢的觀念並不是太強,他們完成任務的最初動機就是和團隊成員一起做好一件事情。
老百姓自己經常會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吃虧是福,所謂的吃虧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有時候還是精神上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最正常的狀態,就比如兩個兄弟分財產一樣,總覺得對方的好,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不公平心理的體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一起,或者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了一些團隊合作,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完成任務,然後透過完成任務再尋求公平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先尋求公平在解決問題。
人就是這樣,總是覺得自己在現實中活中受到了委屈,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一些障礙,教育孩子千萬不要這樣,完成任務才是最重要的。
-
4 # 家有教育家
首先,這件事情孩子是當事人,而家長只是一個旁觀者。而在這件事情上面,家長會覺得孩子做得多其他孩子做得少,覺得不公平。但是,實際上,家長沒有這種權利進行評判這次的分工就是不正確不公平的。如果孩子樂意,那麼,這件事情本不是什麼大事。其實問題在於家長,家長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是家長自己覺得不接受,而不是孩子需要並且想要改變。孩子多做一點家長覺得的不公平,和孩子自身因為完成任務獲取能力感勝任感的喜悅來說,家長覺得是前者還是後者更重要一點呢?我個人覺得是後者。
六一節,四年級的兒子班裡搞水果聚餐,四人一組,兒子的任務是帶去十種水果,其他三個孩子有人負責帶盤子和牙籤,有人負責帶切水果的刀子,有人負責現場切水果做拼盤。我的孩子對自己的任務欣然接受,當成大事來認真完成,但作為家長,覺得這樣的分工有失公平,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在小團隊中,接受合理的任務分工?
回覆列表
是你複雜化了,你覺得孩子帶十種水果,你付出的多了。真心希望你放下成人的這些成見,開心的為孩子準備。
你想要灌輸給孩子的是“合作可以,不能吃一點虧”,這不好,真不好!上初中後他會有自己辨別,再引導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