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徵的一封回信。謝中書,名謝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這篇山水小品,描繪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全文僅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等各類皆備,可謂尺幅容千軍,片言閱百意,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堪稱“駢體雙璧”。
《答謝中書書》一開始,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感慨作為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具體敘寫山川之秀美。
以“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寥寥八字描寫山之高、水之淨,從仰視和俯視兩個角度勾勒出白雲高山流水三種大自然的美景。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帛長畫,上以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倒影入清流,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作者觀察極細,猿猴鳥雀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迴盪在山間;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歡快嬉戲。這四句透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體現生命的氣息。
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景色宛如清麗的山水畫屏,使讀者對山川優美景物產生深刻印象。
最後,文章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感慨收尾。作者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也期望與謝靈運等古往今來的隱逸高士神交之意溢於言表。同時,這句也起著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山水相映成趣、色彩配合動人、動靜映襯相宜。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徵的一封回信。謝中書,名謝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這篇山水小品,描繪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全文僅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等各類皆備,可謂尺幅容千軍,片言閱百意,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堪稱“駢體雙璧”。
《答謝中書書》一開始,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感慨作為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具體敘寫山川之秀美。
以“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寥寥八字描寫山之高、水之淨,從仰視和俯視兩個角度勾勒出白雲高山流水三種大自然的美景。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帛長畫,上以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倒影入清流,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作者觀察極細,猿猴鳥雀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迴盪在山間;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歡快嬉戲。這四句透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體現生命的氣息。
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景色宛如清麗的山水畫屏,使讀者對山川優美景物產生深刻印象。
最後,文章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感慨收尾。作者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也期望與謝靈運等古往今來的隱逸高士神交之意溢於言表。同時,這句也起著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山水相映成趣、色彩配合動人、動靜映襯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