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盆姐姐

    認與不認,要分情況!

    如果迫於家庭生活壓力,父母必須要外出打工,常年在外,那把一歲多的孩子就在家裡,懂事了,為什麼不跟父母相認?血濃於水,能說斷就斷?況且父母都是為了家為了孩子的生活迫不得已為之!有人說,不打工陪伴孩子也能生活,那麼可以試試,現在作為普通的農民,只單靠務農到底能有多大的收入呢?所以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必須走出去務工!可能夫妻雙方拼死拼活才能確保整個家庭的消費水平!

    那如果,就是不想帶孩子,就不想的話,把一歲半的孩子扔家裡,常年不回,對孩子的心理是多大的傷害!從小親情就缺失讓小孩子整個童年都不健全,他的性格各個方面怎樣會好?如果是自己的利益關係和享樂主義而扔孩子在老家,那麼這種父母,還是不要認了!太自私自利,有什麼資格做父母,不認也罷!

  • 2 # 正氣凜然幸福明天

    相認可以相認,但他們老了以後,我也可能不在他們身邊。因為一切皆有因果造成的,一份付出一份回報,沒有付出自然無功不受祿。

  • 3 # 二孃說育兒

    一、我的經歷

    我爹媽當時工作很忙,無暇照顧我。我一度輾轉於外地的奶奶家、姑姑家(姑姑是幼師,照顧比較方便)。因為爸媽有話:等爸爸媽媽忙完了就來接你。據說我每天夕陽西下,就對著門開始哭:“爸爸媽媽為什麼還不來接我。”等到我三歲可以上幼兒園了,我才被爸爸媽媽接回到市區。

    然而,我和父母關係一直不錯。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因素:

    1.我知道父母非常愛我。我爸媽每次週末放假,都搶著去看我。80年代回老家的巴士一票難求還總是超載,價格不菲,可爸爸媽媽總是儘可能的回老家看我。所以我並不覺得他們陌生。

    2.我的照顧者非常有愛。爺爺奶奶和姑姑對我的照顧非常細心有愛,也會經常和我提起爸爸媽媽的事情,告訴我他們不來看我是因為工作繁忙。別說小時候孩子不懂,反正我是有印象的。

    二、那些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的故事和經歷

    我有個朋友,她所受的精神創傷可能比較大。她父母是大學教授,小時候被送到奶奶家撫養了很長時間。奶奶不怎麼和她說話,養了一群貓。後來她回到父母身邊,據說有半年到一年時間不開口叫父母。她後來離婚,現如今養了一群貓,直言自己內心缺愛。

    而在知名小說《螢火蟲小巷》中,女主人公塔莉的媽媽也叛逆而不顧家,一度拋棄塔莉。塔莉因此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只能以追求事業逃避自己的情感問題,終其一生都並不快樂。

    三、留守兒童的親子關係的決定因素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主要是針對“留守兒童”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上述故事和經歷中得出答案:

    1.父母的離開是不是有正當理由

    我不想如有的人那樣一味說不能“留守兒童”。事實上,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有的父母不得不選擇這種養育孩子的方式。但父母真的如果需要把孩子留給其他人照顧,必須有足夠的理由,而且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的苦衷。

    2.養育者的選擇很重要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最初的人生階段,要解決基本不信任對不信任問題。因此,養育者責任重大。養育者能否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否經常和孩子溝通,對孩子影響非常深遠。

    3.父母的愛要讓孩子知道

    父母可以透過電話、郵件的方式和孩子保持聯絡,明確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要完全把養育孩子的責任假手於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日之後》入坑,其他玩家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