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
2 # 豫西調
既然談到打擊樂,不光秦腔有,中國其他劇種如京劇、豫劇等都有打擊樂。打擊樂,就是有原則、規律性地服務於演員。何為原則?那指的就是“鑼鼓經”。經,常也,權也。指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原則與權宜。“鑼鼓經”的形成是根據生、旦、淨、末,醜的唱、念、做、打、舞,以及手、眼、身、法、步的戲劇程式,打造出來的多種變化的鼓點。雖然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程式化,但又根據人物和故事情節的需要而靈活善變。
戲劇的場面是文場和武場的統稱,拉弦彈撥等樂隊是文場,打擊樂是武場。打擊樂作為一種器樂,一種聽覺藝術,憑藉著特有的藝術功能,在戲曲舞臺上得到廣泛普遍的應用。它不僅是簡單響器的鋪墊,而且深深地融匯在戲曲藝術的機體內,自始至終活躍在舞臺藝術的方方面面,不論在劇前劇中,劇間劇後,還是幕啟幕落,場前場後,大家都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聽到它的聲音,受到它的啟迪、感染和鼓舞。
如果把戲曲舞臺上各種藝術門類,如劇情(劇本文學)、表演、唱腔、音樂(管絃樂)、舞臺美術等所展現的情節、片段、聲腔、曲調、畫面、句逗、章節等比做是一顆顆五顏六色閃爍耀目的夜明珠,那麼打擊樂就是串聯珠粒的“金絲線”。設想,如果沒有了這條“金絲線”的串連,一顆顆閃爍奪目的珠粒就會散落在舞臺大盤中,可能就變了味,變成了話劇、歌劇、舞劇和雜技了。所以說打擊樂在整個戲曲舞臺表演藝術中屬於“主心骨”作用。
要想精通秦腔的打擊樂,首先要熟記鑼鼓經,一定要背的滾瓜爛熟,才能夠活學活用;二是要求打擊樂隊的人員都要熟悉鑼鼓經,對司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心領神會,才會配合默契;三要對劇情、音樂的進行要熟悉,配置好身段鑼鼓和曲牌鑼鼓,每個唱段的前後以及中間是否加鑼鼓,都要認真研究,與導演、演員切磋,使之渾然一體,悅耳動聽。
所謂通者:知也,達也,順也,不滯也,平暢也,得其理也。我認為,只有達到“練、思、變、情”,秦腔打擊樂的水平就肯定能達到通的精神境界了。 先說練,戲諺說的好:三日不練口生,三日不練手生。對於從事戲曲事業的任何工作來講,保持經常性不間斷的練習是藝術向精深進展的首要條件,打擊樂也不例外。千萬不要以為你在一定階段練到過硬的基本功便可以一勞永逸了。當然,這裡所說的練,既包含基本功的經常訓練,更指的是技術訓練。即戲曲界的行話—技練。 打擊樂原則上只講總譜,但是,各個打擊樂又不是完全的機械的依照總譜進行演奏,而是各個樂器在總譜的原則下進行靈活的技術處理,因此上,各種樂器的練習和熟練掌握尤為重要。同時,打擊樂作為一個整體,經常性的合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思指的是對所掌握的打擊樂樂譜的用途,連線,變化及其表現手法的思索。譜面上的鑼鼓經是固定的、獨立的、自我的,然而使用起來卻非常靈活。你要熟練度掌握它,恰到好處的的運用它,就必須仔細深入的進行思考。 要注意固有鑼鼓經對變化,還要變革和創新新的鑼鼓經,更需要從外來劇種中吸收和改造一些適合秦腔使用的打擊樂鑼鼓經。鑼鼓是為舞臺表演服務的,因此上鑼鼓經對編排和使用要依據舞臺的總體情緒需要。 打擊樂的情絕非自然之情的流露,它必須是藝術化的情,演奏員必須細心的琢磨並掌握。總不能怒時將整個打擊樂演奏的震耳欲聾,狠不得將其擊破,輕柔時又演奏的聲不傳十步。 所以演奏員特別是鼓師,要對演奏的劇情必須深入的瞭解和把握,才能與主體表演達到心靈溝通,才能反應出舞臺的總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