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琳46643371
-
2 # 歷史研習社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亞洲四小龍”的傳奇,這四小龍指的是亞洲的四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新加坡,南韓,臺灣和香港。
上世紀60年代,這四個地方轉變經濟模式,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大量吸引外國投資,產出成品後再進行出口,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成為亞洲地區最為發達的四個地方。如今,這四個地區雖然略有衰落,但仍然能夠甩開亞洲大部分地區好幾條街。
這次,我們來捋一捋香港的發家史。
首先,這四個地方之所以能夠鯉魚躍龍門修成正果,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上世紀60年代左右,國外資本的大量引入。
二戰之後,歐美髮達國家開始進行產業轉型,具體說來,便是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香港抓住了這次機會,吸引國外資金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一躍成為東亞最富裕的地區之一。90年代左右,香港走上了歐美髮達國家的老路,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內陸,只保留金融、服務型產業,成為繼紐約和倫敦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除此之外,香港能夠成為四小龍之一,還有一個獨特的原因,那便是英國的殖民歷史。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以後,香港島被割給了英國,之後,在咸豐、光緒時代,中英之間又進行了幾次談判,最終,香港全境都成了英國的殖民地。這雖然是中國的恥辱,不過,香港卻在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中發展起來,成為英國與中國貿易溝通的中轉地。
當然,香港的繁榮也離不開新中國明智的治港政策。97年香港迴歸以後,中央政府仍然保留香港在外交和國防以外的所有權力,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如此,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避免了因轄權交接而引發的經濟動盪。
因為上述幾個原因,再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老一輩香港人勤勞、開拓的精神,香港便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
參考文獻
谷源洋:《亞洲四小龍起飛始末》,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
回覆列表
釋出《全球財富管理報告 2018》。全球約有 8.2 萬億美元離岸財富,香港以 1.1 萬億美元排第二,離岸財富數字一年增長 10%。另據彭博社在年初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富豪持有大約 5.3 萬億美元資產過半資金存放在香港。2018年9月據彭博社報道,資產不低於3000萬美元的富翁人數最多的城市紛紛被列入這份最新的榜單。
排在榜首的是香港,富翁人數大約為1萬人。專家指出,最富有(或者超富)的人在一年之內增加了31%。
中國的這個大都市取代了以前的領頭羊紐約,在"大蘋果"住著大約8900名百萬富翁。位居第三的是東京,那裡至少生活著6800名富商。香港2018年人成每年免稅額13萬2幹元港幣,未成年18歲以下每年免稅額10萬港幣(至到大學畢業最多25歲),如四人家庭兩夫妻兩孩子年收入46萬4幹元港幣不需交稅,現100元港幣對換86.3元人民幣,就是四人家庭年收入低於40萬人民幣不需交稅,還不包括有其它父母免稅額、及供樓免稅額、香港最高稅收15%或17%封頂,美國一般人稅有30%、最高有40%多。美國稅率高,香港稅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