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荼丁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對“封建社會”概念存在的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觀。

    它屬於社會形態範疇的定義。是指地主或領主佔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根據這一史學觀,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歐洲大約從9世紀至15世紀,都算為封建社會時期,而中國則從戰國至清末也是一段相當長的封建社會時期。

    一種是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觀。

    它屬於政治制度範疇的定義。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

    “封建”兩字本意即為“封疆建國”,指的就是分封制。對於中國古代分封制,學者意見並不統一,大多數同意“源於虞夏、成於殷商、衰於春秋、終於秦漢”的說法。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後,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中國封建社會結束。漢朝承襲了“郡縣制”,又同時推行封國制,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此後,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曾不同程度的出現“分封”,但都未在制度上佔據主體位置,從本質上來講已與“封建社會”有本質的區別。

    許多中國和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西方世界的歷史程序中,無論是封建社會形態還是封建管理制度都與中國歷史有著很大的不同,而這則源於中西方歷史中,土地佔有形式的不同。

    在西方,土地是由國王逐級分封的,世代相承不可買賣。土地上的農田和勞作的農民都是領主的財產,農民不可以隨意流動。領主在其所轄土地上擁有相當高的政治權利,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據。

    直至歐洲14世紀的黑死病爆發,人口大規模死亡,導致勞動力價值驟然提升,倖存農民開始坐地起價並開始流動。為了得到勞工,領主們,相繼的改為租佃制和分益佃耕制,歐洲封建農奴制開始走向瓦解。

    在中國,地主獲得土地的主要方式是購買,地主享有對土地有支配權和買賣權,但不享有所轄土地的政治權利。農民租種地主土地,繳納地租,在名義上有獨立的人身自由。

    在不同的意識、文化形態下,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特徵,無論社會形態還是政治制度都不盡相同,如果用一種史學觀去定義所有民族社會體系是不合適的。馬克思就曾發表宣告,明確表示馬克思史學觀僅適用於西歐,不適用於其他國家社會,但後來卻被髮展成了普世史學觀。定義中國社會形態和政治制度,還是應該立足於中國歷史事實進行具體的分析做出論斷。

    在秦統一中國後,中國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封建社會就此終結的說法是正確的。

  • 2 # 醉哪吒

    秦朝以後,確實不是封建社會,而是集權社會。

    所謂封建,其實專指周朝1千來年。姬周分封「姬姓親族、功勳外姓」到整個華北中原,形成春秋列國。

    秦朝兼併中原之後,憑藉中原廣闊的沃土,對周邊零碎的耕地,形成碾壓之勢。

    不過,秦朝也是憑藉巴蜀/都江堰/天府之國的糧草補充,才終於搞定了整個中原。

    在交通不便利的上古3000年前,姬周只能把親族功臣,分封到全國去。不過,到了2000年前的黑鐵時代,馬車已經比較多見,足以把整個中原沃土給統合起來。再也難以回到封建列國的時代啦。

    而在1000年前,隋朝開闢的京杭運河,又把江南沃土跟中原連通起來。導致中國大片的耕地,都被水陸交通,勾連在一起。這就是集權政體的地理學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給我造成很大損失我不放在心上,如果我給別人造成損失就心裡饒不過自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