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情感錄

    對於十七八歲的孩子而言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需要獨立,可是對於問題的處理卻是不成熟的很多時候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所以父母在這些時候會對子女的要求愈加嚴格,但是孩子去渴望自由,認為是父母限制了自己。首先我們要理解父母,他們和我們有著時代的差異有些思想南面和我們有所衝突,你應該告訴他們你的想法,你們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看看各自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在問題,但你要知道他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很多的方面是不能過於強求的,你因該尊重他們。

    家長多去關注孩子的一些心理想法比較重要:

    1、多帶孩子去一些例如科技館、活動中心、公園之類的地方,那裡有比較多的同齡孩子,既增長了知識,也可以認識很多同齡朋友;

    2、可以問問孩子喜歡愛好,或者根據孩子的條件給他報一些美術班、圍棋班、科技班之類的特長班,最好是那種可以比較磨練人性格的班,可以讓孩子沉穩下來,一些科技班也不錯,鍛鍊孩子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主要還得看孩子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不要讓孩子把這個當成壓力;

    3、有時間,帶孩子多出去旅遊,別老是在家裡待著,在旅途中,你們遇到什麼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可以試圖先問問孩子應該怎麼做~為什麼那麼做~這個是為了瞭解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同時也增強孩子面對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

    4、孩子有很多都是跟大人學的,還得注意自己家庭裡面的說法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表率,多鼓勵孩子,不要老是打壓。

    不是什麼大問題,哪個小孩小時候不打架吵架啊,知道問題在哪裡就儘量去幫助他,就可以了。

  • 2 # 藍色的斯嘉麗

    我想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和一個家長的身份和大家一同學習一下,家長和老師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關係。

    在我的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好老師,加上孩子本就聰明,我甚至預期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然而每個孩子從懵懂到形成獨立思維這一過程,是需要好的方法引導的,如果引導的不當,對孩子的一生是災難的。

    孩子剛上學那會,成績一直很好。

    我和孩子爸爸認為很滿意,就沒一直盯著,孩子成績好,家裡老人也喜歡,儘量的寵著,第一次發現孩子不對,是因為成績,現在想來,分數衡量著孩子,也限制著我們,一個好的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分數,其他方面不好的孩子,也不能有好的分數。

    孩子初中成績持續下滑之後。

    我發現他從以前明事理,發展到了會狡辯,從以前的乖乖仔變成了謊話連篇。孩子再怎樣也騙不了一個成年的家長,於是在反覆戳穿的過程中,孩子放棄了自尊,破罐子破摔,全家都失去了耐心,喜怒全憑心情。

    說孩子重了,孩子爺爺奶奶不高興,說輕了孩子根本不理會,孩子爸爸生氣了吼幾下,孩子生氣就走了,全家人開始找孩子,找過了無數次的網咖、檯球廳、KTV之後,

    我看到那麼多問題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我害怕了,這些孩子打遊戲、喝酒抽菸、不去上學,最主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無法無天,微薄的認知,承載著他們無知又年輕的生命。

    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直播,今生只有一次機會,害怕之後,我冷靜地分析出一個結果,這些結果一定是我的錯,每一個孩子都天生弱小,怎麼可能期望他獨自長大,會愛才是真愛,不會愛就是傷害。

  • 3 # 大蓮子

    我覺得會的,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和父母就和朋友一樣,有的孩子和父母處的就像良師益友,也有處的水火不容的,這都和父母的脾氣和家庭氛圍有關。

    我和我閨女從小我們就和好朋友一樣,直到現在上四年級了,每天放學後都會告訴我在學校裡發生的事,同學之間的小秘密也會告訴我,我也明白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她會有自己的空間,但我們會是永遠的朋友,因為她知道媽媽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

  • 4 # 坑爹萌娃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孩子又不是一下就到十七八歲的,好不好相處不是看之前十五六年間父母是怎麼教育引導他們的嗎?除非遇到突然的變故,在正常的學業感情生理壓力範圍內,頂多就是偶爾的情緒發洩而已,這種偶爾的現象不能作為好不好相處的參考。但是,如果家長對這些偶爾的情緒發洩處理不當,倒是有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後果。作為家長一方,我認為“多聽多看多想但是少說”,是與這種敏感時期的孩子最好的相處方法。因為情緒的波動不是無緣無故的,如果不搞清背後的原因就貿然說教,結果肯定適得其反。倒不如沉住氣看清來龍去脈,再有的放矢的交流疏導,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個十七八歲的孩子,那家長自己肯定都經歷過十七八歲的時候,想一下自己當年遇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將心比心的去對待孩子吧。

  • 5 # 一葦已航

    感謝!我正好是19歲男孩子的媽媽,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從心裡講,感覺確實有點距離感。

    有的時候孩子放學到家了,感覺他心裡有心事,不是很開心的樣子,我會問他:兒子,今天怎麼樣,開心嗎?他每次都說:沒事,沒事,開心。可是我分明感覺到他是不開心的。

    我感覺我已經是一個會做母親的人了,我不會高高在上的用教育的口吻跟他說話,我會像朋友一樣的,跟他溝通,揣摩他的心理,在他人生的每個階段,用不同的方式跟他交流。可感覺他到了這個年齡,不自覺的心理有了自己的空間,並且跟我們或多或少的設了屏障。

    雖然這樣,我倒不覺得這是大問題,畢竟孩子的性格是完整的,心態的健康的。這可能也提醒我,孩子到了這個年齡,真的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真的太偏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