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與北燕國,在《左傳》中都是“燕”,沒有區分。但實際上,二者是八輩子都打不著的關係,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諸侯國。
南燕國,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延津東北。南燕國是姞姓國,為傳說中的黃帝之後。因為南燕是小國,整個國家都處於衛國的包圍之中,是國中之國,所以慢慢地就成為了衛國附庸。《左傳》在魯莊公三十年之前,所出現的“燕國”,都是指南燕國。
南燕國是衛國的附庸,實力弱小。所謂“附庸”,“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孟子·萬萬章下》)
在春秋時期,南燕國最出彩的一次,恐怕就是推翻周惠王的統治了——《左傳》稱之為子頹之亂。
公元前675年秋,因為周惠王上臺後得罪了眾多大臣,這些大臣與王子姬頹聯合蘇國,一起發動了叛亂。然而,剛開始姬頹一方並未能獲勝。於是,蘇國國君帶著姬頹來到衛國,尋求衛惠公姬朔的幫忙。衛惠公對周王室長期支援、收留公子黔牟本來就非常痛恨;此時看到姬頹前來求助,馬上同意擁立姬頹。衛國出兵,向來都離不開南燕國這一小弟。因此,衛惠公立刻帶上南燕國軍隊,再次殺入成周。這年冬,衛、燕聯軍成功地將周惠王趕出洛邑,而立姬頹為君。
一舉將天下之主拉下馬,雖然南燕國只是附屬,但也足以讓天下人為之側目。
可惜,光彩時刻不能長久:公元前674年春,鄭厲公想出面勸和周惠王與姬頹,但是沒能成功;於是,一怒之下,鄭厲公把南燕國國君燕仲父給抓了起來。雖然只是附庸國,但是一國國君被已經走向沒落的鄭國國君說抓就抓,可以說是顏面掃地了。
之後,隨著衛國被狄人滅國,實力每況愈下,南燕國隨之失去了後臺,再也難以登上歷史舞臺。魯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是《左傳》中最後一次提到南燕國;之後,甚至南燕國是何時滅亡,都沒能留下歷史記錄。
北燕國,就是召公姬奭之後的封國,位於今天北京市附近。這一“燕國”,為人們所熟知。
西周初,作為周王國防禦北方殷商殘餘的重要諸侯國,北燕國地位舉足輕重。然而,進入春秋時代後,由於北燕國遠離中原,一度在歷史上沉寂了許久。《左傳》中首次提到北燕國,是魯莊公三十年:“冬,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這裡的“燕”,就是指北燕國。第一次出現於歷史舞臺上,居然是因為山戎阻斷了北燕國來往於中原的道路,不得不向中原霸主齊桓公求救——可見北燕國的實力,下降得也夠快!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默默無聞,但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在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弱肉強食的情況下,北燕國意外地成為戰國時代存活下來的少數幸運兒,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代,也成了北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在戰國時代,北燕國最廣為人知的業績,就是重用樂毅,聯合其他六國,差點將齊國一舉消滅。但是,由於燕昭王過世,繼任的燕惠王不信任樂毅,致使滅齊之戰功敗垂成。從此,北燕國也過了它的巔峰期,逐漸走向了下坡路。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了燕王喜,北燕國從此滅亡。
南燕與北燕國,在《左傳》中都是“燕”,沒有區分。但實際上,二者是八輩子都打不著的關係,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諸侯國。
南燕國,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延津東北。南燕國是姞姓國,為傳說中的黃帝之後。因為南燕是小國,整個國家都處於衛國的包圍之中,是國中之國,所以慢慢地就成為了衛國附庸。《左傳》在魯莊公三十年之前,所出現的“燕國”,都是指南燕國。
南燕國是衛國的附庸,實力弱小。所謂“附庸”,“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孟子·萬萬章下》)
在春秋時期,南燕國最出彩的一次,恐怕就是推翻周惠王的統治了——《左傳》稱之為子頹之亂。
公元前675年秋,因為周惠王上臺後得罪了眾多大臣,這些大臣與王子姬頹聯合蘇國,一起發動了叛亂。然而,剛開始姬頹一方並未能獲勝。於是,蘇國國君帶著姬頹來到衛國,尋求衛惠公姬朔的幫忙。衛惠公對周王室長期支援、收留公子黔牟本來就非常痛恨;此時看到姬頹前來求助,馬上同意擁立姬頹。衛國出兵,向來都離不開南燕國這一小弟。因此,衛惠公立刻帶上南燕國軍隊,再次殺入成周。這年冬,衛、燕聯軍成功地將周惠王趕出洛邑,而立姬頹為君。
一舉將天下之主拉下馬,雖然南燕國只是附屬,但也足以讓天下人為之側目。
可惜,光彩時刻不能長久:公元前674年春,鄭厲公想出面勸和周惠王與姬頹,但是沒能成功;於是,一怒之下,鄭厲公把南燕國國君燕仲父給抓了起來。雖然只是附庸國,但是一國國君被已經走向沒落的鄭國國君說抓就抓,可以說是顏面掃地了。
之後,隨著衛國被狄人滅國,實力每況愈下,南燕國隨之失去了後臺,再也難以登上歷史舞臺。魯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是《左傳》中最後一次提到南燕國;之後,甚至南燕國是何時滅亡,都沒能留下歷史記錄。
北燕國,就是召公姬奭之後的封國,位於今天北京市附近。這一“燕國”,為人們所熟知。
西周初,作為周王國防禦北方殷商殘餘的重要諸侯國,北燕國地位舉足輕重。然而,進入春秋時代後,由於北燕國遠離中原,一度在歷史上沉寂了許久。《左傳》中首次提到北燕國,是魯莊公三十年:“冬,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這裡的“燕”,就是指北燕國。第一次出現於歷史舞臺上,居然是因為山戎阻斷了北燕國來往於中原的道路,不得不向中原霸主齊桓公求救——可見北燕國的實力,下降得也夠快!
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默默無聞,但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在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弱肉強食的情況下,北燕國意外地成為戰國時代存活下來的少數幸運兒,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代,也成了北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在戰國時代,北燕國最廣為人知的業績,就是重用樂毅,聯合其他六國,差點將齊國一舉消滅。但是,由於燕昭王過世,繼任的燕惠王不信任樂毅,致使滅齊之戰功敗垂成。從此,北燕國也過了它的巔峰期,逐漸走向了下坡路。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了燕王喜,北燕國從此滅亡。
從以上介紹可知,南燕國與北燕國是兩個地理位置不同,政治地位相差懸殊的兩個諸侯國,可以說八輩子也打不著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