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戚十九
-
2 # Crazy灬歷史
潁川郡,即為現在的禹州市,尤其在東漢末年至三國鼎立時期,名士尤為之多,且該地自古以來便是人口眾多且最為繁華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們民族的發祥地。
在《史記·帝王世紀》中曾經記載有當初的大禹因為抗洪有功,受封的所在地就是當今的河南陽翟。而在除此之外的很多正史中,也都普遍將陽翟視為夏朝的首都,且有華夏第一都的美稱。
除了有大量的史書對其記載以外,現存於禹州的瓦店遺址,經過考古專家研究之後被認為是當今最接近夏朝文化的遺址,同時也是龍山文化末期全國範圍內最大的人類聚落遺址之一。
潁川郡自古代就是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夏商周時期就曾有三次被作為首都。而在當今人們的印象中,潁川的人才出現時期大多集中在三國時期,其實不然,早在秦漢時期,潁川郡就誕生過韓非、張良、呂不韋等古代名人,在其之後還有吳道子等人,並不是僅僅在一個時期,只是與三國時期相比較起來其他的就沒有那麼引人注目罷了。
潁川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往往都會對該地的經濟文化發展造成影響,潁川自然也不例外。它屬於豫州,除了本身位於黃河中下游之外,還是潁河的上游。而潁河又是淮河支流當中最大的一條,二者相鄰之地,可想而知能夠擁有多麼優厚的水文條件。
除了水文方面,潁川恰好避開了位於豫西的山脈地帶,位於山水交匯的平原地帶。既可以解決水源問題,也可以兼顧到種植糧食,閒暇時間還可以欣賞來自於大自然的風光,自然而然成為了眾多人的居住地。這也是為何潁河上游領域能夠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其中之一。
早在秦朝設立郡縣制的時候,潁川郡就已經十分繁華,在全國當時被稱為第一富有的地區也不為過。
而在古代,豫州處於中原地區,而潁川郡更是位於中心地帶,作為中樞承接了來自四方的文化交流,且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經濟文化發展自然很快。
《史記》中曾對其有詳細的記載,即潁川和南陽等地,是古代夏朝人的居住地,而夏人為當政時期,崇尚忠誠樸實,這樣的風氣更是一直在該地流傳。且潁川的風俗大多向往當官、喜歡文章書法、喜歡與人探討問題。
而潁川地區在大部分時間內都與每個朝代的國家都城十分之近,士族也大多居住於此,因此大多向往政治生活,自然會產生如此的風俗。
(1) 法家思想
因為當地的風俗文化,在當時的潁川層級出現了大量的法家代表人物,例如韓非、呂不韋等人,而該地的法家思想自東漢時期就十分濃厚。
即便是到了三國時期,儒家脫穎而出成為了主要的思想,但相對於儒家,法家的思想更加的務實,旗下的人才更能夠結合實際解決問題,自然而然有大量人才被重用。
(2) 吏俗朋黨
潁川的人才之間大多有交集,許多潁川的人才也都是經過朋黨之間的舉薦之後,最終被認可重用。
最著名的就是三國時期魏國的荀彧,他出身潁川,接二連三地為曹操推薦了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潁川人才。
潁川的巔峰時期到了魏晉時期,潁川的人才昌盛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而在這其中由於有多個政治因素夾在其中,潁川的世家出現了昌盛時期。例如當時的陳鍾庾荀就是最為昌盛的四個家族,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薛氏、原氏、褚氏、趙氏、李氏等等姓氏,如今的不少大家族可以說都是起源於潁川。
自此可以得出,潁川通過自身優厚的地理條件、歷史風俗文化等等,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
3 # 路之意
很多人在看三國的歷史的時候,對“潁川”這個地名應該都不陌生吧。潁川可以說是三國時期出鏡率非常高的一個地名了,有很多的名士都是出自潁川,比如陳寔、荀淑、韓韶、鍾繇、荀彧等等,可以說這有很多的大家族,而大家族中又出了很多的名士,三國時期有很大一部分名士都是出自潁川。那這為何潁川的名士會有那麼多?
先來了解下潁川。“潁川”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以潁水得名。
“潁川”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丰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
三國時期的潁川名士有:郭嘉、荀彧、荀文若、荀攸、陳群、徐庶、淳于瓊、鍾會、鍾繇,等。
潁川歷史悠久。潁川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潁川還是大禹的故鄉。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
潁川士人不僅能學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識,也從這些名士大家那裡學到很多政治經驗。而且這些私學中的士人還相互結交,互相影響。如王烈與陳紀、陳諶交好,楊充與荀爽、李膺相友善,李膺與郭太相友善等等,不勝列舉。潁川士人有此得天獨厚的受教育的條件,使得潁川人才輩出。
那這為何潁川的名士會有那麼多?1、文化發達。
我們還記得“洛陽紙貴”的故事。即使到晉代,紙的供給仍然非常有限。所以,在兩漢時期,書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的。不過,在東漢時期,潁川有條件讀書的人特別多。當年劉秀打天下時,身邊跟從者多為南陽、潁川、汝南人。《後漢書》列開國三十二功臣,其中,潁川人士的數量僅次於劉秀起家的南陽。雖然劉秀待功臣比他祖先劉邦厚道得多,但劉秀也是要收兵權、崇文抑武的。
因此,這些功臣後人多學儒經。在這些大佬的帶動下,潁川地區的文化非常發達。
潁川豪傑大姓相與婚姻,吏俗朋黨。——《漢書》。
這些士族經過多年的聯姻,多已有世交、姻親關係,盤根錯節,形成了一個關係緊密的圈子。受教育程度高、名聲大、關係緊密,潁川名士集體自然成了當時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兗州士族的背叛,使曹操更加依賴潁川士族一般來說,一個政治集團中,主要有兩股力量:根據地集體和外來集體。當時,袁紹集團,就主要由冀州派與穎川派構成,兩派互相制衡,激烈競爭。曹操初在兗州時,與袁紹情況也差不多,陳宮、張邈等兗州士族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兗州士族集體迎呂布,背叛曹操,使潁川集團成了支援曹操的主要力量。荀彧上面我們所列的潁川名士,絕大多數都是荀彧引薦的。
荀彧本就是潁川大族,其祖父荀淑,叔叔荀爽,都在朝廷擔任大官,荀彧在士族中人脈甚廣。而漢末時,獨特的”品評人物“之風,又使荀彧對各人物的能力、特點都非常清楚。而荀彧本人又頗有識人之能,當初他一早看出袁紹不能成事就是明證。“荀彧推薦,必是牛人”,一個引薦、任用的良性迴圈展開,潁川名士不斷走上關鍵崗位。古代,由於通訊不發達,“圈子”多由地域、血緣為紐帶。
3、潁川的學風和民風
潁川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經濟、文化大郡的優勢,必然造成潁川人逐漸形成世家豪族的傳統,而這些衣食無憂的世家豪族對學風和文化的傳承教育一直是比較重視的。
潁川戰國時期屬於南韓,有濃厚的法家學術思想,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申不害和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在《漢書》中記載了潁川人“喜好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潁川人喜好參與政治和喜歡爭訟的民風,一方面說明潁川人對入仕的熱衷,而入仕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這就促進了潁川人的學風普及。同時喜歡爭訟就代表著法家思維的流傳,而這種法家思維是適合非常適合亂世權謀爭鬥的。
潁川人的獨特民風和學風使潁川人積極參與政治,善權謀,這就使東漢末年的那一批潁川士子非常適合亂世的爭鬥,這也就是東漢末年潁川郡名士為何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
潁川的巔峰時期到了魏晉時期,潁川的人才昌盛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而在這其中由於有多個政治因素夾在其中,潁川的世家出現了昌盛時期。例如當時的陳鍾庾荀就是最為昌盛的四個家族,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薛氏、原氏、褚氏、趙氏、李氏等等姓氏,如今的不少大家族可以說都是起源於潁川。
總結:自此可以得出,潁川通過自身優厚的地理條件、歷史風俗文化等等,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
4 # 深夜聊齋
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它在歷史上曾經人才輩出,在漢末三國時代,這裡更是呈現出高階謀士爆發式湧現的盛況。
這個地方就是潁川。
在兩漢時期,潁川地區的人才有幫助劉邦平定天下的開國功臣張良,為漢景帝削藩的名臣晁錯,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馮異等等。
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陳群、鍾繇、鍾會等等,因為地理原因,這些人才都在魏國,而更為特別的是,他們幾乎都是不可多得的高階智謀人才。
這些來自潁川的奇才,在曹操統一北方以及司馬昭滅蜀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說,荀彧是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張良)”;而郭嘉則屢屢為曹操破敵獻奇計,軍事權謀能力一流,網上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一、地理位置優越潁川位於中原之中原。從地圖上看,潁川隸屬於當時的豫州,靠近東漢的首都洛陽以及許昌,屬於京畿地帶,相當於今天的大都市圈。
歷史記載,東漢時期潁川“高仕宦,好文法,喜爭訟,多朋黨”。
這句話意為,此地多產高官,文風極盛,盛產飽學之士。而且他們熱衷於參與朝政,朋黨眾多,這也為這些人的後代或者門生出仕為官提供了便利條件。
據歷史學者統計,漢代關東地區的豪門大族,僅潁川地區就多達13個。
其中最為有人所熟知的就是荀氏家族。荀氏家族中的荀彧、荀攸為曹魏重臣,而荀彧的祖父、父親、叔父也皆是漢朝高官。另外還有鍾氏家族,曾經做過魏國太傅的書法家鍾繇,其祖父、父親也皆在朝為官,家世顯赫。
除了這些世家大族,一些讀書人通過世代“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也成為當時的經學世家。
潁川地處中原腹地,且文化發達,所以不乏私學等教育機構。因為有發達的教育,才能使得一些寒微之士,可以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潁川地區的豪門大族並非獨來獨往,他們或者互為師徒、同僚,或者乾脆結成了姻親,不僅在潁川當地結成了一張張碩大的關係網,也逐漸形成了潁川人獨特的集體意識,而且這種關係還在日後堂而皇之的進入政界,使他們成為一支獨特的力量。
比如像郭嘉、陳群、戲志才等人,就是由他們的同鄉荀彧一手推薦和關照上來的。
歷史上稱潁川地區多“奇士”,而不是“文士”。
比如《三國志》中就有記載:
“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奇士”與“文士”相比,雖然二者僅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義卻大相徑庭。
“文士”擅長詩詞歌賦、舞文弄墨,而“奇士”則不然,他們擅長的是奇謀和策略。
“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三國志》注引《襄陽記》)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軍閥需要的都是能夠既博覽群書又深知兵法的實用型人才,即知道當今時事並能提出對策的俊傑,而非只是尋章摘句、遣詞造句的書呆子。
潁川正是這類奇謀之士的聚集地。
那麼,為何潁川會擁有這樣的稟賦呢?這還要從東漢中後期的朝局說起。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宦官們長期把持朝政,胡作非為,這是東漢國運不振的重要原因。
而潁川地區的有識之士,曾經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向這些官宦們發動了攻擊。
對現實的失望,使得這些潁川士人放棄了更容易讓他們做官的經學,轉而研修能夠治亂平天下的謀略。
所以,在漢末三國的舞臺上,我們看到的潁川謀士們,普遍具有高超的見解、高明的計謀,這也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吧。
-
5 # 靜一號普洱茶
潁川 ,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寶丰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曆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臺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如今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資治通鑑》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薰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裡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郭嘉、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曆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傳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漢代私學遍佈中原各地,尤其潁川最盛。許多名士大儒都設館授徒。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鍾皓世善刑律",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南陽人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張興以《樑丘易》教授",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萬人"。荀淑",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許多別郡名士,也客授潁川。如沛郡人桓典",復傳其家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南陽人宋均,"曾客授潁川"。黨錮之禍前後,許多潁川名士迴歸故里,潁川遂成為士人遊學的首選之地。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陳寔隱居荊山,設館授徒,遠近的士人都以他為宗師。北海人管寧",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遊學於異國,並敬善陳仲弓"。太原人王"烈以潁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潁川荀慈明、賈偉節、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注引先賢行狀)陳寔去世時",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衰麻者以百數",可以想象到陳寔所授生徒之多。許多士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潁川遊學。如漢中人祝龜十五歲時,就從漢"中遠學汝、潁及太學"。梓潼人楊充",受古學於潁川白仲職"。對於潁川士人來說,則佔盡地利、人和的優勢。
再來看私學的教育內容:一是法律。如郭躬講授《小杜律》,鍾皓講授詩律。二是經學。如唐溪典講授《左氏傳》,張興講授《樑丘易》。他們所傳經學有這樣的特點:擅長於論辯,多博通而不專攻一經。"荀淑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韓融少能辯理而不為章句學"。這一特點在潁川士人的學術著作上也有體現。如荀爽作《公羊問》及《辯讖》,荀悅作《申鑑》,劉陶作七曜論》《匡老子》《反韓非》《復孟軻》,多屬論辯性質的著作。可以這樣認為:在私學中,潁川士人不僅能學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識,也從這些名士大家那裡學到很多政治經驗。而且這些私學中的士人還相互結交,互相影響。如王烈與陳紀、陳諶交好,楊充與荀爽、李膺相友善,李膺與郭太相友善等等,不勝列舉。潁川士人有此得天獨厚的受教育的條件,使得潁川人才輩出。
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八世孫榆罔的長子方雷氏,因協助黃帝討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其族稱方雷氏。黃帝娶方雷氏之女嫘祖為妻,炎黃兩個氏祖部落聯姻,並逐漸融合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方雷氏之後以封地為氏,有方氏、雷氏。新百家大姓中方氏與雷氏分列第63、第78位。
方雷氏所封之方山,即今禹州方山,因其形狀為方形而得名。方山緊鄰上古軒轅黃帝活動中心具茨山(現稱始祖山)。黃帝之臣風后被封於"具茨山",並改名"風后嶺";力牧被封於風后嶺山下,名為"力牧臺";大鴻被封於禹州城西大鴻山,禹州城北具茨山也有大鴻山和大鴻寨,是大鴻屯兵的地方。方山與上述黃帝之臣的封地都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方雷氏封於禹州方山是可信的。
禹州方山作為方姓祖地已為方姓族人認可。近些年來,不少方氏族人回到祖地尋根謁祖。
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出奔齊國,改稱田氏,其後裔在戰國時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尚未滅亡時便投奔楚國,後當上宰相,被封在潁川,並改回陳姓,成為潁川陳氏始祖。此後,潁川陳氏瓜瓞連綿,生齒甚眾,成為潁川名門大族,"潁川"也因此成為陳氏重要郡望。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起著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為士大夫的核心。
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顯赫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可說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了。可惜經歷代喪亂,該譜已不復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樑劉孝標註《世說新語》時曾徵引該譜,是以儲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名士輩出
呂不韋,戰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陽翟的大商人,後來在秦國的政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召集門客遍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韓非子,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南韓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今河南禹州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荀彧yù(163-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被曹操稱讚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閒雲野鶴,與世無爭之型別的人物,鬆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世人稱他為"鬼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漫遊洛陽時,唐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吳道子的出現,是中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於畫壇之上。"詩聖"杜甫稱他為"畫聖"。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韓愈),書至顏魯公(顏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聖"。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這幅畫的內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吳道子主要從事宗教壁畫的創作,他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數量也很大。據說寺廊壁畫有三百餘件,有記錄的卷軸畫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題材最多,還有山水、花鳥、走獸等。《送子天王圖》這幅畫反映了吳道子的基本畫風,他打破了長期以來歷代沿襲顧愷之的那種遊絲線描法。吳道子開創蘭葉描,用筆講究起伏變化,和內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遂良博通文史,貞觀十年(636),由祕書郎遷起居郎。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十五年,他勸諫太宗暫停封禪。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貞觀中,太宗寵愛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諸王的待遇應有一定規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句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價強買中書譯語人的土地被劾,出為同州刺史。三年,召還,任史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復為宰相。四年,為尚書右僕射。六年,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他認為王皇后出自名家,並無過錯,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轉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相傳有《倪寬贊》。
-
6 # 關中博雅齋
為什麼潁川名人這麼多呢?潁川學脈有淵源它在戰國時屬於南韓,而南韓是法家一大發源地,南韓雖亡,但法家思想在潁川得以保留,而法家就講究出仕以及治國,那當官的人就特別多,而所謂奇士,就是講有政治才能的人。
另外,潁川士族也特別抱團,相互結姻親的很多,潁川四大家族,荀陳鍾李都有聯姻,這對文化的傳承,家族的壯大以及儲存都是有幫助的。
另外,在漢末,潁川出現了一大批士族領袖級的人物,比如李膺,曾任河南尹,經常跟太監對著幹,而且有上千的學生。當時,如果被李膺接見,成為他家的賓客,就被認為登龍門。潁川人士在東漢末年,與權閹的鬥爭中,一直是站在前列,在黨錮之中,也是受害最深,但是,越被黨錮聲望越高,到了後面,你要不是黨人之列,禁錮之中,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說自己是讀書人。
被禁錮之後,那些名人只好在家裡開私學,反而促進了當地文化事業的進步。
此外,潁川離洛陽很近,也算一個亞中心,而且人口多,是一大郡。
最後一點,潁川人士成為曹操的智囊源地,潁川人士很多都是曹魏陣營的元老功臣,這使得此地人才更為興盛。
這就是潁川多奇士的原因,現在潁川一脈中最為興盛的就是陳氏,陳氏一半以上都源自潁川陳氏,而現在的潁川公會就是潮州陳姓人辦的。
韓非子,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南韓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今河南禹州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世人稱他為“鬼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
-
7 # 山筆有馬
漢末黨錮之禍,就是不給某些世家子弟當官。
很多世家做官不得只得隱居,潁川先有兩大姓,荀和陳。比較有名的荀氏八龍、荀彧、陳太丘、陳群等。
世家那時候即便做不得官也是非常高階的知識分子階層,再加上潁川匯聚了諸多世家,導致此地不僅繁華,向學的氛圍也非常濃厚。
之後黨錮解,眾人出,便有了諸多潁川名士,所以他們基本在未出仕之前便是名士了。
-
8 # 清新luck
我覺得這是一個迴圈效應,可能最初潁川出現名士後,更願意帶動自己家鄉的人,而當地人也以此名士為榜樣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如此一來,名士越來越多,但是縱觀歷史,只能說潁川多名士,別的地方也有很多哦。
-
9 # 我的漢口記憶
一是潁川地理位置特殊,處於政治經濟的中心區域,氏族豪門聚集,大量兼併土地,擴張政治軍事和文化勢力,形成豪強集團。二是取得地方直至中央的治理權和參與權後,從制度上建立世襲體系,固化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從文化輿論上建立了話語權。故傳名士多出潁川,實際上多出世家。
-
10 # 喜歡當廚子的產品經理
1.潁川多士家;荀氏;鍾氏;韓氏;
2.士族之間多結交,形成龐大的關係網;
3.潁川屬於一線城市,人才、機會多。
回覆列表
一、潁川的地理位置
嵩山為界,北為河洛,南為潁川。
嵩山是黃河一線成為一道地理分界線,而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
人類文明的起源,都與河流分不開。
河洛是文明起源非常早,神話故事裡,帝俊的伴生法寶,名字就叫做“河圖洛書”,就包含這“河洛”二字。
河洛和潁川,都是黃河邊上的好地方,黃帝就誕生在潁川,皇帝打敗蚩尤後,就在河洛建立國家。
大禹治水,治的就是黃河。
大禹治水之後,黃河不再氾濫決堤,人類文明得到發展,大禹死後,兒子啟繼位,建立夏朝,王都就在潁川。
二、距離政治中心近,文化底蘊悠久夏朝滅亡後,是商湯,商朝都城朝歌,雖然不在潁川,但仍然在河南境內。
在古人看來十分之遙遠,但在航拍地圖上看,其實就在潁川隔壁。
再之後,西周的王都在陝西西安。
都城,是一個朝代的政治中心,商業中心,也是人口的集中地。
商朝定都朝歌之後,因為距離比較近,因此,潁川並沒有就此衰落。
經過幾十代人的開發耕耘,潁川富饒而美麗的環境已經非常適合人們居住。
作為第一代王都,即使後來有所衰落,但它作為王都,其政治地位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或忽視。
西周時,洛陽是周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而潁川是距離王畿最近的地方,近水樓臺先得月,可以推測,潁川的人口、文化、經濟也不會落後,而且還在不斷攀升。
三、秦漢時期,第二大郡夏商周三朝,千年的歷史,讓潁川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人口眾多,交通、經濟和文化十分繁榮。
戰國時期,潁川屬於南韓,申子、韓非,都從這裡出名,張良也是,他倆都是禹州人。
當秦王嬴政結束紛爭之後,設立三十六郡,潁川就是三十六郡之一。
並且,也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西漢時期,潁川是韓信的封地,因為潁川太好了,劉邦十分擔心韓信的忠誠度。
人口、經濟、文化三者合一,帶來的就是士族和名仕。
而潁川,就是士族大家的根據地,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潁川庾氏,潁川郡,有潁陰灌氏;陽翟薛氏、原氏、褚氏、趙氏、李氏、郭氏;潁陽王氏、姚氏;舞陽韓氏;長社鍾氏;郟臧氏、申氏。
科舉制度之前,只有士族望族,才有權、有錢、有能力,培養一個名仕人才。
所以,潁川出名仕,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