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大史

    清朝皇帝為什麼不愛住在紫禁城?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紫禁城也見證了清朝的興衰,不過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有8個不是在紫禁城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皇帝。

    由此也能夠推測出,當時的皇帝確實不喜歡住在紫禁城。

    按照常理說,如果我們普通人有這個條件,肯定是巴不得住在這麼奢華、恢巨集的宮殿裡。

    那麼為什麼清朝皇帝卻愛住在紫禁城呢?其實原因也非常的簡單,相信看完小編的分析,大家也就能夠理解他們了。

    首先是因為紫禁城曾經發生過多次火災,為了避免火勢蔓延,紫禁城的城牆被堆砌的極高。長期面對著這樣的高牆,人就宛如囚籠裡的鳥,只會感覺到非常壓抑。

    其次與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有關,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朝社會等級森嚴,每個階層的人,不論是吃飯、穿衣,還是說話、行事都要遵從所謂的規矩。

    如此多的繁文縟節,即便是出自於對皇權的尊重,時間久了皇帝本人也難免不自在。

    第三個原因與他們的民族習慣有關。清代皇帝自詡在馬上得天下,喜歡騎馬射箭,自然不希望每天都面對重重宮闕。

    而紫禁城除了高牆大院與錯綜複雜的宮殿以外,缺少能讓皇帝欣賞的景色,或許你可能說還有御花園,其實御花園幾乎就是個裝飾品,面積小的可憐。

    最後一個原因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北方的朋友切身體會過了,那就是北京的夏天很熱,清朝皇帝也是凡人,自然難耐酷暑,那個時代沒有空調,因此清朝皇帝一般去承德避暑山莊避暑。

    這種既可休閒又可辦公的地方,哪個皇帝不愛呢?這也難怪雍正皇帝一年有兩百多天都在圓明園度過。

  • 2 # HuiNanHistory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皇帝很少住在紫禁城裡。

    在圓明園被焚燬以前,清朝皇帝大多長期居住在圓明園裡,住在紫禁城的時間是很少的。

    首先說一下資料的問題。

    圓明園原本是雍正在皇子時期的賜園,直到他當皇帝后才成為御園。

    雍正皇帝是在雍正三年(1725)八月二十七日,首次駐蹕圓明園。他去世那天,也是在圓明園裡駕崩的。

    根據資料統計,雍正每年在圓明園的時間多達206.8天,每年在圓明園生活的時間,都要長於在紫禁城裡的時間。

    這方面最誇張的是道光帝。道光三年(1823)正月十二日,他正式開始了駐紮於圓明園的生活,直到最後在圓明園駕崩。

    根據資料統計,道光平均每年駐園的時間長達260.1天。其中,最長的一年發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圓明園待了355天。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真是能不回紫禁城就不會回去的,圓明園已經成了他們日常起居的場所。

    皇帝們為什麼選擇生活在圓明園,不愛回紫禁城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凡是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發現其空間的逼仄狹小,清朝皇帝也是人啊,當然喜歡生活在更寬闊的圓明園裡。

  • 3 # 鄭州第二大閒人

    所以紫禁城並不少生活的好地方,所以皇帝渴望尋求到更合適的地方生活,比如,熱河的避暑山莊(康熙以後的皇帝除了雍正都去過,基本在八九月),暢春園,圓明園等。

    那麼我們說下清朝皇帝住的地方吧,

    1、順治住在乾清宮。

    2、康熙前半生住在乾清宮,後半生住在暢春園,也去避暑山莊避暑。

    3、雍正

    在雍正的晚年,圓明園基本上成為雍正的生活和辦公場所,一年有大半時間在圓明園度過的。正是圓明園處於僻靜場所,讓雍正能沉迷於道家的煉丹之術,長期服用煉製的丹藥,最終讓他死於非命。

    4、乾隆

    乾隆常住一說都住在養心殿,另一說養心殿辦公,寢宮還是重華宮,

    來看下乾隆時期在圓明園一天的日程,乾隆自九洲清宴後的碼頭乘船至慈雲普護拜佛――乘船至萬方安和碼頭――乘四人亮轎至清淨地磕頭――乘轎至佛樓、舍衛城拜佛――同樂園早膳――乘船至勤政殿辦事――乘四人亮轎至廣育宮――至長春園拜佛――至望瀛洲看賽龍舟――乘船至同樂園進晚膳――九洲清宴寢。

    乾隆時期,每當冬天來臨,圓明園內皇帝后妃的寢宮總共要安設取暖火爐324個。

    就1775年為例,乾隆在圓明園的時間總計是168天,大約佔全年的43.86% ,其它時間是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熱河避暑山莊(從8月到10月),44天在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

    5、嘉慶

    嘉慶皇宮辦公住宿都在養心殿,同時也常住圓明園

    6、道光,咸豐,在故宮住的時候,都是把養心殿當做寢宮,圓明園也是常住(1860年,圓明園被毀),承德避暑。

    道光時,在九州清晏殿的西頭接了3間套殿,咸豐帝喜歡住這個套殿。

    咸豐在英法聯軍進北京時候,逃到了熱河避暑山莊,帶了一年多,死在了哪裡。

    7、同治,光緒都是依養心殿當做寢宮。光緒後期被囚禁在灜臺長達十年。

  • 4 # 嶽光躍

    清朝皇族的時候皇帝很少去住紫禁城的,這跟清朝皇帝是滿族人脫不開關係的,滿族人來自北方的,夏天的時候北方涼爽宜人所以清朝皇族住進紫禁城感覺不好,而且滿清皇族很快發現這裡不是個能過日子的好地方因為北京的天兒太熱了,那紫禁城水資源稀少樹更少,然後高牆也太高了影響空氣的進入與流通,皇宮裡面老熱了,皇帝都和他的嬪妃們雖然採用竹簾去掛在窗外阻擋熱氣進屋,但是屋裡還是散發著熱氣,所以夏天還是很難熬,然後皇帝還因此中過暑,所以皇帝覺得住在紫禁城很難熬。

    此外紫禁城全是高大建築沒有了自然的景色,滿族人還喜歡在草原上騎馬射箭,所以滿族人覺得非常的沒意思,憋得慌,於是進入紫禁城那天,滿族皇帝就開始尋找非常多的涼爽的居所,首先在河北那邊就修建了避暑山莊,又在明朝李偉北京的遺址上修建了一個園子,康熙大帝經常在那邊住著,就是為了乘涼避免中暑,大臣們也紛紛在那邊去買了房子,形成了現在的海淀區。

    雍正即位後立馬就擴建了圓明園,在那的時候把圓明園也設定清朝政府的辦公機構,所以清朝許多重要的祕密也存在圓明園,所以圓明園就成了清朝的政治中樞,皇帝在紫禁城住的時間就非常的短了,然後每年冬天皇帝就會從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吧,一年只住上兩個月,然後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便帶著大臣從紫禁城出發,然後回到圓明園。

    總之清朝皇族很少住在紫禁城,一年中有十個月,都會住在圓明園。所以說,圓明園才是大清帝國的重要地方,而紫禁城常常是一座空城。

  • 5 # 景若初見

    因為紫禁城是不適合居住的,首先佈局上為了皇宮的安全考慮,除了御花園,乾隆花園等地,極少的出現較大的樹木。其次清的統治者基本上來源於草原,適應了溼潤,遼闊的草原生活,加上故宮的夏天更為乾熱,因此清朝的統治者幾乎都居住在行宮。雖然沒有了遼闊的草原,但是子康熙起至乾隆,祖孫三代建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皇家園林,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以及開創三山五園。最重要的是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的建造,因地制宜的利用地形模擬草原風光和各少數民族的的首領每年相聚,既起到了鞏固政治的作用,有避免了紫禁城難難以下榻的問題,兩全其美。

  • 6 # 蟶子歷史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說的是為什麼清朝皇帝不喜歡住在紫禁城。

    清朝的皇帝確實不喜歡住在紫禁城。雍正皇帝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更是在圓明園裡藏了四春娘娘,由此可見清朝皇帝確實不喜歡紫禁城啊。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宮殿。專門供皇家居住。但是紫禁城雖然巍峨高嵩,但是四方的天便也將人禁錮在了這裡。大清朝的皇帝從東北的白山黑水中出來。自然更加喜歡自然山水。也更加能夠忍受東北的寒冷,但對於南方的炎熱卻難以招架。於是清朝皇帝皇子都有自己的園子,以供自己有遊玩使用。也漸漸的演變成了辦公場所。清逸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等等都是清朝皇家園林。建造這些樹木,花草,假山佈置精美絕倫的宮殿,以此供上層欣賞。

    即便是皇帝,在享受無限權利的同時,更想舒服的生活,這便就出現了大清皇帝常年不住在紫禁城的緣故了。

  • 7 # 明奇尕鳥

    根本原因就是坐的不舒服啊。

    紫禁城的規模本來就不適合居住,雖然挺大但是內庭只佔一半,再加上過道都很窄,風景也不是特別好,活動環境較小。再加上環境而言夏天也特別悶熱,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清來的那邊夏天特別涼爽。換算到現在就是等於一個商住兩用的公寓樓,還是沒有空調的公寓樓。自然就不願意住。

    再加上還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像養心殿,避暑山莊等等。所以就更不願意住了。

  • 8 # 萌之帆

    根本原因在於住著是在不舒服啊。

    (紫禁城)

    相對於故宮來說,清朝的皇帝們更喜歡住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和頤和園。

    (圓明園)

    (避暑山莊)

    (頤和園)

    說了這麼多,我想清朝的皇帝們為什麼不願意住在紫禁城已經很明顯了,因為它雖然代表著皇權統治和國家威嚴,但是住著卻是著實的沒那麼舒服,再加上明明有更好的去處,他們為何還要在此死守呢?皇帝是天下間最懂得享受的人,不住在紫禁城也就顯而易見了。

  • 9 # 歷史寶藏

    紫禁城有什麼好?

    城牆雄偉,宮殿高大,紅牆綠瓦,看著確實不錯。

    但是也只是看著不錯。

    住起來還是很不爽的。

    因為都是宮殿建築,為了防止歹人挖地道直接挖到皇宮裡,故宮裡面的地上,鋪了幾層石板,同時為了防止故宮裡有大樹,歹人藏身樹上,三大殿周圍都是沒有高大樹木的。這樣就使得紫禁城冬天冷,夏天燥熱。

    特別是夏天熱,讓在東北涼快慣了的滿大人們很不習慣,多爾袞剛到北京的時候,就抱怨北京太熱了,紫禁城裡更熱。

    老北京水車

    清代的三山五園,都是找的風景俱佳的好地方,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這些地方,才是清代皇帝們真心願意去的。

  • 10 # 情感小棧

    身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肯定是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置身在紫禁城就像坐牢一樣,外面的花花世界豈非和自己無關了。

  • 11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說明華人一直就是追求生活的民族。

    嚮往居住條件更好是所有人的追求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不住紫禁城是正常的想法,何況是身份尊貴的皇家。

    紫禁城 紅線部分是適合居住的部分

    1、紫禁城的功能不適合居住

    :紫禁城是顯示皇家國家權力威嚴的地方,重大朝會辦公所在地,其高大威嚴的建築就不適合居住,長長窄窄為了體現威儀的道路,根本就不適合出入。

    就如同我們今天講究的小區,一定要最純粹的純別墅山水社群。而紫禁城在現在的小區裡頂多算一個商住兩用的小區。從這個層面上紫禁城住起來就體現不了高階居住的感受。

    2、紫禁城看起來很大,實際上居住活動區域很小:

    總佔地72萬平米,建築面積18萬平米,算過來總面積才1000多畝,分內廷與外廷。內廷僅佔一半。

    現在稍微大一點的小區佔地個72萬平米是很正常的。把小區道路與組團、廣場、公園、運動場、學校、泳池、會所一劃,其實住個半年以上也會很膩味。何況皇帝們也就只能住個內廷,頂多400畝。

    3、紫禁城的居住地區,內廷還分很多功能區

    各妃子、太妃、皇太后、皇子讀書、太監、宮女、佛堂、祖祭的等處。這樣一分,皇帝能自由隨意暢遊的地方就很少,而且各地方人居不同,受干擾很大。如皇帝本想逛一逛清淨一下,遇見個皇太妃就會很不自在。

    所以實際上紫禁城是住起不很不自由的一個地方,所以清朝同治皇帝就受不了,經常私自出宮去飄妓,與居住的地方太不自由有很大關係。

    想一下同治在內廷逛一下,隨便在小區內遇到個兩宮太后的一個宮女、太監或是師傅、內務府的領導等都是不開心的事。要是遇上太后和師傅,肯定又要責難。其實小皇帝的日子是很難受的。每天出入的地方就那麼幾個,看不到一點外面的世界。

    4、紫禁城外的大環境很差:

    主要是隨著清朝的大統一,居住在北京的人口是越來越多,周邊的道路與房屋不象現在的條件,當時著名思想家容閎回憶去一下北京,乾旱時,道路灰塵滿天,下雨,因車輛眾多,泥濘不堪,而且各官員與來人又不注意衛生,如隨地大小便、扔垃圾。紫禁城外簡直是臭氣熏天。自然使得紫禁城的外圍居住環境也不好。

    頤和園

    從歷史來看:明清皇帝都不喜歡住紫禁城明朝起,很多皇帝就開始住西苑(現稱中南海)。

    西苑就會大一些,1500畝約100萬平米,因為是居住功能多,那邊水面就佔了700多畝、居住環境開闊、更多園林面積,所以明清的皇帝很多也在中南海辦公。

    清朝起:康熙開始,住圓明圓。

    帝國陸續歸於一統,較之於明朝大大小小的官員,各地的藩屬、處理的事務越來越多,中南海也顯得太小,就陸續到圓明圓去住了,圓明園佔地就350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紫禁城,那圓明圓的舒適度就高很多,而且可以免去很多紫禁城繁複的儀式性建築與道路。所以清皇有時是紫禁城與園明圓兩邊辦公,大多是在圓明圓的時間多,只是大朝會、重大儀式、慶典才會移駐紫禁城。

    慈禧同治光緒年間,開頤和圓

    此時北京人口是越來越多,各國使館都進來了,機構衙門也越來越多,經商、進京的人員大增。所以也需要更好的環境。

    修建頤和園佔地面積達293公頃,有4 個紫禁宮那麼大。當時也是兩地居住,偶爾到紫禁城辦公。況且慈禧歸政後,再回紫禁城也很不舒服。就象婆婆回到兒子家,兩邊都不爽。所以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頤和園,可以聽戲、遊船、逛園子,那個生活才叫開心。

    象光緒每天都需要去頤和園請安,經常也住頤和園。

    《北京故宮建築》故宮博物院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劉陽.《誰收藏了圓明園》

    《容閎傳》

  • 12 #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的建立者滿族(女真人)最初發源於黑龍江流域,在入關定鼎北京統一中國之前,滿洲人主要活動範圍也是位於今天的東三省以及外東北地區,這一地區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中國高緯度地區,作為這一地區的原生圖紙民族,滿洲人歷經幾百年的生存繁衍,早已經適應了這種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促的生活環境了,然而隨著公元1644年,滿洲貴族及八旗軍隊進入北京後,清朝的統治者便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東北地區,而開始了關內華北地區的長期生活,相對於傳統的東北地區而言,這一地區夏季更為漫長,氣候更為炎熱,資管了涼爽氣候的滿足皇帝每到烈日炎炎的夏日便覺得異常煎熬,因此清朝皇帝沒到夏日便不願居住在紫禁城中,而是先後興建了供避暑納涼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圓明園等一些列避暑納涼的工程,沒到炎炎夏日,清朝皇帝便會將辦公場所懿旨這些地方,直到秋涼之時才會回到北京紫禁城中居住。

    清朝皇帝一年有大半時間不再紫禁城之中: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除了明武宗喜歡生活在豹房之中,以及喜歡生活在西苑之內的明世宗外,其餘皇帝都生活在紫禁城之中,但是到了清朝時,清朝皇帝絕大多數不喜歡生活在紫禁城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年之中的大多時間都生活在圓明園或是避暑山莊中,清朝的諸位皇帝在那裡批閱奏摺,接見各國以及蒙古部落的來使,甚至科考殿試也在那裡舉行。承德避暑山莊和圓明園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像是大清帝國的政治心臟,而言本應該是清朝政治心臟的紫禁城更像是清朝皇帝的一座離宮。

    清朝皇帝不喜歡住在紫禁城,這其實並不是他們不喜歡紫禁城這個地方,說白了問題並不出在紫禁城本身,而是出在清朝皇帝自身上,其實這也並不是清朝皇帝喜歡大興土木,喜歡營建亭臺樓閣,實際上這和清朝皇帝是之前長期以來習慣了的生活環境很大關係。清朝皇帝出身滿族,滿族的發祥地是在今天的東北地區,不要說是三百年前的當時,就是現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在在夏天仍然是中國最為涼爽宜人的地區,滿族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氣候之中,早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溫度,所以清朝皇族在1644年入關統治中國後住進紫禁城,很快發現便被這裡夏天炎熱乾燥的氣候所折磨,紫禁城之中不僅樹木稀少,而且水源也稀少,並且整個宮城高大的宮牆在們色的夏季嚴重阻礙影響了悶熱空氣的流通,所以,一道了炎炎夏日,特別是三伏天,整個皇宮就像個悶熱的大火爐,歷清朝皇帝和妃子們雖然採取種種方式避暑,比如白天把大竹簾掛在窗外阻擋暑氣,或是在宮室裡擱上散發涼氣的大冰桶,但還是覺得炎炎夏日太難熬,據說一項嚴於律己的雍正還曾因為紫禁城過於悶熱的環境而中過暑。此外,紫禁城重重疊疊的全是房屋和宮牆,沒有自然山水,習慣了在草原上騎馬射箭的滿族人覺得沒意思,憋得慌。

      從進駐紫禁城那天開始,清朝的皇帝就開始四處尋找更涼爽的居所,順治皇帝一朝18年的時間裡斌沒有興建園林宮殿。清朝大規模興建避暑的園林和宮殿是在康熙朝以後,康熙皇帝親政後先在熱河修建了避暑山莊,又在北京郊外的一處舊園遺址上修建了暢春園,康熙經常在那裡居住病處理朝政,康熙帝晚年曾經長期住在暢春園,甚至他與年幼的乾隆皇帝還曾共同生活在暢春園中一段時間。康熙皇帝去世時也是在暢春園。

    雍正皇帝即位後,擴建了圓明園,同時也非常喜歡常駐在圓明園,為了方便,雍正皇帝還在圓明園南面擴建了一大片供大臣們處理朝政的辦公區域,圓明園在雍正一朝儼然成為了紫禁城的替代品。圓明園也是在雍正皇帝以後逐漸取代紫禁城,成為了清朝的政治中樞,清朝的皇帝們在紫禁城住的時間越來越短。每年入冬後,皇帝全家會由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來年元宵節前夕,皇帝便帶著宮眷和大臣從紫禁城出發,回到圓明園。

      從1707年到1860年的153年中,清朝五位皇帝每年的園居時間遠遠超過紫禁城的宮居時間。其中雍正、道光、咸豐每年園居200天以上,道光皇帝園居時間最短的一次是201天,最長的一次是354天。

    清朝皇帝死在紫禁城之中的僅有兩位:

    清朝十二位皇帝,除去入關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之外,其餘十位皇帝中,真正在紫禁城中去世的僅有兩位,非常巧合的是,這兩位皇帝都是因患天花病逝的,兩位皇帝的年號也非常類似,並且這兩位皇帝還都是少年登基,青年駕崩,他們就是順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順治皇帝去世時在紫禁城的乾清宮,同治皇帝去世時是在紫禁城額養心殿。而其餘的皇帝去世時都不在紫禁城之中。康熙皇帝駕崩時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是在圓明園,乾隆皇帝也是在圓明園,嘉慶皇帝是在熱河避暑山莊,道光皇帝是在圓明園駕崩,咸豐皇帝是在避暑山莊駕崩,光緒皇帝是在中南海瀛臺含元殿駕崩,宣統皇帝死在了醫院中。從清朝皇帝去世的地點部門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是經常不在宮中的。

  • 13 # 夏目歷史君

    提到紫禁城,相信大家肯定會給它下一個定義,那就是皇帝的居所。可實際上,大家的認知和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有偏差的。很多清朝皇帝都是常年不住紫禁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不適宜居住

    紫禁城適合辦公,但是並不適合居住。紫禁城並不是皇帝的後花園,用魚龍混雜來形容這裡或許不是很合適,但紫禁城當中的人員組成的確是非常的複雜。

    而且皇帝在紫禁城當中的活動範圍是非常小的,比咱們現在住的小區大不了多少,所以皇帝會有種自由受限的感覺。

    皇帝希望有獨處的空間,但是紫禁城顯然沒有辦法滿足這點。皇帝在紫禁城當中步行,如果遇見太監或者是宮女,肯定是各種跪安。如果遇見太后或者是自己的老師,他更是有可能受到斥責。

    如果單從宜居這方面來講,紫禁城對於皇帝來說的確不是什麼好地方,而頤和園則就更適合居住了。相信無論是誰面對這種選擇,肯定都會優先選擇後者,畢竟,後者的舒適性要比前者高太多了。

    夏日炎熱

    清朝的皇帝是來自涼爽北方,北京雖然也是屬於北方,但這裡的氣候非常的燥熱。要知道,天氣本就炎熱,再加上紫禁城的通風條件太差勁,這讓居住在其中的皇帝感覺非常的不適。

    皇帝之所以搬出去,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避暑。比如河北的避暑山莊,就是皇帝為了避暑而修建,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從前科技不是很發達,皇帝要是想解暑只能選擇搬離紫禁城,而不是改善紫禁城的居住條件。實際上不只是皇帝,很多官員也會跟隨皇帝去宮外居住。一方面是為了避暑,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方便和皇帝對接工作。

    景色差

    紫禁城裡面的那些宮殿的確威嚴氣派,但如果看久了,難免會有些厭煩,相比於冰冷的建築,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歡秀麗的自然風光。正因如此,才會修建圓明園和頤和園。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實在太鋪張浪費,但大家不要忘了,到了皇帝那種級別,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有權力這麼做,同時也有能力這麼做。

    民族特性

    清朝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喜歡待在一個地方。或許在其他朝代的天子看來,深居簡出的生活非常的愜意,但是對清朝的統治者而言,他們更加嚮往自由。清朝早期的皇帝是追求內心對於自由的渴望,而之後的皇帝是模仿祖先。

    相信肯定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竟然紫禁城如此不適合居住,那麼為何皇帝還要偶爾回這裡。其實皇帝內心也是拒絕的,但紫禁城作為彰顯皇權的地方,如果被皇帝拋棄的話,於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古代的皇帝看起來權力龐大,但其實他們也要遵守很多的規則。

  • 14 # 小約翰

    滿清皇帝不是籠中物,普遍保留了遊牧民族的氣息。他們揚鞭策馬,馳騁疆場習慣了。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千里冰封林海雪原才是他們嚮往的地方。對於信馬由韁的滿清統治者來說,讓他們住進戒備森嚴的高牆大院,等於把藍天翱翔的雄鷹關進了籠子,等於把呼風喚雨的蛟龍弄到池子裡,比住監獄都難受。

    滿清一共有12個皇帝,在京城登基的十個皇帝只有兩個是在紫禁城駕崩的,其餘八個都沒有在紫禁城終老。

    而且在紫禁城駕崩的皇帝都是英年早逝,給人的感覺好像紫禁城不是宜居之地。

    這兩個皇帝一個是跟董小宛有過生死戀的情痴皇帝順治,一個是消滅了太平天國,死於梅毒的同治帝。

    康熙大帝是在暢春園作古的,雍正皇帝是在圓明園歸天的,乾隆也是在圓明園的駕鶴西去;嘉慶皇帝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身故的,道光皇帝是在圓明園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咸豐皇帝是在避暑山莊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光緒皇帝是在中南海瀛臺含元殿跟大家永別的,末代皇帝溥儀是下臺的皇帝就不說了。

    我們從八位滿清皇帝的去世地也能判斷出,他們居住的地方不是紫禁城,不然就不會在別的地方死去;因此說清朝皇帝很少去住紫禁城這話沒毛病。

    滿清皇帝不愛住紫禁城除了他們金戈鐵馬,自由自在習慣了,還跟紫禁城的封閉環境有關。

    高牆深院,給人的感覺太壓抑,空氣流通不好,光照也不好,整天陰森森的,好像與世隔絕似的。

    而且紫禁城是皇帝辦公的地方,真正留給皇帝自己休息、休閒的空間並不大。

    正因為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工作七八個小時了,晚上還睡在這裡,跟依舊還在工作狀態一樣,精神上放鬆不下來。

    這就好比教師白天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晚上還在教室或者學校休息,心情不能完全處於休息狀態,寧願開車或者坐車半個小時去外面的小區休息一樣。

    滿清皇帝都來自東北,那裡夏天的氣溫相對比北京要低一些,東北夏天最炎熱時候也就三十來度,而且這樣的溫度沒有幾天;七八月的日平均氣溫也就27度,跟開空調差不多,晚上更涼快。

    可是北京這地方就太熱了,七月流火的時候,最高氣溫達到40多度,乾隆年的時候還熱死過好多人。因此那些來自北方的皇帝不習慣,那些嬌裡嬌氣的嬪妃們就更過不慣了。

    北京城的市民再熱也要熬,皇帝就不一樣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人家的,人家想去哪就去哪。委屈誰也不能委屈皇帝老兒和一幫金枝玉葉,於是皇帝就下令內務府去找個涼快地兒。

    皇帝動動嘴,奴才跑斷腿;不過找涼快的地方比找仙丹容易多了,他們很快就在河北承德找了個合適的地方。康熙的時候就開始在熱河修建行宮,也就是避暑山莊,歷經乾隆、雍正三個王朝,歷時89年,皇帝的休息場所終於解決了。

    但日常皇帝辦公在北京不可能跑那麼遠,於是康熙的時候也同時修建了圓明園,雍正即位後又大規模擴建,在那兒又修建了幾座大殿,作為皇上的辦公場所,各部官員的辦公也遷到了圓明園;這樣皇帝就生活、工作、娛樂、休閒幾不耽擱了。

    時間一長,八旗的貴族們也在那裡蓋了房子,修建起王府,圓明園就成了紫禁城之外的第二個紫禁城。不過比起京城裡的紫禁城,這裡的環境好多了。這樣一來,原來的紫禁城除了一些宮女侍衛,以及少數太監以外,很少見到官員走動,幾乎成為一座空城。

    只有在重要的節假日、祭祀活動以及外事活動的時候,皇上才會跟文武百官來到這裡,短暫逗留以後就又開溜了。

  • 15 # 吳老師談歷史

    雖然在很多電視劇裡我們看到的情景都是在紫禁城裡,但其實在歷史上,清朝皇帝大多數時間都不在紫禁城裡,不在紫禁城裡,那他們在哪裡呢?主要是在圓明園,為什麼清朝皇帝不愛住紫禁城,天天往圓明園跑呢?其實就一句話,有錢任性!當然這是句玩笑話,不過清朝皇帝也真的有錢,所以他們才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清朝皇帝不愛住紫禁城,是因為跟滿族人的體質有關,在清朝皇帝入關之前一直都在草原上居住,不僅自由而且氣候也十分涼爽可是搬到北京以後與之前草原的生活規矩可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來到中原以後,除了要遵循許許多多的禮制,中原的氣候也讓這些皇帝難以適應。北京城的空氣比較乾燥,水分也很少,綠化也比較差,再加上高高的宮牆阻礙了空氣流通,所以皇宮中其實是特別熱的,尤其是在古代沒有風扇或者空調一類先進的裝置光靠人力的話根本無法解決酷熱的問題,所以在清朝這些皇帝和妃子們就想盡一切辦法去避暑。

    滿族人常年生活在東北,怕熱不怕冷,來到北京以後,天氣炎熱讓他們無法忍受,所以其實清朝皇帝很少會在夏天的時候住在紫禁城裡,即使住在紫禁城裡也是想盡一切辦法避暑,就比如大白天將竹簾掛在視窗阻擋熱氣,或者是在整個房間裡擱上散發涼氣的大冰桶,但其實這也無法解決夏天的炎熱,雍正皇帝還在紫禁城裡面中避過暑。

    清朝皇帝常年習慣在草原上騎馬射箭的滿族人覺得在皇宮之中沒有意思,所以這些皇帝經常愛到處溜達,從滿族人建立起大清政權以後,他們就在四處尋找可以避暑的地方,就比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舊園遺址上的暢春園,康熙皇帝就常年居住在暢春園,處理政務,甚至文武百官們也紛紛在這一片地區買房,直到後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海淀鎮。

    後來雍正紀委雍正皇帝又擴建了圓明園長年在圓明園裡居住辦公,後來為了辦公方便擴建了一大片土地,專門讓大臣們處理朝政,成為了一片辦公區域,圓明園也設定了和紫禁城一模一樣的中央機構,清政府許多重要檔案其實都存在圓明園中,這也就是有了那句古話,一座圓明園半部清代史,但其實圓明園要比我們所想象的更加貴重,除了政治軍事意義非常重要,圓明園裡邊也包含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奇珍異寶,尤其是康熙和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將天下的能工巧匠和奇珍異寶全部都集中到了圓明園中,於是這個圓明園就成為了即華夏文明和整個世界藝術精華的聖地,清朝皇帝們也以圓明園為自己的驕傲。

    到了後來,清朝皇帝們更是非常少回去紫禁城除了祭祀以外,基本上都在圓明園中居住和處理正事,每年到了冬天以後,皇帝又會帶著自己的妃子和孩子們從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等到元宵節又搬回圓明園,從1707年到1860年,這5位皇帝幾乎常年時間都居住在圓明園或者是避暑山莊一類的行宮之中,尤其是雍正道光和咸豐三位皇帝,每年最起碼也要在圓明園中住200多天,道光皇帝更為誇張幾乎一整年的時間都在圓明園中,許多後世認為圓明園不過是皇帝的後花園,但是圓明園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以及對於後世的考古意義都要比紫禁城高得多!

  • 16 # 小辮兒說歷史

    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是皇帝們和他們的服務群體(包括後宮的女人們、差役、宮女、太監等)生活的地方,佔地面積0.72k㎡,房屋超過9000間,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每天住一間,等全部住完就到了結婚的年紀了。

    從小生活在這麼大的地方,再加上出宮入宮的手續比較麻煩,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去過,但皇帝們是待不住的,他們也時常會抽空出宮透透氣,甚至會某個時段會常住宮外的某一個地方,比如避暑山莊、頤和園、圓明園等。但雍正皇帝是個特例,他自從1722年12月27日登基以後,由於忙於政務,就再也沒走出過紫禁城。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皇帝們不喜歡住在紫禁城呢?

    第一,紫禁城很大,沒有人情味

    紫禁城內等級森嚴,規矩很多,所有人每一刻都過的戰戰兢兢,沒有一刻是放鬆的,宮女、太監們一不小心做錯事輕則挨板子,重則斷送小命;後宮的嬪妃們每天都會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鬥角,為了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不擇手段。皇帝長期生活這樣壓抑的環境中,不免會感到厭煩,尤其是去過宮外體驗過熱鬧的市井生活後,更會覺得紫禁城內的生活索然無味,但為了工作,為了江山社稷,皇帝們都不得不待在這沒有人情的紫禁城。

    偌大的紫禁城,竟然沒有廁所

    永樂四年(1406年)紫禁城開始建設之初,把所有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了,包括風水、安全、如何提現皇帝的威嚴、下水等等,很多設計至今都覺得很巧妙。但有一點特別讓人不方便,沒有廁所。這並不是設計者沒有想到,而恰恰是想得太周到了,紫禁城是九五至尊皇帝待的地方,不允許有屎尿等汙穢之物,一到夏天廁所必定會有臭味,這在皇帝身邊也是不能出現的。結合封建社會的具體情況,宮內都專門設有為皇族們解決排洩的崗位和部門,完全可以解決廁所的問題。但皇帝也是人,畢竟撒尿拉屎這樣的私密之事堂而皇之地指揮下人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根本不如自家有廁所那樣方便。

    紫禁城夏天太熱,古代人穿的又比較多,太不舒服了

    清朝的皇帝們雖然可以用盡天下所有的資源,冷了有暖爐,餓了有點心。但夏天的熱是無法解決的,沒有空調,沒有風扇,穿的還多,每年一到酷暑就會非常難受。所以才會在紫禁城以外建其他的行宮,例如避暑山莊等。皇帝們來到這裡以後,一來可以避暑,二來也可以享受皇家園林的優美景色。這樣的生活比紫禁城內要好太多了。

    因此,清朝的皇帝們都不喜歡在紫禁城內生活,但為了繁忙的政務,為了維護皇權,他們又不得不長期在這裡居住。

  • 17 # 四小天鵝影視

    從小就有一個願望,去北京的天安門,然後看看故宮。畢竟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就

    是我們所說的皇帝居住的地方。

    相信去過旅遊參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這當皇帝真是會享受,給自己建造一個這樣

    的宮殿居住,高階大氣有面子,怪不得皇帝整天在皇宮裡不出來。

    其實我們錯了,這清朝的皇帝還真不是特別喜歡居住在這高大上的皇宮內。

    康熙,雍正,乾隆爺孫三個在紫禁城中居住的時間遠不及在外面居住的時間長,尤其是

    康熙皇帝,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暢春園裡讀書和處理公務。

    當然也不能一直住在外面,在冬天比較寒冷的時候,康熙會回到紫禁城居住,為什麼呢?

    因為這紫禁城四周城牆很高,估計比較擋風,而且裡面地方開闊,空間很大,曬太陽比

    較容易吧!

    清朝還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皇家園林,那就是圓明園。

    這個園子本是康熙賞賜給雍正的一個小園子,後來雍正繼位之後,將園林逐漸擴建,因

    此是愈發的喜歡。最後,索性把上朝的地方就放在圓明園裡了。

    乾隆就不用說了,這圓明園就是在他在位期間大規模的修建,形成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

    林,而乾隆在這園子里居住的時間更長。

    歷史記載乾隆曾經有一年在圓明園待了168天,除去巡遊的時間,在紫禁城居住只有153

    天。

    你說這皇帝不好好地待在紫禁城裡,幹嘛非要跑到外面的園子里居住呢?難道是因為錢

    太多,沒地方花了,要修建點園林?

    其實紫禁城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好,居住起來也不是很舒服。在現在的故宮博物苑

    裡,很多地方都放著一個盛滿水的大鍋,這是幹什麼用的呢?故宮的建築大多是用木頭

    建造的,所以很容易著火,這是用來防備火災的。

    而且故宮的宮殿之間高大的城牆在冬天很擋風,但是空氣流通不是那麼好,在夏天的時

    候,這些從東北來的滿人,到北京這地,他們覺得居住在紫禁城裡比較熱,不涼爽。

    自從滿族人攻下了這紫禁城,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開始在北京的周邊尋找適合

    居住的地方,建造起了一座座皇家園林。

  • 18 # 正說清代十二朝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定都北京,將明朝皇宮——紫禁城作為“上帝之所居”以後,除了順治皇帝這位年僅24歲便早早崩逝的年輕君主外,清朝幾乎所有掌握實權的皇帝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對紫禁城這座常規的皇帝居所有著發自心底的牴觸,無時無刻不想盡辦法出宮居住。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熱衷於“木蘭秋獮”和南下江南,更喜歡居住於皇宮之外的熱河行宮、暢春園等地;自雍正皇帝擴建圓明園以後,這座皇家園林幾乎成了清朝皇帝於皇宮之外的常規居住、理政之地。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圓明園的功能逐漸趨於單一,辦公的功能逐漸減退,避暑、玩樂的功能佔據主導地位。

    《圓明園總管世家》記載了清代帝王對圓明園的特殊鍾愛:

    當時純皇帝以四海清閒,庫帑豐足,此等倘來財物,幾無所用,因殫精構造,曲盡遊觀之妙,故園景富麗,為三朝所無。其後歷仁宗、宣宗,俱循舊例,每歲以夏幸園中,冬初始還宮。

    除了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萬壽山乃至各地行宮,清朝帝王就算沒有機會也要拼命製造機會離開皇宮。

    對於紫禁城這樣一座“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的皇家宮殿,清朝皇帝為何如此不愛居住,想要拼命遠離呢?

    清朝入關,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以後,鑑於前朝帝王沉迷後宮、荒廢朝政乃至滅國的經驗教訓,制定了諸多限制後世帝王沉迷聲色的祖制家訓,並創設了專門約束皇帝臨幸後宮的管理機構用以規定臨幸流程、時間限制乃至臨幸物件等。對於清朝皇帝而言,紫禁城絕對是一個充滿約束、限制,毫無自由甚至無法彰顯皇權至上的巨大牢籠。

    也正是這種對清代帝王臨幸行為的巨大約束,才讓無法盡興、無法放縱的皇帝們,紛紛逃離紫禁城,於皇宮之外享受為所欲為的快感。

    1、祖制家訓

    為避免後世帝王沉迷聲色、荒廢朝政,清初帝王為後世君主制定了極為嚴苛的祖制家訓。在乾隆皇帝甚為畏懼的《聖祖訓》中,就有著“少時即知聲色之當戒,佞幸之宜遠,幸得粗致謐安”的明確訓示。

    歷史上的清代帝王,並非影視作品所演繹的那樣,可以隨意出入後宮,隨意留宿後宮妃嬪的寢殿。根據清朝祖制規定,後宮之中,皇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把手,可以對皇帝垂憐後宮的諸多方面起到絕對的管控作用。據相關史料記載,“天子欲行幸諸妃嬪宮,先時由皇后傳諭某妃嬪,飭令伺候,然後大駕始前往”。

    如果沒有鈐印“皇后印璽”的“許可證明”,皇帝即使駕臨妃嬪寢宮,妃嬪也不能擅自出迎甚至要明確表示拒絕態度。咸豐年間,咸豐皇帝“宿孝欽所,數日不視朝”,當時的皇后鈕祜祿氏“乃頂祖訓至宮,正跪,命人請皇帝起,聽訓”,治的咸豐皇帝毫無脾氣;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欲往鳳秀女宮中”而被皇后阿魯特氏拒絕後,甚至“固求之,至長跪不起”。

    由此,足以證明祖制家訓對清朝皇帝臨幸後宮的嚴格限制,也必然導致了皇帝們對於遠離祖制家訓之宮外生活的渴望、嚮往和瘋狂追求。

    2、敬事房對皇帝臨幸事宜的巨大限制

    清代內務府下轄敬事房,“專司皇帝臨幸之事者也”。《清代野史大觀》對敬事房的具體職能有著明確說明:

    帝與後交,敬事房則第記其年月日時於冊,以便受孕之證而已。每日晚膳時,凡妃子之備幸者皆有一綠頭牌,書姓名於牌面,或十餘牌,或數十牌。帝食畢,太監舉盤跪帝前,若無所幸則曰去;若有屬意,則取牌翻轉之,以背向上。屆時,帝先臥,被不覆腳。駝婦者脫妃上下衣皆淨,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

    為保證皇家血脈的純淨,杜絕出現後宮醜聞,敬事房的作用頗為重要。但敬事房自創設之初就被冠以限制帝王臨幸事宜的巨大作用,成為清朝帝王最為反感而又無可奈何的機構之一。

    皇帝臨幸之時,敬事房太監立於寢殿之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試想一下,如此“多管閒事”的限制機構會讓清朝皇帝生出多少厭惡乃至憎恨。而在諸如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宮之外,敬事房的特殊職能就會失效,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做出諸多荒唐舉動。如此鮮明的對照之下,清朝皇帝們當然更喜歡為所欲為的宮外生活。

    為避免前朝歷代皇帝沉迷聲色、荒廢朝政的滅國教訓,清朝制定了嚴苛的祖制家訓,創設了有效的管控機構,很大程度上杜絕了清代帝王沉迷後宮現象的出現。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乾隆皇帝開始的清代帝王也未能免俗,為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皇權至上”、“盡情享受”,開始遠離規矩大、約束多的皇宮而熱衷於宮外生活。應該以身作則、領導天下的清朝帝王尚且如何,大清王朝迅速衰敗乃至急速滅亡,才是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圓明園總管世家》、《清代野史大觀》、《清稗類鈔》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對於百姓來說,紫禁城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地方,但是對於皇帝而言,從小就居住在此直到老去,紫禁城無疑是一個金子做的牢籠對於監獄,有人會樂意去住一輩子嗎?

    清朝的皇帝,在乾隆後其實圓明園已經算是整個帝國的中心,因為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動外,不管是乾隆還是嘉慶,抑或是道光還是咸豐帝,實際上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紫禁城儼然成為了皇帝的客居場所

    至於原因,乾隆帝自己也說過:皇帝雖然要勤於政務,但是該放鬆還是得放鬆

    顯然,在皇宮裡住了一輩子的乾隆帝並不覺得紫禁城是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悶熱的天氣,沒完沒了的奏摺會壓得皇帝喘不過氣來,所以他們才耗費巨資在承德,在圓明園修建行宮,就是為了換個地方換換心情。

  • 20 # 歷史章回體

    不請自來,我是不愛長篇大論的文史並蒂,談談我的看法。

    其實,不只是清朝皇帝不愛住在紫禁城,明朝也有不少皇帝不愛住在紫禁城,比如說明武宗朱厚照就很不喜歡住在紫禁城裡面,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

    第一,紫禁城規矩太多。封建王朝以周禮為基礎,演化出了非常繁雜瑣碎宮廷禮儀,這些禮儀讓皇帝不勝其煩。

    比如說,“經筵”這個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讓有學問的大臣或者大儒,為皇帝講學,提高皇帝治國理政的能力,可是演化到明清時期,已經變成了一場純粹的典禮,桌子怎麼放、人員怎麼站、講義怎麼擺、皇帝怎麼問、臣子怎麼答等,事先都已經明確的規定好。

    再比如說,到了清朝,妃子侍寢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皇帝與妃子正在進行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時,一個老太監站在窗前給計時,時間一到不管皇帝有沒有盡興,都會準時把妃子抬走。

    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是本質還是一個正常人,肯定有受不了這種約束的存在,所以動不動就往宮外跑(比如說頤和園、圓明園),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拒絕這些禮節。

    第二,紫禁城並不宜居。去過紫禁城的人都知道,這裡面除了房子還是房子,9999間房子乍一聽非常唬人,但是宜居與否從來都不是以房子數量來定義的,反而我去過故宮後的感覺就是:這也太壓抑了,大大小小的房子一個套一個。而頤和園、圓明園這些地方就不同了,有山有水,讓人感覺非常的舒心。別說是皇帝,就是換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單獨考慮舒服程度的話,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頤和園、圓明園這些地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說茶葉適合擺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