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評價關羽也沒有按照正史來吧?

    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誅文丑、溫酒斬華雄、500刀斧破長沙、單刀赴會、刮骨療毒這些都是演義傳說,可是我們評價關公,也都拿這些事蹟來評價。

    至於呂布,三國志中的評價和演義的評價也差不到哪裡去。三國志中,呂布先從丁原,後降董卓,與董卓侍婢私通,與司徒王允結盟殺董卓,隨後呂布的經歷,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差得也不遠,三國演義基本還是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描寫呂布的,這和演義中對關二爺的描寫完全不同。

  • 2 # 安定郡小書生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東漢末年名將。

    二人同是東漢末年名將,而關羽多見於正史,呂布多見於野史。

    原因很簡單,歷朝歷代統治階級出於統治需要,民間同樣處於對敢於反抗英雄的需要,才致使關羽多出於正史,呂布多出於野史的情況。

    二人雖然都是猛將,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能力,但在統治者眼中關羽代表著赤膽忠心、很有義氣的形象,呂布代表著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形象,就會推崇關羽而抑呂布的情況;在民間眼中關羽代表忠義,呂布也代表著叛逆,對當權者的反抗,就會對呂布同樣進行推崇。

    歷代朝廷出於統治需要,就會對關羽極度推崇,甚至最後從一個戰場英雄走向神壇。同時,關羽在民間擁有極大的粉絲,市場廣闊,各朝皇帝就將關羽樹立成為忠君愛國信念的典型,從而達到自己宣傳忠君愛國的目的。

    北宋時期,宋徽宗四封關羽,由侯成王;南宋時期,皇帝兩度加封關羽;元朝時期,再次加封關羽,變“壯繆”為“顯靈”;明朝時期,兩次加封關羽,由王而帝,由帝而聖;清朝時期,歷代皇帝七次次加封關羽,實現由聖而天,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呂布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受到《三國演義》及民間其他藝術演繹,被塑造成三國第一猛將。民間需要一個勇猛無敵,敢於犯上的猛將形象,可統治者不需要一個時刻犯上作亂的形象出現。

    這就是為啥關羽多出於正史,呂布多出於野史的原因。

  • 3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我認為如果題主未明確強調是用《三國演義》小說還是正史來回答問題,那就根據個人見解及愛好來回答問題好了。

    二、實際上無論關羽及呂布正史上的史料都不多,《三國志關羽傳》也就千八百個字,而《三國志呂布傳》反而比關羽傳內容更詳細些。

    有些人只要題主未明確提出具體要求,因為大家都是’三國’的擁躉,熟讀《三國演義》小說,回答問題信手拈來,得心應手。

    特別是如這樣的提問:《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發生地是現在的哪裡?》、《夷陵之戰蜀國損失70萬,舉國伐吳真的是劉備無法解開的死結嗎?》、《為何有人說劉備可以帶500人打大勝仗,帶75萬人卻全軍覆沒?》等,對三國史瞭解的,一眼就明知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提問,因為正史中沒有桃園三結義的內容,蜀國沒有75萬或者70萬兵力,那您就按照《三國演義》小說及你掌握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就好了,也不必抱怨提問者未按照正史提出問題。

    四、無論怎樣提問或回答問題,應持開放態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管是什麼大V,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大家都是’一家之言’,這裡面也有個奧運精神,重在參與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蛙泳應該蹬幾下腿再換氣?